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和总结中医药治疗慢喉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和维普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慢喉痹的文献,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并建立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中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方剂中中药用药规律。结果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筛选出的主治慢喉痹的方剂129条,对数据库的方剂进行分析,共涉及中药192味,确定了方中药物使用的频次,得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得到治疗慢喉痹26组核心组合,进一步聚类,得到13个新处方。结论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可对慢喉痹方剂数据进行分析,明确近年来治疗慢喉痹的用药规律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白志军教授治疗肾病蛋白尿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肾病蛋白尿的临床遣方用药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搜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白志军教授治疗肾病蛋白尿的中药处方(包括门诊处方和住院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和Mircrosoft Office Excel对筛选出的中药方剂进行组方配伍规律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中药处方110首,涉及中药139味,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为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茅根、党参、炙甘草、茯苓等;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药性以寒性、平性居多,归经多属胃、肺、脾、肝经;高频次药物组合有黄芪+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芪、半枝莲+黄芪+白花蛇舌草、白茅根+黄芪等;通过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5个新方。结论 肾病蛋白尿的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是脾肾亏虚、气阴不足,标实为瘀血、热毒、水湿。主要治则是以健脾固肾益气为首要,重视清热解毒,贯穿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3.
《中医儿科杂志》2020,(2):23-2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全国名老中医时毓民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用药经验及其组方规律。方法收集时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录入方剂信息,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软件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时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用药经验及组方规律。结果筛选方剂共117首,中药共计138味,使用频次前10味的药物为炙甘草、炙黄芪、大枣、麦冬、陈皮、炒白术、神曲、石斛、川芎、丹参,提取新处方核心药物组合共12个,演化新处方5个。结论时教授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从肺、脾、肾三脏论治,在治疗上运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法,多采用补益类药物,配以活血通络以及收敛止汗的药物。软件分析产生的新方,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甘草干姜汤在古代中医典籍和现代中医临床处方中的组方用药配伍规律进行分析并比较其异同。方法 分别从《中医方剂大辞典》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7—2019 年医生开具的住院处方中,筛选含有甘草-干姜、炙甘草-干姜、甘草-炮姜或炙甘草-炮姜药对的所有方剂,组方统一标准化后,运用 SPSS v18.0 和 Cytoscape 等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用药频次、剂量、配伍比例、疾病科属等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 分别从《中医方剂大辞典》和临床处方中筛选出2743 首和 24354 首符合要求的组方,其中含炙甘草-干姜的方剂出现频次最多,分别占比 59.8% 和 48.0%;且在筛选所得的组方中,以 1∶1 配比出现的频次最高。《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甘草-干姜、炙甘草-干姜所治疾病科属以脾胃病为主,甘草-炮姜和炙甘草-炮姜所治疾病科属以妇科病为主;现代中医临床处方中,甘草-干姜、甘草-炮姜和炙甘草-干姜所治疾病科属以脾胃肝胆科为主,炙甘草-炮姜所治疾病科属以产科为主。结论 甘草干姜汤古今应用以炙甘草-干姜 1∶1 配比最为常用,所治疾病以脾胃病为主,为该药对的现代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全面总结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建库至2020年5月31日发表的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文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 V 2.5)统计用药频次及性味归经、常用药对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采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新处方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方剂231首,涉及中药242味,使用频次较高中药有川芎、丹参、黄芪、地龙等41味,其四气主要集中在温、寒、平,五味主要集中在甘(淡)、苦、辛,归经主要集中在肝、脾、肺经;挖掘共得到高频药物组合48个,出现频次前6位的组合是川芎-黄芪、川芎-地龙、川芎-当归、丹参-地龙、黄芪-地龙及川芎-丹参;演化共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6组,潜在新处方8个。结论 中医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整体治则以补气化瘀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整理、挖掘古代典籍和现代文献中促进创面修复的用药规律,为促进修复的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方法 收集文献中记载的促进创面修复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在关于中医药促进创面修复的古籍文献中,纳入75首方剂和203味中药,促进创面修复的核心药物有乳香、甘草、当归、白芷、黄柏、没药等,用药种类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解表药、拔毒化腐生肌药为主。对16味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4个聚类组合和15组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结论 创面修复方剂的用药规律以清热、活血化瘀、补虚、解表、拔毒化腐生肌为主,中医治疗创面应针对热病、血瘀、虚证、腐烂溃破、表证、中毒等因素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藏医药治疗消化不良方剂的组方及用药规律。方法:将《部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常用藏成药诠释》等法定标准及著作中治疗消化不良的藏药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采用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藏医治疗消化不良方剂中常用药物、组方规律、核心组合及发现新方。结果:收集整理出治疗消化不良的藏医方剂共152首,涉及251味藏药,使用频次10次及以上的藏药共33种,得到治疗消化不良常用药物组合39个,并挖掘出新处方12个。结论:藏医治疗消化不良的核心药物为荜茇、石榴子、肉桂、白豆蔻、诃子等,常用的核心组合为荜茇-石榴子和荜茇-肉桂。本研究为这些药物的临床应用和治疗消化不良的藏药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藏药材日官孜玛的用药规律及含该药材方剂的配伍规律,为临床用药及潜在新处方的发现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Apriori算法和社区模块化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日官孜玛方剂中各味药材的配伍规律和高频主治疾病用药规律。结果 共收集含日官孜玛方剂109首,涉及364味藏药材,通过频次统计分析发现日官孜玛多与清热止痛、活血行"隆"类药物联合使用,主治疾病为"培根木布"病、热泻病和瘟疫等藏医病种。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频数、支持度、置信度均最高的药物组合日官孜玛-兔耳草、日官孜玛-诃子和日官孜玛-渣驯,体现了藏药方剂的"主辅配伍"规律。含日官孜玛方剂治疗"培根木布"病、热泻病和瘟疫等疾病时多与清热行"隆"、止泻止血、除瘟解毒等药物配伍使用,且各方剂的配伍具有明显差异性,符合藏药方剂学"君臣将士"配伍用药规律。结论 含藏药材日官孜玛方剂组方规律明确,主治疾病与核心药物组合相互对应,符合藏药方剂学的"君臣将士"配伍规律,表明该规律为代表的藏医方剂理论在藏药复方新药开发和临床个性化用药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日官孜玛及含日官孜玛方剂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王清  马浩然  喻强强  孙朋  余建玮  叶超 《中国药事》2022,36(10):1174-1181
目的:探究已上市中成药治疗哮喘的药物相互作用关系和用药配伍规律。方法:在药智网-中成药处方数据库中查找治疗哮喘的中成药处方,通过Excel 2019、古今云医案平台(V2.3.5)、IBM 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3.9.1、Origin Pro 2022对其中药组方规律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成药处方62个,涉及中药209味,累计药物频次601次,包含6个证型,用药频次较多的药物有麻黄、甘草、苦杏仁等,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味居多,归经以归肺经为首,功效大多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药物关联规则得到21对具有强相关性的药物;系统聚类分析归为四类。结论:通过古今云医案平台数据统计方法和相关数据挖掘技术对已上市中成药中治疗哮喘的处方进行整合,探究其药物组方规律,为临床用药及辨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段为彬  柳芳  刘洁  赵薇  赵许杰 《肿瘤药学》2022,12(2):244-251
目的 分析中药防治肿瘤相关治疗所致皮肤损伤的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筛选中药防治肿瘤相关治疗所致皮肤损伤的临床研究,对外用、内服中药分别从使用频次、功效、药性、药味、归经等方面进行统计,对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15篇,涉及方剂120首。其中,外用方剂94首,涉及中药154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为黄柏、当归、红花、黄芪、紫草;内服方剂26首,涉及中药113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为当归、甘草。外用中药中,清热药所占比例最大(33.24%);内服中药中,补虚药所占比例最大(32.78%)。外用和内服中药中,使用频次均以寒性者最多,分别占47.52%和40.73%;以归肝经者最多,分别占21.29%和19.27%。外用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味依次为苦、辛、甘,三者共占89.74%,内服中药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味依次为甘、苦、辛,三者共占90.82%。外用和内服中药均可得到三个聚类方,外用中药得到23对药物组合,内服中药得到15对药物组合。结论 临床使用中药防治肿瘤相关治疗所致皮肤损伤时,外用、内服中药均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和解表药为主。对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可为临床用药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对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女大学生治疗月经病的中药配方颗粒处方进行用药规律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6月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治疗月经病的女大学生的中药配方颗粒处方,统计各药物使用频次、处方金额等,对频次≥10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该院中药配方颗粒处方1 103张,诊断为月经不调的患者有856例(77.6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和《中药处方书写格式及书写规范》,处方在治疗用药、用药味数、剂数和金额方面基本合理。用药频次较高的中药品种依次为当归、川芎、白芍、甘草、白术。处方统计和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使用频次高的药物种类为补虚药和活血祛瘀药。结论:中药配方颗粒处方治疗月经病是根据个人体质使用经典方剂酌情加减药物治疗,配伍使用合理。并建议女大学生学习生活饮食规律,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从而减少月经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2.5软件,分析和总结历代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方剂,以方测证,探寻小儿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关的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数据挖掘方法频次分析、组方规律分析、熵层次聚类分析,统计数据并分析其结果,探究小儿外感发热的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收录的122个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方剂分析,共使用药物170味,最常用的药物分别为甘草、黄芩、大黄、人参、茯苓。再通过软件进一步分析,得到常用药物的组合有31个,3味药的核心组合共32个,新方的核心药物组合18个,新方9个。结论小儿外感发热的基本病机为外感邪气,脾胃虚弱,心气不降。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之时应当解表清热泻火以祛邪,宁心益气健脾以扶正,同时,针对小儿特殊体质易出现的神昏、惊厥等症状,施以宁心息风、开窍醒神等药物。  相似文献   

13.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挖掘治疗肺痈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研发和治疗肺痈的中药新药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中国方剂数据库,收集有关治疗肺痈的方剂,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核心药物频次、组方规律等进行研究。共筛选出治疗肺痈中药方剂152首,涉及中药220味,分析出44个使用频次≥6的药物、24个常用药物组合和7个核心药物组合。其中高频药物有甘草、桔梗、浙贝母、薏苡仁、杏仁、桑白皮、人参、麦冬、黄芪、当归等;药性以寒、温、微寒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药为主,归经以肺、脾、胃、心经为主;常用药对为甘草-桔梗,薏苡仁-桔梗,浙贝母-甘草,甘草-薏苡仁,浙贝母-桔梗,甘草-薏苡仁-桔梗等;组方规律以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为主,辅以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麻镇卫生院应用中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7月在该卫生院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处方,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其用药及组方规律。结果 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方剂1 018首,用药224味;用药频次前十位为甘草、桔梗、杏仁、浙贝母、半夏、炙紫菀、炙麻黄、炙百部、茯苓、黄芩;药物归经以归肺经居多,四气温性最多,五味苦味最多;设置支持度203、置信度0.6的关联规则7个,以炙麻黄+杏仁组合最高;得到新处方9首。结论 该院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以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气味以甘温或苦寒为主,归经主要归肺胃经,药物组合以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为主,新方增加滋阴补气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阳和汤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规律及处方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搜集整理有关阳和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恶性肿瘤的文献报道,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分析处方中的用药频次、配伍药物功效类型、高频药物组合、主治病种、主治证型与病因病机等。结果 含阳和汤处方中使用频次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熟地黄、党参、黄芪、白术、肉桂;高频药物组合为熟地黄+黄芪、熟地黄+党参、熟地黄+黄芪+党参、熟地黄+白术+肉桂、熟地黄+党参+肉桂;常与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等药物联用;常用于治疗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各类恶性肿瘤的骨转移;主要适应证型是阴寒邪毒凝聚筋骨型与血虚寒痰凝滞型,其次是痰瘀阻络型与气滞血瘀型;主要病因病机是毒、寒、血虚、气虚、阳虚等。结论 阳和汤治疗恶性肿瘤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扶正为本,辅以活血化瘀、化痰软坚,体现了恶性肿瘤治疗中“病证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黄力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13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中日友好医院黄力教授专家门诊处方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应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专家处方的挖掘与探索。结果 共收集处方275首,涉及中药197味,累计用药频次4 317次。其中高频药物的药性以平、温、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脾、心经为主,所属中药功效以平肝熄风、补虚、活血化瘀、安神类为主,所属分类以平抑肝阳、补气、养心安神、活血调经类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出用药核心配伍组合为"葛根-川芎-龙骨-牡蛎-天麻"。聚类分析显示高频药物可分为4类:重镇安神、活血通络类;平肝补肾类;健脾燥湿化痰类;养心安神、益气活血类。结论 黄力教授治疗老年高血压用药多取甘辛平温之品,注重平肝潜阳、镇惊安神,同时兼顾活血理气、滋补肝肾、养心安神。总结其处方思路为:以核心药对川芎-葛根、龙骨-牡蛎为基础,配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佐以益气活血、养心安神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治疗雄激素性脱发(AGA)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并结合网络靶标反向查找中药,发现治疗AGA的有效中药,为处方发现提供依据。方法 以“脱发”为关键词,在中医药百科全书在线数据库(ETCM v2.0)检索古代方剂和中成药,按照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开展用药频次、药性理论、关联规则等分析。利用文献检索AGA相关通路及靶点,反向查找靶点所对应的中药,对2部分中药进行交集,按照中药材对应靶点个数进行排序,在中医药整合药理学研究平台(TCMIP v2.0)收集排名前20味中药的化学成分,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并进行可视化。结果 分析得出传统组方中治疗脱发的高频次中药为当归、川芎、熟地黄、茯苓、附子、白术等,核心组合10个,使用频次>10的关联规则6个。依据数据库分析富集靶点个数最多的中药为枸杞子、山药、半夏、地黄等,同时富集4条通路及雄激素受体(AR)、II型5α-还原酶(SRD5A2)基因的中药为丹参,其发挥作用的成分为丹参环庚三烯酚酮、胡萝卜苷、齐墩果醇酸、丹参醛、丹酚酸B。结论 针对AGA的中药主要以补肝血、养血滋阴类为主。丹参可能是治疗AGA的潜在有效中药材,并可能是通过丹参环庚三烯酚酮、胡萝卜苷、齐墩果醇酸、丹参醛、丹酚酸B等成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用药规律。 方法:以血管性痴呆为主题词,收集、整理CNKI数据库(2014年1月1日~2018年11月30日)中收载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药方剂,建立血管性痴呆的中药方剂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72篇期刊文献中,共涉及74首中药方剂和142味中药,中药频数共计840次。其中使用频数≥5次的单味中药共有51种,累计出现680次,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核心药物有石菖蒲、黄芪、川芎、丹参等,中药功效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安神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甘、辛、苦最为常见,归经与五脏有关占总频次的80.75%。通过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11种,因子分析中提取5个公因子,系统聚类分析中归为4大类。 结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药方剂中用药多以开窍、补虚、活血、祛痰为主。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房》2019,(13):1812-1816
目的:挖掘和分析治疗感冒的中成药的组方规律,为临床辨证用药及治疗感冒的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名称、剂型、处方、功能与主治,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中,统计药材用药频次;运用Apriori算法及关联规则对处方中核心药物组合进行统计分析(设置支持度为10%,置信度为0.65);根据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提取新方组合。结果:共收集到治疗感冒的130种(包括同处方不同剂型中成药196个)中成药,包括颗粒剂(47个)、丸剂(32个)、片剂(31个)、合剂(31个)等剂型,包含264味药材;治疗感冒证型有风热证、风寒证、暑湿证、气虚证;用药频次排前3的药材为甘草(45.38%)、黄芩(32.31%)、桔梗(31.54%);常用核心药材组合28个,其中频次排前3的为甘草-桔梗、薄荷-桔梗、黄芩-连翘;挖掘出的新方组合为荆芥-桔梗-薄荷-陈皮-紫苏叶-枳壳-茯苓、连翘-黄芩-金银花-牛蒡子-淡豆豉等4首。结论:本研究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分析治疗感冒中成药的组方规律,可为临床辩证用药及研发治疗感冒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应用健脾祛痰法治疗高血压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2003年1月至2023年1月应用健脾祛痰法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方剂,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统计挖掘功能,分析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频次等,以及基于关联规则的药对配伍和基于聚类分析的核心组合等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方剂116首,涉及中药205味,以温、平性,甘、苦、辛味药物为主;主归脾、肝、肺经,使用频次≥15次的茯苓、半夏等20味中药,主要为补虚药、平肝息风药和利水渗湿类;挖掘出7条关联规则,茯苓-白术-天麻-陈皮→半夏等,得到6个核心组方,为二陈汤的类方。结论 应用健脾祛痰法治疗高血压用药符合健脾祛湿、化痰熄风的治法,兼以活血、清热、补肾,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重视调补脾胃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