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吕会峰 《临床医学》2013,33(7):106-107
目的探究等离子射频在鼻内镜鼻科疾病减血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林州市人民医院收治85例(96侧)鼻内镜下治疗鼻科疾病的患者行等离子射频减血手术的临床资料,观察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有无鼻腔填塞。结果 62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2.6±2.3)ml,术后无鼻腔填塞率为77.64%(66/85)。结论等离子射频减血手术对改善鼻内镜鼻科疾病术中出血、术后鼻腔填塞止血及降低术后并发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窗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48例(53眼)在鼻内镜下进行泪囊鼻腔开窗,开放泪囊于中鼻道前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5眼治愈,3眼好转,5眼术后短期症状复发,治愈率84.9%,有效率90.6%。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窗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内开窗术治疗上颌骨囊肿手术径路及手术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上颌骨囊肿患者行鼻内镜下鼻内开窗术。根据囊肿与上颌窦及鼻腔的位置关系,选择在鼻底、下鼻道或泪前隐窝等处开窗,手术切除开窗处囊肿壁,必要时使囊肿与上颌窦融合为一个腔,保证囊肿腔与上颌窦、鼻腔引流通畅。结果 15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6~24个月,囊肿术腔均于术后2或3个月上皮化,囊肿腔引流通畅,囊肿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鼻内开窗术治疗上颌骨囊肿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2960-2961
目的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方式切除的术中及复发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鼻侧切开组和鼻内镜组,各组共有44例患者。用传统的鼻翼切开手术切除肿瘤治疗鼻侧切开组患者,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内镜组,对比鼻侧切开组和鼻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期间出血量及术后疼痛程度等指标,并进行一年随访,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的总复发率等指标。结果用两种手术方式均成功切除病患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5.3±10.8)min,术中出血量为(72.4±30.8)ml,术后疼痛VAS评分(3.5±1.1)分,与鼻侧切开组相比,P0.05。在手术后一年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采用鼻侧切开手术治疗的患者共有30例被治愈,治愈率为68.1%,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共有39例被治愈,治愈率达88.6%,达到11.3%复发率,对比两组的总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鼻内镜下手术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操作精准,能够避免切开患者面部,伤口面积小,较低的复发率,预后效果显著。因此应当推广使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鼻腔切口的半面翻揭术与鼻侧切开术两种进路联合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肿瘤病变的优缺点.方法:单鼻腔切口半面翻揭联合鼻内镜手术32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恶性肿瘤13例,乳头状瘤9例,其他良性肿瘤10例;鼻侧切开术联合鼻内镜手术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恶性肿瘤13例,乳头状瘤7例,其他良性肿瘤1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疗效.结果:两组术野暴露范围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手术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所有面部均遗留术后切口瘢痕.结论:单鼻腔切口半面翻揭径路联合鼻内镜手术治疗选择性的单侧鼻腔鼻窦肿瘤不遗留面部瘢痕、出血减少,术野暴露及手术效果与鼻侧切开雷同,可替代鼻侧切开手术.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对48例(56眼)慢性泪囊炎患者行术侧鼻腔及结膜囊表面麻醉。根据患者病情先解决鼻腔疾患,行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术,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钩突切除术;再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术后观察泪道通畅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54眼有效,2眼好转。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损伤小,出血少,方法简便,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术式及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3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采用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观察组)69例,和采用传统鼻中隔矫正术(对照组)67例,比较二种手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治愈率观察组96.74%、对照组84.62%,手术时间观察组(40.5±3.25)min、对照组(51.4±5.01)min,术中出血量观察组(15.3±2.87)ml、对照组(22.9±3.10)ml,并发症观察组0.46%、对照组4.92%,各指标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少、治愈率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行泪囊鼻腔吻合术的疗效。方法 对24例(29眼)慢性泪囊炎的患者在鼻内镜下采用半导体激光行鼻腔泪囊造孔术。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治愈21例(26侧),占89.6%;好转2例(2侧),占6.8%;无效1例(1侧),占3.6%。总有效率96.4%。结论 应用半导体激光在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造孔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视野清晰、不留面部瘢痕和疗效可靠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腔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budisonide)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出血的影响.方法 对经布地奈德喷鼻治疗10~12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28例)和未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28例)进行鼻内镜手术,观察比较出血量.结果 治疗组平均出血量为(53.58±8.37)mL,未治疗组平均出血量为(138.25±7.58)mL,两组的平均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治疗组平均出血量显著少于未治疗组.结论 糖皮质激素可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鼻黏膜膜局部炎症反应,抑制血管活性介质释放,降低血管通透性,阻止小血管增生,减少术中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经鼻内镜下美敦力耳鼻咽喉动力系统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经鼻内镜下美敦力耳鼻咽喉动力系统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术中出血量、黏膜恢复时间、鼻腔通气时间和数字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1.92±3.14)ml、黏膜恢复时间(5.14±1.96)d、鼻腔通气时间(2.43±0.67)d 和数字疼痛评分(1.37±0.36)分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中出血量(23.52±6.88)ml、黏膜恢复时间(7.81±2.87) d、鼻腔通气时间(6.45±1.78)d 和数字疼痛评分(3.62±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经鼻内镜下美敦力耳鼻咽喉动力系统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良好,术中出血量少,缩短黏膜恢复时间和鼻腔通气时间,减轻患者疼痛,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研究不同类型鼻窦炎患者接受鼻内镜下治疗后的疗效,观察其术后鼻腔功能、嗅觉改变和鼻窦黏膜形态的变化,评价术后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感染型组与变应型组,感染型组54例,变应型组46例,两组患者均行Messerklinger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月该院诊治的80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联合上颌窦根治术,B组采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LundKennedy鼻内镜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和Lund-Kennedy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B组明显低于A组,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总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后,再经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疗效显著,可缓解患者疼痛,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切除扁桃体及腺样体与鼻内镜下扁桃体电切术和腺样体吸切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因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需要手术的患儿80例.其中,实验组(n=40)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切除扁桃体及腺样体,对照组(n=40)为鼻内镜下电切扁桃体与腺样体吸切,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鼻内镜下可吸收鼻窦药物支架手术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腔菌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1月-2021年3月于该院耳鼻喉科就诊的8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纳入研究,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鼻内镜Messerklinger微创手术,实验组患者在鼻内镜Messerklinger微创手术结束前将可吸收鼻窦药物支架置入。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鼻黏膜恢复时间及鼻腔恢复通气时间,以及不同治疗方式对于鼻腔黏膜菌群的影响,依据术后3周全部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实验组住院时间、鼻黏膜恢复时间及鼻腔恢复通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术后鼻腔内弯曲杆菌属、肠球菌属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术后鼻腔内假单胞菌属、嗜血杆菌属、葡萄球菌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术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鼻内镜下可吸收鼻窦药物支架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可以明显促进鼻黏膜上皮化,降低术后患者鼻腔内弯曲菌属、肠球菌属阳性率,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及行联合泪道置管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1月该院确诊为慢性泪囊炎的患者52例56眼,剔除有外伤史和复发的患者。将患者分为单纯造口组(30眼)和联合泪道置管组(26眼)。联合泪道置管组采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后经上下泪小点泪道置入U型硅胶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满意度(伤口疼痛和眼部不适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6~12个月,单纯造口组总有效率90.0%,联合泪道置管组总有效率9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联合泪道置管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术后可致患者伤口明显疼痛和眼部不适,且增加治疗费用。单纯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已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高,操作更简单、省时、经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46例,依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n=69)和研究组(n=77),分别行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术和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术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及随访结束后的鼻内镜评分、生存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结束后,两组患者的鼻内镜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窦口开放联合下鼻道开窗入路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存质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及解剖变异与慢性上颌窦炎的关系.方法对CT诊断的52例单侧慢性上颌窦炎进行两侧对比分析.结果患侧与健侧筛泡截面分别为(77.75±33.51) mm2和(34±20.27) mm2(P<0.01).两侧分别有19个及10个大筛泡.患侧伴有32组筛窦炎,对侧21组.鼻息肉11例,单发于上颌窦炎侧9例,对侧仅1例,双侧1例.结论大筛泡、前中组筛窦炎症、鼻息肉与慢性上颌窦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鼻后神经切断术治疗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合并哮喘的疗效,以及手术对鼻黏膜内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确诊的CRSwNP合并哮喘患者15例,行鼻后神经切断术.术后随访1年,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估疗效.有7例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采集了中鼻甲黏膜,比较手术前后鼻腔黏膜EOS浸润度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曲面重组联合鼻内镜治疗鼻骨骨折合并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7例鼻骨骨折合并畸形的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联合组实施MSCT曲面重组联合鼻内镜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鼻外形、鼻通气功能和嗅觉障碍评分、手术前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和鼻腔容积、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术后鼻外形和嗅觉障碍评分低于对照组,鼻总呼气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术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和鼻腔容积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MSCT曲面重组联合鼻内镜治疗鼻骨骨折合并畸形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