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良性病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金华市中心医院对7例术前诊断为脾脏良性病变的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7 例患者脾脏病灶直径为6~15 cm,平均直径9.1 cm;4例位于脾脏上极,3例位于脾脏下极。7例患者均完成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无中转开腹及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为100~205 min,平均(165±17)min。术中出血量为70~230 mL,平均(148±56)mL。术后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2~5 d;术后住院时间5~7 d。术后无腹腔大出血、消化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良性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对24例巨脾伴脾功能亢进或外伤性脾破裂行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成功行腹腔镜巨脾切除术,3例患者中转开腹。手术时间为90~390min,平均(170±30)min,术中出血量为50~3500mL,平均(900±50)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20~72h,2~5d拔除引流管,术后住院5~12d,平均(7±2)d,无手术死亡患者。结论在具备熟练的腔镜和开腹脾外科技术、合适的手术路径、完善的手术器械的条件下,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可以在临床上安全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胰后入路脾脏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19年3月至2022年7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共开展10例腹腔镜胰后入路脾脏切除术,其中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5例,脾梗死伴脓肿形成1例,毛细胞白血病1例,脾血管瘤2例,脾恶性肿瘤1例。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胰后入路脾脏切除术的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本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胰后入路脾脏切除术,无中转开腹病例。手术时间130~310 min(中位数190 min),术中出血量50~400 mL(中位数100 mL),术后住院时间5~28 d(中位数8 d);术中无并发症发生。腹腔镜胰后入路脾脏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1例脾脏切除后出现乳糜漏,1例脾脏切除+门奇断流术后出现门静脉血栓,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均无胰漏发生。结论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胰后入路脾脏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总结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巨脾切除术的手术要点和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48例实施巨脾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巨脾切除)和开放组(开腹传统法)。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留置腹腔引流管情况、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4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观察组25例均成功在全腹腔镜下完成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观察组手术时间比开放组长(130.40±63.60 min vs 99.13±33.97 min,P=0.038),术中出血量更少(75.20±50.67 mL vs 206.09±116.77 mL,P=0.000),术后住院时间更短(8.24±2.20天vs 11.00±3.49天,P=0.002);观察组留置腹腔引流管的例数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拔除引流管的时间相当;两组间脾窝积液、切口感染和发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胸腔积液少于开放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腹腔出血,腹腔感染,门静脉系统血栓,胰瘘,胃瘘,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及肝功能衰竭并发症,胸腔积液已吸收。结论 全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原位巨脾切除安全可靠,与开腹传统方法比较,术中出血更少,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脾脏良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对2014 年3 月至2019 年3月在宁波鄞州区第二医院普外科14 例行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的脾脏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5±0.4)h,术中出血量(180±40)mL。术中无胰腺损失、大出血等并发症,住院时间(5.3±1.6)d,硅胶引流管放置时间(3.2±1.5)d,术后无腹腔感染、胰漏、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未见门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腹腔镜脾脏部分切除术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手术经验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5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1例行脾切除术(其中13例于脾脏切除后脾片自体移植),2例行脾部分切除并脾蒂血管选择性结扎,13例行脾脏修补术,5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26±32)min,其中腹腔镜脾切除术平均(94±21)min,脾修补术平均(150±13)min。术中探查腹腔积血量平均(560±457)ml,脾脏修补合并肝脏破裂的患者于术后2周下床,脾切除未合并肝肾挫伤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平均(1.5±0.2)d。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平均(2.0±1.3)d。2例脾切除患者术后当天出血,剖腹探查发现胃壁胃短动脉出血,缝扎后止血;1例脾静脉血栓经抗凝等治疗后缓解。患者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1年,未发现爆发性感染病例。结论:腹腔镜治疗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可行的,但需要术前评估脾脏破裂及患者全身情况,并进行个体化治疗,必要时应果断中转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脾脏是人体重要免疫器官,全脾切除术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血栓等风险。保留脾脏功能的术式在脾良性疾病治疗中逐渐被认同,然而开展此类术式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脾良性占位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9年6月手术治疗17例脾良性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行开腹脾部分切除术7例,行腹腔镜脾囊肿开窗引流术4例,行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脾大部分切除术2例;均为腹腔镜下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开腹脾部分切除术平均135 min,腹腔镜脾囊肿开窗术平均42 min,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平均128 min,腹腔镜脾大部分切除术平均156 min。术后病理:脾假性囊肿5例,良性囊肿3例,表皮样囊肿2例,脾血管瘤5例,脾淋巴管瘤1例,脾错构瘤1例。术中出血量:开腹脾部分切除术平均416 mL,脾囊肿开窗术平均10 mL,脾部分切除术平均395 mL,脾大部分切除术280 mL。术后血小板变化:脾部分切除术血小板术后平均2周恢复正常,脾大部分切除术后血小板平均3周恢复正常,术后均未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17例随访6~78个月,中位时间35个月,无复发及远期并发症。 结论:脾良性占位的外科治疗首选腹腔镜下保留脾脏功能的手术,二级血管离断联合脾蒂阻断是脾部分切除术中一种新的阻断方法,可在腹腔镜脾部分切除术中选择性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为乙肝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镜前入路二级脾蒂离断巨脾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7月至2021年12月为2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前入路二级脾蒂离断术行巨脾切除术,患者均为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脾脏达到巨脾标准,回顾分析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胰尾损伤与胰瘘发生率、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患者30~75岁,平均(52.40±10.72)岁,男5例,女15例。20例患者均采用腹腔镜前入路二级脾蒂离断术切除脾脏,出血量20~400 mL,平均(129.38±84.81)mL,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手术时间115~240 min,平均(173.93±36.75)min。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3~12 d,平均(7.10±2.32)d。均未出现胰尾损伤及胰瘘;术后出现发热3例,体温最高达39℃,经影像学检查考虑为脾静脉及结扎后食管胃底迂曲静脉内血栓导致的脾热,经积极对症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术后住院5~14 d,平均(8.75±2.47)d。结论:乙肝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采用腹腔镜前入路二级脾蒂离断术行巨脾切除可取得良好效果,成功率高,并可有效避免术中大出血、胰尾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部分脾脏切除术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体会。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11例脾脏占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因病情需要均实施腹腔镜部分脾脏切除术。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腹腔镜下部分脾脏切除术,无中转开腹者。11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5±0.3)h(2.0~3.5 h);术中出血量为(200.3±55.1)m L(155~320 m L);11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中无一例出现胰腺损伤、胃肠道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1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术后24 h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并能下床活动;硅胶引流管放置时间为(4.0±1.3)d(3~5 d),引流量为(70.3±15.8)m L(60~100 m L)。患者住院时间为(6.3±1.5)d(5~8 d)。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脾梗塞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脾脏血管瘤6例,脾脏假性囊肿3例,上皮性囊肿2例。结论腹腔镜下部分脾脏切除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了解病变及脾门等的结构,在认真和细致的手术操作下,腹腔镜下脾部分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腹膜后腹腔镜肾上腺部分切除术与全切除术治疗肾上腺醛固酮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4 例醛固酮瘤临床资料.34 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全切除术,60 例行后腹腔镜下肾上腺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6~60 个月,平均24.5 个月.结果 行肾上腺全切组手术时间(40.0±12.0)min,术中失血量(23.5±9.5)ml,拔引流管时间(2.5±1.2)d,肿瘤大小(20.0±5.0)mm,术后住院天数(6.5±2.0)d.行肾上腺部分切除组手术时间(48.0±13.0)min,术中失血量(25.5±10.0)ml,拔引流管时间(2.8±1.4)d;肿瘤大小(18.5±4.5)mm;术后住院天数(7.0±2.5)d.肾上腺全切除组和部分切除组的肿瘤大小、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和拔引流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切除组手术时间短于部分切除组(P<0.05).全切组术和部分切除组术后有效率分别为100%(34/34)和96.7%(58/6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发肾上腺醛固酮瘤适合于肾上腺部分切除术,肿瘤多灶性是保留肾上腺组织手术治疗无效的主要原因.对于部分切除术治疗无效患者,再次行患侧肾上腺全切除或肿瘤切除均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骨密度没量中精密度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密度测定,不论采取何特殊技术,即使严格地按照厂家建议的操作程序,也常常不能达到完美的重复性.必须确定每台骨密度仪不同骨骼部位的精确度.精密度,如标准差平均方根或变异系数平均方根,被用来确定骨密度的变化,即精密度决定最小显著性变化值和随访需要的至少时间间隔.除非确定了精密度,否则就不能确定任何水平的统计可信度最小显著性变化值,使得随访的研究结果难以解释.  相似文献   

13.
14.
The digital age commenced in the mid-20th century and since we have seen approximately exponential growth in information. This period has also seen the rapid growth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at has facilitated, for instance, the derivation of whole genomes and automated drug discovery. Data,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wisdom lay the found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how experience is formed from evidence and observations. When data are put into context, the resultant information can drive growth and further contribute to increased knowledge. Appreciating the source of data enables us to recognize and hopefully correct for inherent error and bias. Ultimately knowledge discovery can be automated to gain information from data and so on, enhanc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a given subject and expanding collective wisdom.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Zusammenfassung Methicillin-resistente Staphylococcus aureus-Stämme (MRSA) sind inzwischen in vielen Ländern verbreitete Erreger, denen eine besondere Aufmerksamkeit geschenkt wird. In der vorliegenden Übersichtsarbeit werden der Resistenzmechanismus, die Epidemiologie der Verbreitung im Krankenhaus (H-MRSA) bzw. in Einrichtungen des Gesundheitswesens (HCA-MRSA) und außerhalb des Krankenhauses (C-MRSA), Ursachen der Zunahme des Nachweises, Besiedlungsdynamik, Erkrankungsrisiko und Letalität, das Vorgehen bei MRSA-Nachweis, Methoden zur Dekolonisierung, Überwachungskulturen sowie therapeutische Optionen diskutiert.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