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分析改良Millard法结合鼻唇肌肉功能重建治疗单侧唇裂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12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接受治疗的21例单侧唇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Millard法结合三维立体定向重建法进行修复,并利用三维扫描仪结合逆向工程软件获取5对鼻唇部指标数据进行对称性的分析。结果:21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通过对三维面部图像的采集及鼻唇部数据的测量分析,获得鼻基底宽非对称率为0.03±0.02,鼻小柱高度非对称率为0.04±0.01,人中嵴长非对称率为0.02±0.01,唇高非对称率为0.09±0.02,唇长非对称率为0.09±0.01。鼻小柱偏斜畸形得到矫正,人中及唇部形态良好,鼻唇部健患侧对称性高。结论:运用改良Millard结合三维立体定向重建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后鼻唇部外观良好,长期效果稳定,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可见光三维扫描仪分析评价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效果.方法 随机收集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9年5至6月收治的单侧唇裂患儿的I临床资料,共19例,均为一期修复,其中Ⅱ度唇裂7例,Ⅲ度12例.利用3DSS扫描获得患儿手术前、后面部形态数据,将其导入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e Studio 10.0中生成j维数字化模型.在软件中精确测量手术前、后健、患侧鼻小柱长度、鼻底宽度、鼻翼长度等数据,对测得数据以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及单样本t检验.结果 无论是Ⅱ度还是Ⅲ度单侧唇裂患儿,其鼻底宽度、鼻基部宽度、鼻翼长度、唇长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Ⅱ度唇裂患儿术后鼻小柱高度、鼻翼口角距的非对称率与正常人群非对称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度唇裂患儿术后鼻小柱高度、鼻底宽度、鼻基部宽度、鼻翼门角距、唇长的非对称率与正常人群的非对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患儿术后鼻底封闭,鼻小柱偏斜畸形获得矫治,唇弓形态恢复较好,但患侧唇高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不足,健、患侧鼻小柱高度的不对称仍较明显.Ⅲ度唇裂患儿术后患侧鼻底宽度仍比健侧宽.  相似文献   

3.
基于3dsmax唇裂修复多媒体平台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收集并建立唇裂及唇裂修复手术三维可视化模型数据库,衍生相应的唇裂患儿模型,对模型进行虚拟修复操作,实现部分唇裂手术仿真。方法:利用三维动画软件(3D St udi o MAX或3dsmax)建立相应的唇裂患儿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唇裂的各种分类以实现唇裂修复过程中的的定点、划线、切开和缝合操作。结果:采用3dsmax软件仿真了唇裂修复的整个过程。结论:虚拟唇裂修复操作表明本文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为颌面外科手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三维仿真可视化平台。  相似文献   

4.
软组织激光全息扫描鼻眶窝的三维数字图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介绍三维扫描仪在非接触条件下采集面部软组织精确数据的方法 ,为临床整形提供标准的鼻眶窝三维测量数据。方法 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Geomagic软件 ,采集 12例标准汉族人的颜面轮廓 ,并对鼻眶窝进行数据测量和分析。结果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和逆向工程软件可以再现出面部形态有意义的任一角度的三维图像 ,且精确度达到 0 0 1mm ,实验初步确定了鼻眶窝最低点的三维定位 ,描述了鼻眶窝的三维形态特征。结论 此方法可以全面反映鼻眶窝与周围结构形态学上的相互关系 ,三维激光扫描是实现术前设计、手术模拟和术后效果评价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侧完全性唇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UCCP)同期鼻整形联合硅橡胶鼻撑或鼻模(Nasal Split,NS)矫形的临床效果,为单侧完全性唇裂同期鼻整形联合硅橡胶鼻撑矫形的可行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2月我院手术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裂患儿72例,根据有无同期进行鼻整形联合硅橡胶鼻撑矫形分为实验组(同期鼻整形联合硅橡胶鼻撑矫形)及对照组(未行同期鼻整形联合硅橡胶鼻撑矫形),每组36例,利用三维扫描仪(Three Dimensional Sensing System,3DSS),对每组患儿进行面部可见光三维扫描采集鼻部形态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在鼻翼长度、鼻基部长度、鼻孔高度、鼻孔宽度、鼻尖偏斜度方面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而在鼻偏曲度、鼻翼口角距、鼻翼唇峰距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鼻翼长度、鼻基部长度、鼻孔高度、鼻孔宽度、鼻尖偏斜度方面的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单侧完全性唇裂同期鼻整形联合硅橡胶鼻撑矫形的方法能够减轻继发鼻畸形的程度,为鼻畸形二期整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单侧唇裂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足月健康正常体重单侧唇裂患儿,在出生后48h内行唇裂修复术。对手术效果随访,并与婴幼儿期唇裂修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期修复单侧唇裂,效果理想,经3个月至4年随访.唇修复形态的优良率为92.8%,与婴幼儿组相比唇形态优良率无明显差别,但出血少,费用低,住院时间短,家长普遍满意。结论:对先天性单侧唇裂新生儿进行早期修复是安全的,且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基于网络的面部畸形患者三维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三维扫描仪采集30例面部畸形患者的三维面部数据,建立基于网络的数据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三维扫描仪获取患者面部各点的空间信息,并通过逆向工程软件对获得的三维点云数据进行曲面重建,构建三维模型.数据库系统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信息和手术信息.网络访问系统采用Java语言编写.结果 数据库各模块之间链接可靠,基于网络的查询系统方便准确,因而具有数据挖掘功能.图像分析系统提供的患者面部三维模型的显示,可以在线交互式地对模型进行观察.结论 所建立的数据库和网络系统符合整形外科的专业要求,可用于临床治疗以及科研教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前庭矩形瓣法修复单侧唇裂的临床可行性,评价该方法的优越性。方法:应用遵循整形外科原则的鼻前庭矩形瓣法对80例单侧唇裂患者行立体三维修复。术后对外观及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病例均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3年,除3例患儿红唇唇珠欠丰满,2例患侧鼻翼扁塌,2例切口有轻微瘢痕增长外,其余病例静态、动态效果良好。所有病例患侧唇峰均下降充分,两侧唇峰对称,人中形态好,人中嵴的形态接近正常。修复后的上唇更为丰满、松动,红唇丰满,唇珠明显。结论:应用鼻前庭矩形瓣法进行单侧唇裂的立体三维修复,符合整形外科原则,且不牺牲人中部位的组织及破坏了人中嵴、人中窝等重要美容结构。手术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超在单侧唇裂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B超对36例单侧唇裂术后患者的上唇进行探测,在B超下测量口轮匝肌瘢痕的宽度、厚度。测量6项唇部术后外观评价指标,分析口轮匝肌修复重建效果,瘢痕愈合情况与外观评价的关系。结果:6项外观评价指标与瘢痕宽度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口轮匝肌重建修复效果好,瘢痕宽度小的,外观评价优良;口轮匝肌重建修复效果差,瘢痕宽度宽的,外观评价较差。结论:B超观察唇裂术后口轮匝肌修复重建效果和检测瘢痕宽度可作为一项评价单侧唇裂术后疗效评估的客观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单侧唇裂的个体化修复设计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侧唇裂的临床分型,根据分型制定个体化修复术式,评价手术效果。方法:50例单侧上唇裂患者,平均年龄4.8个月,包括单侧完全性唇裂、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根据唇高分为4型,分别对各型应用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法、制定术后效果评定方法,观察术后近期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后近期唇弓、唇红、唇珠恢复好,鼻畸形得到改善。结论:单侧唇裂修复根据临床分型应用个体化唇裂修复设计,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螺旋CT评价早期移动裂隙两侧的牙齿给予植骨区适当的功能刺激能否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增加新骨的形成,从而提高植骨手术成功率及植骨效果.方法 牙槽突裂患者12例,年龄9~13岁,分为两组:正畸牙移动组(A组),在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早期进行正畸牙移动;对照组(B组)只是行自体骨牙槽突裂植骨术.在植骨前后和正畸治疗后进行三维CT扫描,并对获得数据进行重建分析,观察正畸牙移入植骨区域后,正畸牙位置及牙槽骨的形态及体积变化.结果 两组在术前裂隙宽度及牙槽突裂体积均未见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A组的新骨成骨体积为(0.98±0.23) mm3,显著大于B组的(0.73±0.15) mm3.新骨形成率在A组为(72.5±11.9)%,显著大于B组的(53.2±9.7)%.牙槽突裂患者自体骨植骨术后,早期正畸牙移动可顺利使裂隙侧牙齿移入植骨区域,正畸牙的牙根尖位置发生明显的位移,CT断面未见明显牙根吸收.结论 早期正畸牙移动可明显减少牙槽突裂植骨术后植入骨的吸收,其对植入骨的改建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获得单侧唇裂患儿术前唇鼻形态的数据资料,根据唇鼻畸形特征设计手术修复方案,通过术后临床观察,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单侧唇裂患儿85例,分为单侧完全性唇裂组、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组。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测量裂隙两侧唇长、唇高、人中嵴高度、鼻底宽度和鼻小柱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各组患儿裂隙两侧测量值的差异。结果单侧唇裂患儿术前裂隙两侧唇鼻部各项参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期术后随访表明,两组1岁以内患儿在健一患侧唇长和鼻底宽度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裂隙侧唇长较健侧小,鼻底宽度较健侧大。完全性唇裂组患儿术后半年患侧鼻小柱高度小于健侧。1~2岁患儿在健一患侧唇长、唇高、人中嵴高度、鼻底宽度和鼻小柱高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测量单侧唇裂患儿唇长、唇高、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和人中嵴高度,对术前手术设计和术后对称性评估有很大的帮助。短期随访表明,1岁以内单侧唇裂患儿患侧唇长变短,鼻底增宽,在今后的唇裂修复中,需要通过改进手术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用螺旋CT建立唇裂畸形计算机仿真模型的方法,建立一适用于唇裂手术模拟及术后面型预测的唇裂畸形计算机仿真模型。方法:利用薄层螺旋CT获取原始数据,利用面向对象的开源软件环境VTK(visualization Toolkit)技术建立可视化模型,利用Visual C^++编写质点弹簧模型程序并使之与VTK显示结合。结果:用质点弹簧模型及VTK技术成功建立出一个具有软组织生物力学特性的唇裂畸形模型,并且较大程度简化了运算过程,提高运算速度。结论:该模型有较好的力学和几何相似性,为唇裂手术模拟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接受术前鼻牙槽骨整形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指导唇腭裂的术前非手术治疗。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8例接受术前鼻牙槽骨整形的单侧唇腭裂患者,对正畸后未发生齿槽偏移和正畸后发生齿槽偏移的患者进行相关变量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的58例唇腭裂患者,有4例患者发生正畸后齿槽舌侧偏移,其余的54例患者正畸后未发生齿槽偏移。两组患者的前方齿槽裂隙宽度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PP’-Y、PP’-Z)存在显著差异,健侧齿槽前方与齿槽后方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PTT’)也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在正畸前可能潜在齿槽偏移畸形,与前方齿槽在矢状和垂直方向裂隙畸形宽度,及健侧齿槽前方成角角度相关。无齿槽偏移患者可以直接使用矫治器缩窄裂隙宽度,而对于正畸后可能发生齿槽舌侧偏移的患者,需先矫正偏移畸形再缩小裂隙宽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术后继发唇畸形患者人中嵴平坦或凹陷畸形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 60例单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0),分别通过口轮匝肌垂直肌瓣和口轮匝肌榫卯型肌瓣矫正人中嵴畸形.根据术后患侧人中嵴高度、动态表现、手术瘢痕宽度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制定量化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60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口轮匝肌榫卯型肌瓣矫正人中嵴高度、患者满意度等均明显优于口轮匝肌垂直肌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口轮匝肌解剖学结构,利用榫卯型肌瓣修复唇裂术后继发人中嵴畸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Our aim was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a new method to assess objec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the morphology of the nostrils after nasal or nasolabial surgery. We used digital analysis using specific mathematical algorithms to assess several geometric measurements, particularly of facial asymmetry, expressed in adimensional units. Forty-five patients with no facial anomalies (control group) were used initially to evaluate the method and to obtain variables for statistical reference. Thirty-five patients operated on for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cleft group) were then analys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Individual scores were obtained for each patient, computed, and correlated with those established by a lay panel.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good sensitivity and reliability (R>0.8).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鼻部进行全面的生物力学分析和研究,从生物力学角度阐述唇裂鼻畸形形成的原因,揭示单侧唇裂鼻畸形形成的力学规律,为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的整形外科治疗奠定生物力学理论基础。方法自2007年至2009年,共采集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10例,均在术前行CT和MRI扫描,MIMICS软件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建立畸形鼻部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确定有限元分析的边界条件,进行单侧唇裂鼻畸形的鼻部生物力学的测量和分析。结果成功获得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的鼻部三维重建模型。分析表明,静态下,畸形鼻部的应力分布值很小,关键应力点的应力分别为鼻中隔部0.009 35±0.002 MPa,鼻小柱底部0.005 9±0.002 1 MPa,鼻翼外侧脚0.006 81±0.001 3 MPa;位移载荷状态下,形变后的畸形鼻部拥有较大的应力分布值,关键应力点的应力分别为鼻小柱患侧25.51±3.98 MPa,鼻中隔部7.882±1.35 MPa,患侧鼻翼8.184±1.58 MPa。结论鼻小柱患侧是畸形整复的力学关键部位,其次是患侧塌陷鼻翼;鼻中隔应力的集中,提示了鼻中隔部位整复的重要性,其整复和固定可能是单侧唇裂鼻畸形整复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