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荣旗  胡秀玲  石伟 《医疗装备》2016,(4):170-171
目的探讨以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后的护理方法和成效。方法选择2014年9月1日~2015年10月30日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对以上患者实施脉球囊反搏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护理及其生命体征监测之后,所有患者均生命体征平稳、循环稳定,并好转出院,未发生死亡。结论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后必须对其加强全面的护理干预,以此促进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王瑛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206-207,209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1年5月期间,某科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9例,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博与机械通气对他们进行治疗,现回顾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3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康复出院12例,治疗有效率为30.8%;院内死亡27例,死亡率69.2%。②康复出院的12例患者,治疗后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pH显著高于治疗前,而中心静脉压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27例患者死亡原因包括多脏器功能衰竭16例,重症感染5例,室间隔穿孔4例,乳头肌断裂3例,左心室游离壁破裂1例。[结论应用主动脉球囊反博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有一定的疗效,但死亡率仍然较高;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N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治疗,记录其治疗前后的心脏指数、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治疗4 h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其中痊愈13例(占65%),自动出院3例(占15%),死亡4例(占20%)。结论: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对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约为5%~10%,其死亡率高达80%~100%,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lsa-tion,IABP)是再灌注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动脉系统植入一根球囊导管到降主动脉内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使主动脉内球囊充气和放气,通过舒张期主动脉压升高,降低左心室阻抗,减少心脏耗氧和做功,起到辅助循环的效果。我院CCU于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应用IABP9例,效果满意,现将术后监护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病人中,男6例,女3例,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50.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急行I…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精心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8-01对行IABP术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分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精心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并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水平。结果:两组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干预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干预后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94.74%(18/19)较对照组66.67%(12/18)高(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行IABP术患者予以精心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护理满意度,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0引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一种以左心室辅助循环功能为主的机械性装置,是将气囊导管经股动脉插入降主动脉,气囊导管的尾端与体外的气囊反搏泵相接,以心电信号或压力信号等触发反搏,控制气囊的充气和放气[1]。IABP 1968年首次应用于临床,早期主要用于心脏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源性休克或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循环支持,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切开血管  相似文献   

7.
王芝洁  吴波  林颖 《医疗装备》2006,19(7):43-44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机械辅助循环方法之一,它的原理是“时相—位移—搏动”是急性心肌梗死有房源性休克患者在进行PTCA内或冠脉搭桥术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心排量,降低外周循环阻力及肺楔压,并能明显增加主动脉平均压,休克患者采用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18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所选取患者均静脉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当药物无法维持有效血循环时,则采取股动脉置入主动脉球囊反搏导管,实施主动脉球囊反搏术.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意识、心率及尿量改变情况,放置漂浮导管,侧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脏指数(CI)、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有创动脉收缩压(SBP)及连续心排血量(CO).结果: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PCWP、CI、MABP、SBP及CO相比于手术前,显著升高(P<0.05).14例患者新功能得到程度差异性改善,心率减慢,尿量增多,改善不明显2例,死亡2例.结论:针对PCI术后低心排血量患者,对其采取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可显著改善其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CABG术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方法总结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22例急性心肌梗死行CABG手术围手术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2例患者死亡1例,其余均康复出院。结论对高危CABG患者预防性应用IABP能够降低围术期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护理体会.方法 我科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源性低血压,我们给予IABP支持,并开通前降支,植入3.0mm×18mm紫杉醇支架.结果 通过我们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患者血压保持稳定,并IABP5d后撤除,13d后顺利出院.结论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可降低主动脉阻抗,增加主动脉舒张压,而降低心肌耗氧,增加氧供,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对此治疗有协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体外膜式氧合(ECMO)在冠脉搭桥术(CABG)后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治疗经验,为并发症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9例CABG术后心源性休克联合应用IABP和ECMO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1-67岁,平均(58.9±8.0)岁。结果 ECMO使用时间16-189 h,IABP使用时间16-203 h。4例患者存活出院,其中1例因ECMO动脉插管侧下肢缺血性坏死截肢,5例发生急性肾衰竭须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5例患者死亡。结论 IABP联合ECMO能为部分CABG术后心源性休克患者提供有效的循环和呼吸支持,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该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陈坚  李平  凌政 《中国医师杂志》2005,7(12):1706-1706,1716
对2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辅助行主动脉内囊反搏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24例IABP患者死亡6例,存活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及左室收缩功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认为主动脉内囊反搏与经皮冠动脉个入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可以显著改善心功能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冠心病泵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冠心病并泵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心脏指数的变化,并总结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30min后,该组患者的舒张期反搏压达到65-130mmHg。心脏指数和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有了显著性提高(P<0.05),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因不可逆的心源性休克,伴随严重疾病及治疗时机过晚,死亡5例,死亡率为16.7%。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冠心病泵衰竭疗效较好,其可显著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后负荷,但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是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SI)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方法 对我院26例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治疗及精心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在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明显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治疗效果明显,降低死亡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林紫云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11):1776-1778
目的总结分析26例冠心病并发心源性休克以及顽固性心力衰竭等患者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治疗效果和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接受IABP后的临床资料,加强术后观察和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在IABP循环支持治疗后,改善了患者的心肌供血、供氧以及减轻心脏负担。结论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患者实行正确的体位、心理护理、管道护理、皮肤的护理、足背动脉搏动的观察、反搏压的观察及处理等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经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死亡率。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2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结果:在25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经过积极抢救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有16例患者治愈,9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36%。结论: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临床上通过早确诊,早治疗,积极抢救,精心护理及密切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提高抢救成功率,使患者摆脱痛苦,早日痊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分析16例AM 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16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的10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存活11例,死亡5例,存活率为68.8%。结论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了生存率,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危重心脏病心脏危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行ECMO辅助治疗的危重心脏病心脏危象患者14例,其中暴发型心肌炎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或心源性休克6例.采用股动脉、股静脉插管技术,静脉动脉-ECMO辅助治疗.监测ECMO辅助治疗前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分析等指标.结果 行ECMO辅助治疗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迅速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有所缩小,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较建立ECMO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剩余碱(BE)负值明显降低(P<0.01).撤机前2 h与撤机后24 h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2±10.20)mm H只(1 mm Hg=0.133 kPa)比(76.34±9.15)mm Hg](P>0.05),而LVEF、LVEDd继续好转(P<0.05).结论 ECMO可为危重心脏病心脏危象患者提供一定的氧供及稳定的循环血量,维持重要脏器功能,为心肺功能的恢复或原发病的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在患有重症冠心病患者的围术期临床护理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8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有重症冠心病者作为实验对象,将以上患者均分作常规组与球囊组,常规组对象单纯接受临床常规护理,球囊组患者则需要联合接受主动脉球囊反搏护理,对两组对象的护理效果加以比对.结果:球囊组对象的护理效果要明显好于常规组,双方数据比对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患有重症冠心病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中,主动脉内应用球囊反搏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不同性别STEMI患者的临床实际效果,总结不同性别人群的特点。方法:选取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0例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80例男性患者作为对照,分析男性与女性STEMI行急诊PCI患者的临床治疗的近远期疗效。结果:女性组的发病年龄和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两组PCI的成功率及术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应用比例相似,女性组住院期心源性死亡率显著高于男性组,1年临床随访结果显示女性组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男性。结论:与男性相比,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年龄较高,合并危险因素比例多,女性组住院期和随访期心源性死亡率高于男性,两者有统计学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