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内经》阴阳开合理论,对蛋白尿发病之病机进行分析。阐述叶传蕙老师从阴阳开合论治蛋白尿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顾植山教授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将阴阳气化规律凝炼为"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阐释了阴阳、六经的理论内涵。三阴三阳的划分是以一年中阴阳气的盛衰变化为依据的,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阴阳各一分为三,合而六之。"开合枢"为三阴三阳转化之门户,如出入之从门。"三阴三阳时相图"通过"开合枢"阐述了阴阳的互用关系、升降出入,以及与六经的联系,同时认为六经的实质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的升降出入是六经的具体体现,是六经实质之所在。另外,三阴三阳时相图与脉诊之间也有密切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余恩虹  刘建武 《中外医疗》2008,34(34):81-81
探讨跷脉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及主治规律,总结了应用跷脉穴位治疗治疗顽固性失眠、小脑萎缩、眼睑开合失调病症及中风后遗症足内外翻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肾性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最常见的临床状态之一,现代研究发现尿蛋白可作为独立的因素直接同肾功能损害程度正相关。肾性蛋白尿的病机复杂,本虚标实、虚实兼加,本虚主要为肾、脾、肺虚衰及少阳枢机不利,标实主要为风、湿、热、瘀,医家对其进行辨证论治时又各有侧重。面对复杂的病机,应从调节阴阳着手,使人体阴阳平衡、蛋白自减。  相似文献   

5.
本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肾炎蛋白尿,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临床症状,将肾炎蛋白尿分为热毒壅盛型、湿热蕴结型、肾虚脾亏型、气阴两虚型、瘀血阻络型。拟清热利咽、解毒祛邪法,清利湿热、分清泌浊法,益气健脾、补肾固精法,滋养肾阴、阴阳双补法,活血化瘀、益肾通络法。  相似文献   

6.
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肾病,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对于消除蛋白尿,确有一定的疗效已为公认。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慢性肾炎,由于其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长期浮肿,蛋白尿,或有血压偏高,多表现为脾肾阳气虚赢,水湿运化失  相似文献   

7.
本文辩病与辩证相结合治疗肾炎蛋白尿,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临床症状,将肾炎蛋白尿分为热毒壅盛型、湿热蕴结型、肾虚脾亏型、气阴两虚型、瘀血阻络型。拟清热利咽、解毒祛邪法,清利湿热、分清泌浊法,益气健脾、补肾固精法。滋养肾阴、阴阳双补法,活血化瘀、益肾通络法。  相似文献   

8.
汗与五脏相关刍议李燕梅(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汗是一种生理现象,汗出有度,则能疏通膜理,开达外邪,调节水液代谢,维持体温恒定。从而保持人体阴阳相对平衡,其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祖国医学认为,汗是机体内津液经阳气的蒸化,赖卫气的开合,...  相似文献   

9.
汗证辨治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汗为五液之一(心在液为汗),是阳气蒸腾津液出于体表的代谢产物,而出汗则是机体功能活动的表现。汗证是异常出汗,是阴阳、气血、津液以及脏腑等功能活动异常,或邪气引起腠理开合失司以致津液外泄的病证。笔者根据临床治疗,结合前贤经验,就其辨证与体会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杨洪涛教授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提出其病机不外乎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以风、湿、热、瘀、毒为标,临证灵活辨治,以调补阴阳、补脾强关、疏利少阳、祛风宣肺、疏络固肾为大法。补肾当辨阴阳,临床又以温补肾阳居多,其精于运用附子,收效甚佳。临证处方以祛风通络法贯穿始终,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滋病从发现至今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采用主题词检索的方法对PubMed和CBMWeb中所收录的有关艾滋病的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我国对艾滋病的研究与国际形势大体一致,文献的总量偏重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类和公共卫生领域,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相比而言非常薄弱?并且近十年我国在艾滋病研究方面的进展很快?结论:艾滋病研究应加强对治疗尤其是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需要医学人员?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脂溢性脱发好发部位多为头顶、前额两侧等处.此病多发于青壮年男性,近年来发现女性患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中医认为,脂溢性脱发,其病位在发与肾,而与脾关系密切,当针对其湿热内盛,邪气循经上传,侵蚀发根毛囊以及阻遏肾中精血滋养发根毛囊的病机特点,采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补肾填精等治法,内外合治,方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贺兰山黄芪中的甾类和蒽醌类成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贺兰山黄芪的根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运用层析手段和波谱方法及相关物理常数对照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六个甾类和四个蒽醌类化合物:豆甾烷-3,6-2酮(1),5α,8α-二氧-(22E,24R)-麦角甾-6,22-大黄素甲醚-3β-醇(2),豆甾烷-3β,6α-二醇(3),胡萝卜苷(4),β-谷甾醇(5),豆甾醇(6),大黄酚(7),大黄素(8),大黄素甲醚(9)和芦荟大黄素(10)。结论:化合物1-3,7-10为黄芪属中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0~2012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道嗜血杆菌(Haemophilus)分布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用哥伦比亚巧克力平板培养基分离嗜血杆菌,卫星试验初步鉴定,嗜血杆菌鉴定卡(NH卡)确认鉴定菌株,纸片琼脂扩散法(Kirby~Bauer)做药敏试验并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2010~2012年共分离出394株嗜血杆菌,其中流感嗜血杆菌126株(31.2%),副流感嗜血杆菌268株(68.8%),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的产生率为40.8%;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呋辛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较高并有逐年升高趋势,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呋辛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也有明显的高耐药率和逐年升高的趋势。两种细菌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加酶抑制剂青霉素和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较低。结论呼吸道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低于副流感嗜血杆菌的检出率,治疗这类细菌的感染可首选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和加酶抑制剂青霉素。临床微生物室应加强对呼吸道嗜血杆菌常规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降低嗜血杆菌的耐药率。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证"研究的发展方向--证中求病,病中求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中医临床科研思路与方法的角度,回顾历史,总结中医临床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认为“证”的研究是中医临床研究中一项关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来,西医学有关新发现疾病及其诊断方法的发展较快,而中医“证”的研究却进展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有:(1)辨证分型固定化,不求发展;(2)辨病为主,辨证为辅;(3)只对病下药,不对症下药。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开展“证中求病,病中求证”的临床研究思维方法,从辨证与辨病结合的研究实践中,不断探索未知,不断发现新的疾病和证,以提高中医临床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的水平,为中医基础理论和药学研究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条件,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植根于中医基础理论,考据中医古典医籍,从理论上论述了脾胃在体质构成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生殖之精(体质在形态方面的雏形)的滋养、气血津液(体质构成的基本物质)的充养以及心肝肺肾功能(体质形态的维持因素)的正常发挥,皆赖脾胃化生的精微物质和脾胃的上下转枢机能,脾胃是体质形成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防止外固定器术后针道感染和固定针松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比较应用外固定器两种手术操作方法对固定针松动、感染的影响,探讨防止固定针松动和感染的外固定器最佳穿针操作技术。方法:共240例患者,A组120例,为传统手术和护理方法;B组120例,为改进手术和护理方法,分析比较两组固定针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发生时间。感染定义为针道炎性渗出伴疼痛,细菌培养阳性,使用抗生素有效。结果:B组感染发生率低,且第一次出现感染的时间延迟。结论:避免术中热损伤和局部血肿形成,术后应用抗生素,局部采用碘伏纱布加压包扎等方法,能够大大降低针道感染和固定针松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傣药竹叶兰联苄和菲类的化学成分.方法 竹叶兰全草溶剂提取、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 波谱分析 (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 确定结构.结果 从该药用植物分离并鉴定了11个联苄和菲类化合物, 分别为:batatasin III (1) , arundinanin (2) , 2, 8-dihydroxy-4, 7-dimethoxy-9, 10-dihydrophenanthrene (3) , shancidin (4) , arundinan (5) , isoshancidin (6) , erianthridin (7) , lusianthridin (8) , eulophiol (9) , flavanthrin (10) , orchinol (11) .结论 化合物3, 7, 9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从《内经》的身体观探讨“勇怯”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纵横<内经>中所现"勇怯"二字,探讨"勇怯"的内在深意.认为<内经>中"勇怯"一词人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形-气-心(神)"三位一体的身体观念.建议:"勇怯"一词可不必解释,保留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