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是主要的中风后遗症,文章通过对近5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文献做出综述,得出针刺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疗效显著,针刺方法多样,包括头针、眼针、腹针、足针、电针、醒脑开窍针刺法、针药结合法等均有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法配合高压氧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软瘫期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分期针刺之软瘫期刺法+高压氧)和对照组(传统针刺+高压氧),每组30例。治疗前、后均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对中风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后FMA、FIM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方面,分期针刺之软瘫期刺法配合高压氧治疗优于传统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3.
针刺是中医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从针刺方法(体针针刺法、特殊针刺法、其他针刺法)、留针时间、介入时机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概况,并讨论现有研究之不足,启迪科研思路,以期提高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前后评分结果,对两种方法改善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出疗效评价。[结果]两种方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后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Ashworth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衡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与传统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都能较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状态(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间FM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衡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衡针刺法结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单侧针刺结合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舌下针刺法联合脑心通胶囊对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及假性球麻痹的疗效。方法在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选取我院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及假性球麻痹患者82例,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脑心通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舌下针刺法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肢体运动评分、言语功能评分、吞咽功能评分舌体运动评分比对照组高,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舌下针刺法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中风急性期肢体功能障碍及假性球麻痹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方可借鉴。  相似文献   

6.
谭慧 《中外医疗》2010,30(17):134-135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瘫痪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治疗中风后上肢瘫痪的最佳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纽各31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神经干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阳明经穴法,同时采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量表作为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前后肢体功能针刺效应进行评价。结果2组患者治疗1疗程(4星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肢的运动功能比较,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运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神经干的方法治疗早期中风上肢瘫痪疗效理想,值得临床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康复训练联合针药治疗方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和症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本院自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就诊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按照随机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而联合组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药汤剂和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肿胀症状和上肢运动功能状况。结果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肿胀和疼痛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针药治疗方案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7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头针加体针)配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70例,并与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针刺疗法)进行对照观察。结果针刺配合功能训练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功能训练疗法是治疗中风后遗症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后效应配合眼针带针运动疗法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眼针带针运动组)、治疗2组(TDCS配合眼针带针运动),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运动疗法治疗,治疗1组给予眼针带针运动疗法治疗,治疗2组在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后立即应用眼针带针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量表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且治疗2组下降幅度高于治疗1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升高,且治疗2组上升幅度高于治疗1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量表分数升高,且治疗2组上升幅度高于治疗1组高于对照组(P0.05);Berg平衡量表评分升高,且治疗2组上升幅度高于治疗1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经颅直流电刺激后效应配合眼针带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能够进一步增强眼针带针康复疗法的疗效,使患者的运动能力能够明显的增强,显著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风后吞咽障碍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作者查阅近10年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文献,总结了运用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该症的研究概况,包括舌针、眼针、电针、项针、常规针刺、水针、火针、皮内针、头针、芒针、刺络放血、合谷刺、腹针等针刺方法,为临床针刺治疗本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中风恢复期以肢体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180名,随机分组为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传统针刺+康复组(B组)、康复组(C组)。3组分别接受传统针刺的辨证取穴治疗和现代康复理论指导下的分期针刺取穴治疗,并同时接受系统现代康复治疗。分别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评定(FMA)、改良巴氏指数(MBI)以及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等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在总的临床疗效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康复组(B组)和康复组(C组);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MBI量表、偏瘫肢体Brunnstrom分期量表积分治疗后经完全随机方差分析检验,分期针刺+康复组(A组)明显优于传统针刺+康复组和康复组(P〈0.001),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分期针刺疗法配合康复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中风后足内翻是中风后遗症极其严重的肢体障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运动能力,以针刺为主的替代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文章检索、搜集近10年来针刺治疗中风后足内翻的文献,并进行整理、分类、分析,发现针刺对于该病疗效确切,但不同针刺手法差异较大。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针刺法的特点,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为中风后足内翻提供更好的针刺治疗方案和科研思路。目前,针刺治疗本病的神经学机制还需进一步阐明,深度挖掘针刺对中风患者神经学、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机制,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针刺效应机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的相关要素。方法:通过检索近十年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资源数据库等数据库,收集筛选关于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相关文献,分析文献中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相关要素。结果:在纳入研究的文献中,绝大部分文献均只强调了腧穴、经脉的选择,而忽视针具、留针时间及补泻手法等相关因素对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的影响。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除关注穴位的选择外,还应重视针具的选择、留针时间的长短以及补泻手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朱宏程  芮仞  王频  陈幸生 《中医学报》2020,35(5):1106-1109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督脉组穴联合平衡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卒中后平衡障碍患者以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芒针通督组、普通针刺组和平衡训练组各30例。平衡训练组给予单纯平衡训练,普通针刺组在平衡训练基础上给予毫针针刺治疗,芒针通督组在平衡训练基础上给予芒针通督组穴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功能(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量表)。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运动能力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芒针通督组平衡功能、步行运动能力均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通督组有效率(96.6%)显著高于普通针刺组(83.3%)、平衡训练组(7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透刺督脉组穴联合平衡训练治疗卒中后平衡障碍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加中风复元方对缺血性脑卒中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及针药组,每组30例。针刺组予针刺舌体穴位及廉泉,中药组予中风复元方口服,针药组则同时予针刺及中药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8周评定吞咽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3%,中药组为76.66%,针刺加中药组为93.33%,统计结果显示3个治疗组的吞咽功能评分,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针药组疗效优于针刺组及中药组(P<0.01)。结论针药联合可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中国每年新发中风约200万人。中风病约50%的高致残率给病人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症状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刺在中国社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实践中有极广泛的应用。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将已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区中风后偏瘫针刺治疗方案,并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和评价方法。方法与设计:采用多中心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计算将要入组的样本量为124例。先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分,将124名偏瘫患者分为轻中重3层后,再随机分成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根据改良的Ashworth评分将患者的偏瘫类型分为软瘫(弛缓性瘫痪)和硬瘫(痉挛性瘫痪),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组:常规综合康复方案加针刺治疗驰缓性瘫痪或痉挛性瘫痪的方案。对照组予常规综合康复方案。主要结局指标有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中风负担量表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修正的Rankin量表评分、中风中医症征积分表评分和Ashworth评分。于治疗4、8周后观察疗效,并于6个月时进行随访。讨论:本试验的预期结果为,针刺治疗能改善社区内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患者的负担。该结果将为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方案转化到社区提供依据。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TRC-11001347。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采用“百会透曲鬓”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于治疗前24 h和治疗后3个疗程,应用简化的Fugl-Meyey运动功能评分法及中医症状评分法进行肢体运动功能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5.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百会透曲鬓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轻患者后遗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不同针灸疗法对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建库至2022年10月针灸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研究。基于Cochrane 5.1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进行文献质量评价,ADDIS软件和Stata 15.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1篇文献,涉及8种干预措施,包括1 971例患者。康复+电针(MD=14.39,95%CI:4.14~24.92)、康复+雷火灸(MD=16.41,95%CI:1.68~31.38)、康复+头针(MD=16.94,95%CI:5.46~27.88)、康复+针刺(MD=13.28,95%CI:8.10~18.62)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FMA)总分高于单纯康复治疗(P<0.05)。康复+针刺、康复+艾灸、康复+穴位埋线的上肢FMA评分与单纯康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针刺(MD=3.52,95%CI:0.31~6.49)的下肢FMA评分高于单纯康复(P<...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穴位针刺合中药方剂内服外敷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肢体功能障碍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后遗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5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治疗组(75例),分别采用常规西医康复锻炼和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针刺合中药内服外敷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近期疗效,治疗前后SFMA评分、上下肢肌力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QOL-BREF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结果治疗组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SFMA评分、上下肢肌力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和QOL-BREF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穴位针刺合中药方剂内服外敷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肢体功能障碍可有效减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提高肢体肌力水平,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并有助于降低血液流变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是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中上肢运动功能受损恢复难度较大,是康复治疗中面临的巨大挑战.针刺作为中医特色疗法,配合现代康复治疗逐渐成为临床康复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通过对近年针刺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文献进行概括,分别从针刺结合物理治疗、针刺结合作业治疗以及其他针刺结合现代康复3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