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突触改变与Alzheimer病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Al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淀粉样斑块形成、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与神经原纤维缠结产生为突出病理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长时间以来,在AD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是Aβ学说和tau蛋白学说,但两者均不能完整地解释AD的发病机制。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其他可能的病因。近年来突触的病理改变在AD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就AD突触研究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Aβ)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应用凝聚态Aβ1-40进行大鼠右侧海马齿状回(DG)背侧细胞带微量注射,2周后从学州记忆、海马组织病理和异常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的变化3个方面评价大鼠模型。结果:Aβ1-40注射后大鼠Morris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受损(P〈0.01);注射区内DG背侧细胞带神经元丢失(P〈0.01);注射侧海乌内Aβ沉积;海马神经元内异常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凝聚态Aβ1-40海马注射具有明确的在体神经毒性作用,可导致大鼠认知功能下降以及海马内Aβ沉积、神经元丢失和神经元内异常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可成功建立AD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的(Alzheimer's disease,AD)一个重要的病理学特征之一是脑内出现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组成的淀粉样斑。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β-分泌酶和γ-分泌酶依次水解后产生Aβ和APP胞内结构域(APPintracellular do-main,AICD)。现在已经知道Aβ在A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关于AICD的生理及病理功能还不清楚。近年来研究发现AICD可以与细胞内多种蛋白相互作用,而且AICD在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突触可塑性,神经发生以及APP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均有调节功能。本文针对AICD的生理及病理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复杂的、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细胞外出现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淀粉样斑块(SP)、细胞内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纤维缠结及显著的突触丢失、脑萎缩和神经元细胞的死亡.  相似文献   

5.
内质网应激与Alzheimer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l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临床特点是隐匿起病,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病理特点为脑神经细胞外出现β淀粉样肽(Aβ)聚集形成的神经斑或称老年斑、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FT)、脑皮质神经细胞减少及皮质动脉和小动脉的血管淀粉样变性。AD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许多假说,如Aβ产物过多、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过氧化作用、炎症因素、金属与细胞内钙紊乱、遗传因素等[1]。近年来因蛋白质折叠障碍造成的异常蛋白质的聚集在神经变性疾病…  相似文献   

6.
Alzheimer病 ( AD)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 ,而且各种辅助检查对早期 AD诊断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 AD典型病理改变——老年斑 ( SP)和神经纤维缠结 ( NFT)的组成成分和形成过程 ,近几年人们将研究焦点汇集到脑脊液 β淀粉样蛋白 ( Aβ4 2 )和 tau蛋白的定量分析研究上 ,希望找到 A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参数 ,为此本文对脑脊液内 Aβ4 2和 tau蛋白定量分析方法学的敏感性、特异性、影响因素和联合应用对临床早期AD诊断的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与老年相关的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主要分子病理学特征为脑内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和过度磷酸化tau蛋白所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氧化应激是包括AD在内的神经变性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本文介绍了氧化应激后蛋白质发生改变的类型、AD进展期间脑内蛋白质的氧化、Aβ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原因以及今后对AD进行预防与治疗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痴呆。其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外不溶性淀粉样蛋白Aβ以及胞内由过磷酸化tau形成的纤维缠结。这种胞外聚合物主要由Aβ4两组成,它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依次经β分泌酶(β-secretase)和γ分泌酶(γ~secretase)剪切所产生的。因此,通过抑制此两种酶很有可能能够减少Aβ的产生从而延缓病程。由于γ分泌酶有众多重要的生理功能,被抑制后会产生很多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因此β分泌酶的抑制剂可能是对抗AD药物研发的更有效切入点。本文主要对影响BACE1的表达及活性的相关因素和最新研制成功的β分泌酶抑制剂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淀粉样斑块、细胞内过度磷酸化tau蛋白形成的纤维缠结及神经炎症为特征性病理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病变。近年来研究发现,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基因突变显著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风险。TREM2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仅表达于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作为CNS中最主要的一道免疫防线,吞噬中枢神经系统特异性碎片及Aβ和tau等异常聚集蛋白,还可调节可溶性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应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本文对小胶质细胞TREM2在AD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痴呆最常见的原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代研究提示,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聚集及其神经毒性是AD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因此如何减少Aβ在脑内聚集以及降低其毒心已成为治疗AD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针对干预Aβ代谢及其神经毒性治疗AD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β淀粉样蛋白25-35诱导皮质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研究仍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细胞模型通过复制AD的某些分子生化改变,可用于研究AD的发病机制和筛选治疗药物。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的大量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AD的两大主要分子生化改变。淀粉样瀑布学说认为Aβ可直接诱导神经元tau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硫胺素缺乏(TD)对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硫胺素剥夺饮食结合腹腔注射吡啶硫胺制作TD小鼠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及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造模13d后取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两组小鼠脑内易损区域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内Aβ沉积、tau蛋白磷酸化及β-分泌酶(BACE)的表达情况。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TD模型组小鼠内侧丘脑出现典型的对称性针尖样出血;免疫组化显示TD模型组小鼠皮质、海马及丘脑均出现Aβ沉积,且丘脑Aβ沉积较皮质及海马更为明显,tau蛋白磷酸化及BACE的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正常对照组小鼠苏木精-伊红染色脑内未见病理损伤,皮质、海马及丘脑均未发现Aβ沉积,tau蛋白磷酸化及表达BACE的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低于TD模型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可引起Aβ沉积、tau蛋白磷酸化增加等阿尔茨海默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且Aβ沉积可能与上调BACE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自噬是一种溶酶体依赖性的降解途径,主要负责真核细胞内细胞器和长寿命蛋白质的降解,在维持细胞稳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噬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自噬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轴突运输功能障碍以及tau蛋白磷酸化等神经病理改变相互作用,并且早老素参与了自噬-溶酶体系统功能的维持。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miRNA可通过调控AD中淀粉样蛋白前体(APP)、β-分泌酶1(BACE1)、tau等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和神经炎症相关的胶质细胞的激活影响AD的发病机制。本文综述近年来miRNA在AD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miRNA对AD诊断及治疗的策略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Li L 《神经科学通报》2007,23(1):58-65
胰高血糖素样多肽l(Glucagon-like peptide,GLP)已被证明是有前景的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治疗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T2DM具有在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β,Aβ),tau蛋白磷酸化和葡萄糖合成酶3等方面的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GLP-1具有神经营养特性,并能降低脑淀粉样蛋白水平。过去几十年对AD的广泛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对其治疗应针对Aβ和tau蛋白。总结这些之后发现,GLP-1可能有希望用于治疗AD。本文综述了GLP-1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特征,T2DM和AD的共同的病理生理特征,以及GLP-1在治疗T2MD和改善AD某些病理变化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痴呆形式,具有两个神经病理特征:由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肽组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由异常过度 tau 蛋白磷酸化(Ptau )组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1 ].为了明确AD的临床诊断,许多研究集中在神经影像学和脑脊液和外周血中分子的生物...  相似文献   

17.
自1907年始,阿尔次海默病(AD)就被定义为发生在记忆和认知功能脑区的病变:神经原纤维缠结(NFT)、老年斑(淀粉样斑块,SP)的形成以及神经元的进行性死亡。β-淀粉样蛋白(Aβ)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并且被认为在AD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脑内Aβ的水平存在着一个动态平衡:一方面,由Aβ的前体蛋白(APP)经β泌肽酶和γ泌肽酶相继酶切后产生Aβ,进而形成寡聚体并且沉积形成老年斑;另一方面,Aβ可以被NEP等降解酶水解。而AD病人脑内的这一动态平衡被打乱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缺氧或者缺血)或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降解Aβ的酶的表达水平降低,这就会促进AD的发生。而相反的,以药理学等方法增加这些降解酶的活性,可以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这就为AD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思维。  相似文献   

18.
干预Aβ代谢及其毒性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淀粉样蛋白(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D)特征性病理改变之一。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分泌酶水解后产生有毒性的Aβ,转运至大脑异常聚集产生Aβ寡聚体,从而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突触传递功能障碍等,最终引起乙酰胆碱酯酶神经元坏死,导致痴呆。因此减少Aβ在脑内的产生、促进Aβ清除、抑制Aβ聚集以及降低其神经毒性已成为治疗AD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针对干预Aβ代谢及其神经毒性治疗AD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中tau蛋白及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的浓度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诊断价值,寻找AD理想的生物学标志。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22例AD、20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和21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CSF中tau蛋白及Aβ1-42水平。结果 (1)CSF中tau蛋白平均浓度:AD组(318±249)ng/L,VD组(219±190)ng/L,对照组(119±65)ng/L,AD组CSF中tau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SF中Aβ1-42越平均浓度:AD组(344±166)ng/L,VD组(467±223)ng/L,对照组(480±217)ng/L,AD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依据CSF中tau蛋白和Aβ1-42浓度对三组进行判别分析时,有44%的研究对象被正确判别。结论 CSF中tau蛋白浓度的升高和Aβ1-42浓度的降低,可能对AD的临床诊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后第三大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通过近二、三十年来对阿尔茨海默病(A D )的深入研究,已明确了细胞外淀粉样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 )和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是AD患者脑中最经典的组织病理变化,也是AD区别于其他痴呆最显著的特征。尸解研究显示,大脑皮质过度磷酸化tau的密度与生前认知障碍及神经元丢失的病理改变明确相关[1],tau异常是神经退行性变的主要介质,由于匹兹堡化合物B (Pittsburgh Compound B , PiB)对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β,Aβ)的成像成功地用于临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对tau示踪剂及tau成像的纵向研究。目前利用已发现的选择性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配体,包括18 F - T HK523,18 F - T HK5105,18 F -T HK5117,18 F - T HK5351,18 F - T807和18 F -T808,进一步确定了 tau蛋白在不同阶段 AD患者脑中的沉积及病理机制,揭示了选择性 tau PET 示踪剂在活体内评估 tau沉积的作用及其与 Aβ的关系[2-4],tau和 Aβ成像的结合将提高 AD 诊断的特异性,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部分认知功能正常个体中无Aβ沉积,但发生AD样神经变性改变的病理学机制[5],目前认为 tau PET 示踪剂可以作为预测认知功能减退和疾病进展的替代性标记物[6],对AD和非AD tau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