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性瘫痪是在大脑尚未成熟阶段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损害或损伤 ,导致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的综合征。此病如不进行适当的治疗和护理 ,将会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活 ,主要临床表现运动障碍、姿势反射、语言功能障碍。现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1997~ 1999年对 138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脑性瘫痪患儿 138例 ,男 97例 ,女 41例 ,其中 <6月 2 3例 ,~ 1岁 33例 ,~ 3岁 70例 ,~ 6岁 12例 ;痉挛型 76例占脑瘫病例 5 2 % ,混合型 35例占 2 7% ,软瘫型 14例占11.5 9% ,共济失调型 11例占 8.9% ,核黄疸 12例占 1.4%。2 …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73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以明确脑性瘫痪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并发症等情况,以便对脑瘫高危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进一步改善其预后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273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高危因素、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改变以及伴发病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73例患儿以痉挛型54.2%最多见,其次为肌张力低下型14.3%和混合型13.9%,强直型最少见0.7%。围产期高危因素主要为高胆红素血症42.5%、新生儿窒息35.9%、早产27.5%、低出生体重32.6%;250例脑性瘫痪共计有500余种围生期高危因素,每个患儿平均大于2个高危因素。头颅CT或头颅MRI异常率达90.4%,脑电图异常率37.4%。伴发疾病异常率为78.8%,其中以语言障碍及智力低下最多见,分别为67.0%、64.7%,癫痫为20.5%,视觉障碍最少5.6%。结论进一步证实了脑性瘫痪的发生与围生期高危因素密切相关。脑性瘫痪患儿头颅影像学及脑电图检查的异常率较高,对脑性瘫痪及癫痫的病因及预后可能有提示作用。脑性瘫痪患儿多合并语言障碍、智力低下、癫痫等并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为防治脑瘫提供参考.方法对153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致病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3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有致病因素的132例(86.3%),21例(13.7%)原因不明.有2种或2种病因以上的101例(66.0%).结论重视致病因素,重视预防,对高危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残疾发生.  相似文献   

4.
川芎嗪与脑活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是围产期新生儿常见的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疾病 ,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我们从 1996年 5月~ 1999年 4月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川芎嗪和脑活素治疗HIE 4 0例 ,现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80例HIE患儿均符合 1989年济南会议制订的临床诊断依据和分级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4 0例。川芎嗪组 :男2 6例 ,女 14例。入院日龄 <4小时 2 5例 ,4~ 2 4小时 15例 ;轻度 14例 ,中度 2 0例 ,重度 6例。脑活素组 :男 2 4例 ,女 16例 ;入院日龄 <4小时 2 6例 ,4~ 2 4小时 14例 ;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为防治脑瘫提供参考。方法:对153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致病因素进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153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有致病因素的132例(86.3%),21例(13.7%)原因不明。有2种或2种病因以上 的101例(66.0%)。结论:重视致病因素,重视预防,对高危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残疾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08年3月就诊的227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27例脑瘫患儿中男性是女性的3.05倍,常见高危因素依次为早产、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宫内感染,有1种或1种以上高危因素的占94.3%,农村较城市多。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早产低体重,防止新生儿窒息发生;孕期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等并发症;提高家长及医务人员对早期诊断的认识等都是降低脑性瘫痪发生率的重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为防治脑瘫提供参考。方法:对153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致病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3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有致病因素的132例(86.3%),21例(13.7%)原因不明。有2种或2种病因以上的101例(66.0%)。结论:重视致病因素,重视预防,对高危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残疾发生。  相似文献   

8.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儿科常见疾病。我国0~6岁儿童的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6/1000,全国现有31万例脑性瘫痪患儿,且每年新增4.6万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评价揭示,进食障碍存在于93%的患儿,是影响患儿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由进食障碍引发的营养不良非常常见。为此我们就脑瘫患儿进食障碍的诊断治疗进展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舟山地区小儿脑性瘫痪的高危因素,探讨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将2002—2009年来我院就诊的脑性瘫痪患儿13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同龄的正常患儿作为对照所有组,分析家族因素、母体因素和新生儿因素等近50项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在脑瘫组136例中有高危因素的123例,〉2项高危因素的98例;正常儿童组有高危因素的78例,〉2项高危因素的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妊娠用药、早产、先兆子痫、宫内感染、生后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和非正常分娩等为最多见的病因。结论小儿脑瘫与妊娠期、新生儿期的各种高危因素密切相关,应认真做好产前、产时和产后的干预工作.降低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脑损伤患儿并发脑性瘫痪的影响因素,为降低早产脑损伤患儿并发脑性瘫痪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收治的97例早产脑损伤患儿,收集所有患儿影像学资料(CT及MRI),填写《基本情况调查表》及《母婴围生期基本情况调查表》。由眼科医师检查患儿有无斜视。测定3个月康复训练后患儿大运动进步速度。观察并记录患儿头围、肌张力。对脑损伤早产儿进行跟踪随访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早产脑损伤患儿并发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结果 97例早产脑损伤患儿中,54例患儿确诊为脑性瘫痪,发生率为55.67%。脑性瘫痪患儿的影像学改变主要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及弥漫性大脑发育不良。多因素分析显示:斜视、肌张力≥Ⅰ+级、出生体重2 500 g、有既往妊娠及分娩史、头围正常值是早产脑损伤患儿并发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定期对早产脑损伤患儿进行脑性瘫痪评估,排查高危患儿,早发现、早治疗,可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 ,儿童麻疹发病率大大降低 ,但婴儿麻疹近年来有所增加。我院 1992~ 2 0 0 1年 10年间 ,共收治住院麻疹患儿 14 3例 ,其中 1岁以内婴儿 93例 ,占总数的 6 5 0 3%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为 1992~ 2 0 0 1年在我院住院诊断的1岁以内的麻疹患儿共 93例 ,其中男性 6 2例 ,女性 31例 ;<8月龄患儿 4 4例 ,占 4 7 31% ,8月~ 1岁患儿 4 9例 ,占5 2 6 9%。年龄最小的为 2月龄。1 1 发病特点 :1992~ 1993年 1例 ,占 1 0 8% ;~ 1995年5例 ,占 5 38% ;~ 1997年 17例 ,占 18 2 8% ;~ 1999年2 8例 …  相似文献   

12.
脑性瘫痪278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脑性瘫痪(脑瘫)是儿童期一种致残性疾病。1997年3月至1998年12月我科共收治脑瘫患儿278例,就其病因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278例脑瘫患儿男190例,女88例。年龄<6个月16例,~1岁86例,~3岁120例,~6岁39例,≥7岁17例。其中最小4个月,最大10岁。城市26例,矿区5例,乡镇93例,...  相似文献   

13.
脑性瘫痪患儿早期哺乳状况与病情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性瘫痪 (脑瘫 )是因发育中的脑受损伤或缺陷而导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在其早期常常有各种表现 ,如黄疸、哭闹、打挺和难带养等 ,哺乳困难也是表现之一。国内尚未见脑瘫患儿的哺乳问题方面的报告。我们拟分析脑瘫患儿哺乳问题及其与病情程度之间的关系。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2 0 0 1年 11月~ 2 0 0 2年 3月住院脑瘫患儿 82例 ,年龄 4个月~ 5岁 ,平均 2 .2岁 ,男 60例 ,女 2 2例。诊断符合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座谈会标准 ( 1988)。对照组为 6个月~ 3岁健康儿童 80例。平均年龄 1.9岁。1.2 方法 病例 对照研究采取追问病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脑性瘫痪康复治疗前后的影像特征,及其影像特征的改变与患儿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关系。方法 分析2020年3月-2021年4月医院确诊的53例脑性瘫痪患儿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其中包括痉挛型26例,不随意运动型5例,肌张力低下型7例及混合型脑性瘫痪15例。康复治疗1年后,有41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了MRI随访,对比分析病灶改善与否对患儿肢体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 患儿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53例脑性瘫痪患儿中,29例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4例为脑先天畸形,10例为脑萎缩。41例患儿康复治疗1年后,1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患儿的脑白质髓鞘发育进程有明显改善,5例脑先天畸形患儿的影像征象有明显改善,4例脑萎缩患儿的影像征象有明显改善,14例患儿的影像表现显示其病灶形态无明显变化。脑部影像表现改善的患儿,肢体运动康复情况优于脑部影像无变化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中多种成像方法的相互补充,可为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诊断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门诊部接诊 8月龄内婴儿麻疹逐渐增多 ,现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1997年 1月~ 1999年1月 16例婴儿麻疹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诊断标准  1发热 >3天 ;2发热 3~ 4天时出现皮疹 ,以颊粘膜出现麻疹斑为其特征 ;3疹退时出过皮疹的地方略见麦麸状细微脱屑 ,留存棕色斑痕。1.2 一般资料 男性 8例 ,女性 8例 ,其中 <3月龄 4例 ,3~ 6月龄 4例 ,7~ 8月龄例 8例。16例均有发热 ,体温 38~ 38.9℃间 5例 ,39℃以上 11例患儿 ,咳嗽 10例 ,结膜充血 14例 ,均有流涕、流泪、畏光。发热 3~ 4天后 ,口腔颊粘膜均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远期预后的高危因素 ,及急性期临床表现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6 3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342 μmol/L的高胆红素儿 ,分别在 6、 12个月 ,应用InfantsMotorScreen (IMS)和婴幼儿应物、应人和言语能发育的“里程碑”进行监测。结果 :6 3例中 6个月 10例、 12个月 5例 (其中脑性瘫痪 3例 )生长发育异常 ,无死亡。同正常组比较 ,12个月早期高胆儿的发育水平明显落后于正常儿 (P <0 0 5 ) ,以早期新生儿因感染所致者发育水平较低 (P <0 0 1)。结论 :黄疸原因、新生儿日龄是影响高胆儿远期预后的重要参数 ;急性期拥抱反射等 5项临床表现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动态观察对脑性瘫痪的预测价值大。  相似文献   

17.
1998年以来 ,我科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 3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 ,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治疗组 36例 ,其中男 2 0例 ,女 16例。入院日龄 <2 4 h,出生 5min Apgar评分 0~ 3分 14例 ,4~ 7分 2 2例。对照组 36例 ,男 2 4例 ,女 12例。入院日龄 <2 4 h2 8例 ,2 4~ 4 8h8例 ,出生 5min Apgar评分0~ 3分 14例 ,4~ 7分 2 2例。两组患儿均按 1989年 8月济南会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诊断。两组 (治疗组及对照组 )患儿临床表现 :脑干症状8例及 9例 ,青紫为 12例及 12例 ,苍白为 14例及 13例 ,昏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在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龙南医院康复科行康复治疗的90例痉挛型及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运动疗法)和实验组(常规运动疗法+肌内效贴),每组45例。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生活能力、上肢功能、肌张力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两组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M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腘角、足背屈角、股角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腘角、足背屈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股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能明显增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肌张力,提高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姿势控制能力、稳定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武进市 0~ 6岁儿童脑性瘫痪患病情况 ,分析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 ,提出防治措施 ,开展了 0~6岁儿童脑性瘫痪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脑性瘫痪患病率为 1.0 2‰ ,与脑性瘫痪有明显相关的因素依次有胎儿期异常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双胎儿 ,低出生体重儿 ,早产儿 ,产前、产时、产后窒息 ,家族史等  相似文献   

20.
多胎妊娠与小儿脑性瘫痪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胎妊娠与小儿脑性瘫痪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02年8~10月对湘潭地区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多胎妊娠脑性瘫痪的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调查0~7岁儿童179895人,确诊为小儿脑性瘫痪385例,患病率2·14‰。其中双胎850例,确诊小儿脑性瘫痪16例,患病率18·82‰;三胞胎96例,确诊小儿脑性瘫痪为9例,患病率93·75‰。患病率之比三胞胎:双胞胎:单胎=43·08:8·19:1,经统计学处理,妊娠胎数与脑瘫发生率呈指数线性关系,R2=0·99,接近于1,b=0·835>0,表明妊娠胎数与脑瘫患病率高度正相关。结论:多胎妊娠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较单胎显著增高,加强多胎妊娠的围产期保健工作,可以减少小儿脑性瘫痪患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