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提出基于舌象和形体特征的中医体质辨识模型,探讨中医以舌辨质客观化、规范化方法。方法 提取客观化的舌象特征(舌质与舌苔的色度和饱和度、舌苔纹理的平均亮度、平滑度以及齿痕特征)和形体特征,建立基于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的客观化舌象和形体特征的辅助中医体质识别模型。结果 对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和气淤质四种体质进行模型的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融合舌象特征和形体特征的中医体质辨识模型能有效地辅助中医体质识别,且支持向量机对四种体质辨识效果总体上优于神经网络。结论 基于客观化的舌象特征和形体特征辅助中医体质辨识有利于提高中医体质辨识的客观化水平,合理选择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提高中医体质辨识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两种不同证型脾胃系患者的舌象特征差异,将计算机视觉技术融入中医辨识理论,为其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消化科专家门诊患者的舌象及四诊信息,其中肝胃不和型47例,脾胃虚弱型40例,提出舌象分区模型并将其划分为7个区域,通过观察两种证型患者舌色、舌形、苔质苔色、舌下脉络特征,并结合数值分析计算其颜色参数RGB、HSV的数值,从而获得不同证型患者的舌象特征信息。结果 肝胃不和型患者以淡红舌为主,多伴裂纹、齿痕、淡黄厚腻苔,舌下脉络偏青紫、长粗,结节迂曲明显;脾胃虚弱型患者以淡紫胖大舌为主,多伴裂纹、齿痕、淡黄腻苔,舌下脉络异常特征不明显。与肝胃不和组相比,脾胃虚弱组舌象及舌下脉络颜色参数R、G、B和V的数值整体较高(P<0.05),颜色偏明亮、淡白。结论 分区模型能够量化不同证型患者的舌象特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舌象诊断的准确性及证候辨识的参照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肿瘤患者舌象特征参数特点,以期为消化道肿瘤的中医诊察提供舌象客观化参数依据。方法 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自行研制中医舌诊数字化检测仪,采集46例胃肿瘤患者舌象图像,计算客观化参数并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比较胃肿瘤患者与健康人群舌色、胖瘦、齿痕点刺、裂纹、瘀斑苔色、厚薄、腐腻等参数差异。结果 胃肿瘤组的厚薄指数、胖瘦指数、齿痕指数、裂纹指数、瘀斑指数、舌色R值、G值、B值、H值、V值(RGB_R、RGB_G、RGB_B、HSV_H、HSV_V)、苔色R值、G值、B值、H值、V值(RGB_RT、RGB_GT、RGB_BT、HSV_HT、HSV_VT)高于正常组(P < 0.05),胃肿瘤组的腐腻指数、剥苔指数、点刺指数、舌色S值(HSV_S)、苔色H值(HSV_HT)低于正常组(P < 0.05)。结论 胃肿瘤患者舌象特征参数与自然人群舌象特征参数存在差异,舌象特征参数可为中医临床诊察肿瘤病情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舌象与2型糖尿病足的关系,为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足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共纳入2糖尿病患者180例,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60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120例。对舌象资料进行客观化判定,对比2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足的舌象特征,建立预报糖尿病足发生舌象的回归模型。结果 2型糖尿病足患者红舌、青紫舌的出现率比糖尿病患者组高,但红舌、白苔和滑苔的出现率比糖尿病组低(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青紫舌、黄苔、腻苔、裂痕舌、齿痕舌均是2型糖尿病足发生的正相关影响因素,紫舌出现时2型糖尿病足的概率是红舌的12.53倍;黄苔和腻苔时糖尿病足的概率分别是正常舌苔时的4.069和4.617倍;裂纹舌和齿痕舌时2型糖尿病足发生的概率是正常舌的5.723和3.776倍。结论 舌诊客观化在判断2型糖尿病足及预测2型糖尿病足方面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舌苔菌群与中医舌象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采集不同病理阶段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炎症组30例,单纯性萎缩组30例,萎缩伴肠化组30例),观察记录患者舌象,采集舌苔样本,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舌苔菌群进行测序,然后用Spearman相关分析、Mantel Test分析、MaAsLin分析等方法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①慢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与舌象特征(红舌、腻苔)具有一定相关性(P < 0.05);②舌苔整体特征(苔色、厚苔、腻苔、滑苔等)与舌苔菌群之间具有强相关性(P < 0.01),舌体整体特征(舌色、齿痕舌、裂纹舌、点刺舌等)与舌苔菌群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 > 0.05);③特定舌象特征与菌群的关联关系:腻苔与蓝细菌、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00689、0.00492和0.00181,与Saccharibacteria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0371;滑苔与绿弯菌门、蓝细菌、螺旋菌门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02379、0.01962和0.02366。结论 慢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与舌苔特征有相关性,特定的舌苔菌群结构可以反映特定的舌苔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象特点,分析胃粘膜病理学改变与中医舌象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运用舌象仪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舌象信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不同病理阶段的胃病患者舌象客观参数和特征,描述舌象特征的变化趋势,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较常见的舌象特征。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舌色参数R值和V值显著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P < 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舌质红的患者显著多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P < 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舌苔厚薄指数和剥苔指数均显著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P < 0.01),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舌苔厚的患者显著多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与胃癌组(P < 0.01);结论 舌质红和舌苔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见的舌象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理性齿痕舌的临床舌象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病理性齿痕舌的临床辨证分型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对800例大内科患者进行观察,采用Optimas 6.5数字彩色图像显微分析软件对数码相机拍摄的齿痕舌照片进行图像分析,观察舌体胖瘦、舌色苔色以及舌苔厚薄等与病理性齿痕舌的关系。结论:病理性齿痕舌常伴见胖大舌、薄白苔,但也可见瘦小舌,而且其齿痕程度与舌苔的厚度几乎成正比,但却与舌色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普通型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与舌象及胸部CT的关系。方法 收集177例COVID-19普通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首发症状(包括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舌象、胸部CT等信息共同构建数据库。结果 伴有消化道症状者55例,无消化道症状者122例。舌色主要表现为红舌和青紫舌;舌形主要表现为胖大舌、齿痕舌;舌苔主要表现为苔黄、苔薄、苔腻。伴有消化道症状者中齿痕舌、苔黄、苔厚苔腻的占比高于无消化道症状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消化道症状者比较,有消化道症状者出现双肺片状磨玻璃影较多,出现右肺磨玻璃影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部CT与舌象关系中,单肺磨玻璃影、双肺磨玻璃影的患者红舌占比相对最高,伴有实变的患者青紫舌占比相对较高;双肺散在磨玻璃影及双肺片状磨玻璃影患者主要表现为齿痕舌、胖大舌;各种不同的CT表现,均多数表现为薄黄腻苔。结论 COVID-19的病位在肺、脾;病理特点为毒、湿、热、瘀、虚,湿热贯穿病程始终。有消化道症状者湿、热的病理表现更明显,并迅速出现双肺的病理改变,病程进展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人群舌象特征,探讨中医药防治对策。方法 采用DS01-G手持式舌象仪记录并导出舌象资料,比较不同年龄层次、性别及临床分型康复人群的舌象特点。结果 整体舌象以淡红舌,薄、白、润苔为主。病态舌象中红舌、暗红舌、裂纹舌、齿痕舌、点刺舌、黄白相兼苔、腻苔检出率较高。随年龄增大,紫暗舌、裂纹舌、瘀斑舌有增加趋势(P<0.017)。女性老舌、点刺舌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淡紫舌、嫩舌、裂纹舌、腐苔较女性多(P<0.05)。重症组厚苔多于轻症组(P=0.018)。结论 新冠康复者仍存在正虚邪恋、余邪未尽的病理特点,女性多邪实,男性多正虚,老年人则多虚多瘀,治疗上当以驱余邪、复正气为目标,并根据虚实性质多少的不同,合理选用健脾、益气、养阴、清热、化湿之法。  相似文献   

10.
用相关系数法探讨齿痕舌出现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用相关系数法探讨齿痕舌的出现与年龄、舌体胖瘦、舌色、舌苔厚度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互信息的方法分析体检人群的齿痕舌与舌象其他因素的关联性。结果:齿痕舌与舌体胖瘦的关系最大,与年龄段的相关系数最小。符合中医临床诊断观察。结论:齿痕舌的出现与舌体胖大有关,与年龄关系不大,舌象的变化可能与体液代谢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客观、定量分析不同影像学性质肺结节患者舌象特征,以期为肺结节患者的临床判断提供舌象特征参数。方法通过运用数字化舌象采集仪采集肺结节患者舌象,提取舌象特征参数,并记录患者的肺部CT影像学结果,分析不同影像学性质的肺结节患者的舌象参数特征。结果不同影像学性质肺结节患者舌色、舌苔参数均存在差异,非毛玻璃肺结节患者舌质G值与B值低于毛玻璃患者,非毛玻璃患者与毛玻璃患者在舌苔左侧参数存在差异。结论数字化舌象采集仪能够客观描述不同影像学性质肺结节患者舌象特征,提示舌象参数可为肺结节的病情判断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舌脉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支气管哮喘临床辨证有意义的舌脉象客观指标,以辅助临床诊断。方法:应用TP—I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检测108例患者舌脉象参数,分析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的舌脉象特征。结果: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舌象中,舌色以淡红舌、淡紫舌多见,舌苔以白苔、黄苔、薄苔为多见;脉象以弦脉、滑脉、弦滑脉为多见;舌脉象参数中舌色指数、苔色指数、厚苔指数、胖瘦指数在哮喘发作期各证型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RPSR1、RPSR3、RPSR4、RBF、RLMS2、PLMP2、RLMS3、RLMP3在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脉象参数、舌色指数、苔色指数、厚苔指数、胖瘦指数、RPSR1、RPSR3、RPSR4、RBF、RLMS2、PLMP2、RLMS3、RLMP3对其辨证分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药有效治疗慢性胃炎是建立在中医诊断明确的基础上,而舌诊对于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以往基于研究者肉眼观察的慢性胃炎舌诊研究缺乏客观性,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和重复性较差。因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慢性胃炎舌诊客观化研究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慢性胃炎舌诊客观化研究主要从患者的舌图信息特征和舌苔物质组分两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对这两方面近10余年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开展慢性胃炎舌诊客观化研究的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阐述HBV-ACLF并发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中医证候分布特征,从而为中医药诊治HBV-ACLF继发细菌感染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制定统一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信息采集表。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了307例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研究所住院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筛选出主要的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然后按照有无合并细菌感染分为合并细菌感染组与未合并细菌感染组,比较两组的主要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从而得出HBV-ACLF并发细菌感染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结果:与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比,合并细菌感染患者腹胀、便溏、舌质紫暗、腹露青筋、皮下瘀斑瘀点、舌边齿痕明显增多;与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比,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身目鲜黄、舌苔黄腻、口干明显增多(P<0.05,P<0.01)。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以兼夹证候为主(93.6%),且多兼夹脾虚证(81.6%);而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以单一证候为主(53.5%),且多为湿热证(51.9%);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兼夹证候中又以虚实夹杂证为主(94.4%),且明显高于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虚实夹杂证(58.9%)。结论:HBV-ACLF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以湿热症状体征为主,随着合并细菌感染后,脾虚血瘀症状体征逐渐加重;HBV-ACLF并细菌感染患者以脾虚血瘀兼夹证候为主,而未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以湿热单一证候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从舌象图像分析判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可行诊断技术.方法:引入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概念,通过现代技术对舌象图像分类、识别、计算,以实现对Hp舌象精准客观诊断的功能.结果:通过研究中医舌诊与消化系统的关联、舌象图像可特定性识别的原因以及深度学习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结构,论证了该方法对Hp阳性舌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将简单分形维数应用于数字化舌象苔质纹理特征分析虽可为中医舌象客观化分析提供数理性依据,但其对细节性描述有所欠缺,因此可进一步采用数字化舌象多重分形谱特征参数实现舌苔厚 薄、腐腻等特征的分类识别加以完善。方法:本研究在现阶段数字化舌象苔质分析的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常用图像模式识别算法及其主要特点;并充分利用多重分形特征量描述信息的全面性、稳定性等优点,通过分析向后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层次结构,设计和训练数字化舌象苔质特征自动识别分类器。结果:将数字化舌象多重分形谱特征参数作为BP 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的输入向量,通过采用不同均衡度的测试样本数据验证了该分类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结论:数字化舌象多重分形谱特征参数可作为舌苔厚薄、腐腻等特征识别分类领域内高效的数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舌诊客观化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证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使用中医智能舌象仪搜集临床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前后舌象及中医证候指标的变化,提供客观化舌诊数据。发现治疗前后舌边齿痕面积及数量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常见证型为肝郁脾虚型。在中医舌诊客观化诊疗疾病方面做初步试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