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道高反应性在青少年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遗传流行病学的方法,收集了支气管哮喘核心家系的资料,对家系中每一成员测定其气道反应性。结果:气道高反应性的亲属患哮喘的危险性明显增加,是没有气道高反应性亲属的8.10倍(P<0.01);其中气道高反应性的双亲和子女患哮喘的危险性分别增加7.10倍和4.59倍,有高度显著性意义;即使调整了遗传因素可能的混杂作用,气道高反应性子女患哮喘的危险性仍较无气道高反应性子女增加2.96倍(P<0.01)。结论:气道高反应性不仅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征,而且可能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对支气管哮喘患儿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沙丁胺醇对支气管哮喘患儿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氨茶碱、琥珀酸氢化可的松等静滴、解痉、平喘及吸氧等对症治疗,合并感染者使用抗生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PEF(Peak expiratory flow)值及PEFV(Peak expiratory flow variablit)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支气管哮喘患儿PE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FV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雾化吸入沙丁胺醇能明显增强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肺功能,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西替利嗪对哮喘病人的临床症状、肺功能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将 72例支气管哮喘病人随机分为西替利嗪组和对照组 ,并采用了单盲方法进行观察。结果 :每日口服西替利嗪 2 0mg ,不仅可以改善哮喘病人的症状和肺通气功能 ,还可以降低哮喘病人对组胺的气道高反应性。结论 :西替利嗪具有一定的气道抗炎作用 ,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防治哮喘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支气管哮喘与气道反应性的遗传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遗传流行病学的方法,调查了230个子女为青少年(6-16岁)的哮喘核心家系,分析了父或母对子女患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哮喘核心家系中,儿子比女儿更易患哮回与气道高反应性;与父母均无哮喘史家系的子女比较,父母亲的哮喘史将使子女患哮喘的危险性增加10-30倍(P<0.01),其中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更为明显,是父亲对子女影响的两倍。父母的气道高反应性也显著增加子女气道高反应性的危险性(OR=2.49,P<0.01)。不仅遗传因素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且气道高反应性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两者可能既有共同的遗传基础又有各自不同的遗传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AR)患者的肺功能与气道炎性反应特征。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9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根据是否合并AR分为合并AR组(n=22)与未合并AR组(n=73),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第1 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d)、 FEV1/FVC]与气道炎性反应指标[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并且分析支气管哮喘合并AR患者肺功能与气道炎性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的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AR组的FEV1%pred、 FVC%pred低于未合并AR组,FeNO高于未合并AR组(P <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支气管哮喘合并AR患者的FEV1%pred、 FVC%pred与FeNO呈负相关(r=-0.489、-0.512, P=0.016、 0.024)。结论 支气管哮喘合并AR患者肺功能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物氨茶碱对气道反高应性哮喘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64例哮喘患者给予氨茶碱药物规范疗程,疗程30d,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气道高反应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Dmin、FEV.及PEFR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氨茶碱能显著降低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李琦  鲁继荣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2695-2696
肺炎衣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常见病原,且近年来其感染率有上升的趋势。由于其自身的微生物学特点,肺炎衣原体在细胞内生存。其具有免疫逃逸机制,因此可以在人体内长期存在。可表现为无症状潜伏、急性感染等多种形式。而且易于反复感染。由于其致病力相对较弱,感染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故易于被忽视。因此很多患儿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高反应性、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重塑等。感染常构成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因,而哮喘患儿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及免疫紊乱又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对气道炎性反应、网状基底膜厚度以及气道高反应性之间关系的影响.方法 28例哮喘患者(哮喘组)吸入布地奈德200 μg,2次/d,持续12个月.治疗前后均行肺功能检查及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取肺泡灌洗液及支气管黏膜行病理检查,并与10例非哮喘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哮喘组治疗前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上皮细胞、肥大细胞比例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哮喘组:(1.60±0.11)%、(2.50±0.29)%、(0.1100±0.0100)%,对照组:(0.50±0.02)%、(1.20±0.08)%、(0.0200±0.0001)%,P<0.01 ],支气管黏膜活检组织示网状基底膜厚度、平滑肌厚度较对照组增厚[哮喘组:(14.25±2.15)、(0.36±0.01)μm,对照组:(4.45±1.22)、(0.20±0.01)μm,P<0.01].哮喘组治疗后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上皮细胞、肥大细胞比例[(0.80±0.04)%、(1.60±0.07)%、(0.0500±0.0020)%]较治疗前下降(P<0.01),网状基底膜厚度、平滑肌厚度[(6.18±1.30)、(0.26±0.02)μm]也较治疗前改善(P< 0.01).哮喘组治疗后气道高反应性下降(P<0.01).网状基底膜厚度与支气管激发试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下降20%所需乙酰甲胆碱激发剂量呈负相关(r=-0.672,P<0.01).结论 哮喘患者气道炎性反应、网状基底膜厚度、气道高反应性之间相互关联,吸人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气道炎性反应,降低网状基底膜厚度,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气道高反应性与皮肤过敏反应之间关系 ,依据哮喘患者作为指示病例确定了 30 0 0个哮喘核心家系 ,对各家系的每位成员逐一询问调查、测定气道反应性和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主要计算优势比(or值 )等指标。 1 2 51 6位哮喘核心家系亲属皮肤过敏实验的结果表明 :1 2 5 %的人皮斑阳性 ,而出现皮疹阳性的人占 51 3 %。且男性高于女性、低年龄组 (≤ 35岁 )高于高年龄组 (>35岁 ) ,其差别均有高度显著性 (P<0 0 1 )。哮喘家系中有 1 1 9%的人气道反应阳性 ,其中皮斑阳性与皮疹阳性人群出现气道高反应性分别为1 5 5 %和 1 2 7%。皮斑阳性与皮疹阳性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发生的危险性均较高 ,OR值分别为 1 1 7和 1 44(P <0 0 1 )。并随着引起皮斑阳性或皮疹阳性过敏原的增多而出现气道高反应性的危险性逐渐增大。显示气道高反应性可能与皮肤过敏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河南省某医院收治的12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改变。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儿胸闷、咳嗽、气急缓解时间及哮鸣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年龄≤3岁患儿吸气呼气时间比(Ti/Te)、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TEF/VE)均高于治疗前,呼吸阻力(Rrs)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Ti/Te,tPTEF/tE,VPTEF/VE均高于对照组,Rrs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年龄3岁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及FEV1/FVC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气道阻力上升开始时最小浓度(Cmin)、气道传导率下降斜率(SGrs)、气道传导率下降斜率/基础呼吸传导率(SGrs/Grs)及反应阈值(D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Cmin,SGrs,SGrs/Grs及Dmin均大于治疗前,且实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仅实验组出现2例咽部轻度刺激症状,经漱口处理后即好转。结论 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有助于缓解支气管哮喘患儿胸闷、咳嗽等临床症状,改善患儿肺功能和气道高反应性,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12.
<正>儿童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可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和咳嗽。现代医学表明,本病是一种有代表性的身心疾病,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其病[1]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横断面研究对山东省东营市0~12岁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究。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东营市0~12岁儿童9500例,最后获得完整资料的例数有9120例,通过调查问卷初筛、专科医护人员病史采集和专科检查进行确诊,并对影响哮喘病患儿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确诊为儿童哮喘的人数有301人(3.30%)。男性患儿患病率高于女性患儿(χ2=7.844,P<0.05)。0~3岁患儿患病率最高,7~12岁患儿次之,4~6岁患儿患病率最低(χ2=14.364,P<0.001)。单因素分析发现,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药物过敏史、肥胖症、早期使用抗生素的0~12岁儿童哮喘患病率较高,均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7.901、3.281、2.677、2.586、7.348、1.434和3.193,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药物过敏史、肥胖症、早期使用抗生素均是0~12岁儿童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OR(95%CI)值分别为4.623(1.336~9.645)、4.031(1.712~8.493)、3.728(1.327~10.474)、2.186(1.231~3.882)、1.355(1.063~1.728)和2.787(1.429~5.438),均P<0.05]。结论哮喘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药物过敏史、肥胖症、早期使用抗生素是0~12岁儿童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为临床表现,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的可逆性、梗阻性呼吸道疾病,多见于12岁以下儿童。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支气管哮喘认识的提高,对不典型的哮喘症状也提高了警惕,但对有典型哮喘症状的其它疾病,仍时有误诊为支气管哮喘者。本院2000年1月~2006年6月,以支气管哮喘住院治疗的患儿共152例,经正规治疗,绝大多数病情缓解,但其中12例疗效不佳,经进一步检查,被最终诊断为其它疾病,误诊率为7.7%,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哮喘是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目前世界范围内约有2亿哮喘患者,各国患病率1%~13%不等,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城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引起的以呼吸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最近通过大量病理学研究表明,哮喘反应的发生不仅存在着气道炎症,由于炎症反复刺激致损伤与修复,可演变为气道结构性改变(气道重构),其中气道上皮在哮喘发病的多个环节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气道阻力测定(Rint)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规范化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分别于急性发作期、慢性持续期进行气道阻力测定.结果 哮喘急性发作期Rint明显高于慢性持续期,而慢性持续期1个月、3个月气道阻力实测值百分比> 140%,6个月、1年气道阻力实测值百分比<140%,哮喘急性发作期规范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Rint明显降低.结论 气道阻力测定可反映儿童哮喘肺功能改变,为哮喘规范化治疗提供客观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儿童呼吸道炎症评估和监测,对于支气管哮喘的病情评价,治疗反应效果、预测急性发作和预后检测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呼吸道炎症检测相关技术,包括无创和有创二类。其中,呼吸道炎症无创检测技术,已成为哮喘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呼吸道反应性测定、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检测、诱导痰技术、血液与尿液白三烯(LT)水平检测,以及呼出气冷凝物(EBC)成分试验等。对呼吸道炎症无创检测技术和判定指标的标准化,是目前影响这些技术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应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空气污染物中柴油废气颗粒(DEP)的吸入对哮喘模型大鼠的气道反应性和肺部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哮喘模型组,利用卵清白蛋白(OVA)制备哮喘模型;C、D、E、F组于第1天开始用OVA攻击(方法与B组相同),之后再给予吸入DEP各1、2、3、4周.每只大鼠均于最后一次雾化结束后次日处死,并测定每只大鼠气道阻力(RL)30 min的变化,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的百分比和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中总ISE的浓度变化.结果 抗原激发后B组RL比A组增高,E、F组的RL比B组明显增高,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186,P<0.01),RL的增高与DEP吸入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948,P<0.01);血清中总IgE的浓度在B组较A组明显增加,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90,P<0.01);C、D、E、F组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OS%)逐渐增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40,P<0.01),实验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逐渐增多,E、F组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较B组明显增高,与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29,P<0.01);肺组织病理切片中可以看到A组上皮细胞完整,气道周围未见炎症细胞的浸润,以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为主,仅有少量的杯状细胞,基底膜未见纤维化,实验组随着DEP的1、2、3、4周的吸入,逐渐出现上皮细胞的减少、中断、脱落,杯状细胞大量增生,气道周围的炎症细胞的浸润及基底膜的纤维化等改变.结论 柴油DEP的吸入可加重哮喘大鼠的气道高反应性和肺部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