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焦点解决短期咨询(SFBC)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潜江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01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TOT训练方法,观察组采用SFBC联合TOT训练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况[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及Barthel指数(BI)。结果干预前两组心理状况、FMA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FBC联合TOT的康复治疗训练可以改善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肢体康复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信号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治疗。结果经过康复后,两组上肢功能评分都明显上升,治疗组的上升幅度更佳,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认知功能评分都明显上升,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号式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仪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同时也有利于认知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分期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人,康复组患者根据病情发展进程进行软瘫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三期康复功能训练,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护理,30天后对比两组患者偏瘫肢体肌力恢复情况,评价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 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组:上肢肌力Ⅲ-Ⅴ级85%,下肢肌力Ⅲ-Ⅴ级80%;对照组:上肢肌力Ⅲ-Ⅴ级45%,下肢肌力Ⅲ-Ⅴ级75%,生活质量亦有明显提高.结论 三期康复功能训练护理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王会才  赵凯  葛玥 《安徽医药》2014,(9):1690-1694
目的观察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疗效及上肢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运动疗法(PT)和作业治疗(OT)治疗等;试验组除给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外,还进行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入选患者分别于训练前、训练2W、训练4w后接受以下评定:(1)肩、肘、腕活动度(ROM)及手握力;(2)Lindmark评分;(3)上肢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肩、肘、腕活动度(ROM)及手握力、Lindmark评分、上肢神经传导速度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W后,两组患者的肩、肘、腕活动度(ROM)、Lindmark评分、上肢神经传导速度评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较训练前有改善(P〈0.05),部分有显著改善(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肩外展、肩前屈、肘屈、前臂旋前、前臂旋后、Lindmark评分和上肢神经传导速度上,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手握力、肩内收上,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肢体功能训练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并更有效地改善偏瘫侧上肢神经的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观察组采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比较2组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上肢运动功能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有利于提升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值得在今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上肢功能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上肢功能评分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3Z(P〈0.05)。结论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综合训练可促进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收到较满意的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AD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合并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康复效率低,从而导致患者预后较差。综合康复治疗在改善认知功能的同时,也会大大加速肢体功能康复的进程;同时认知功能的提高,也会很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es of daily living,ADD和社会适应能力,尽可能使其功能恢复和重建,使患者恢复作为社会人的各种功能。我院从2004年开始开展这项工作,共观察60例脑卒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瘫患儿康复过程中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 oriented training, TOT)有利于促进脑瘫患儿在运动、上肢、平衡及移动等方面功能的改善,增强患儿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本文就TOT在脑瘫患儿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闭链运动训练对脑卒中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阶段为2018年5月~2019年5月,共纳入40例脑卒中患者,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前增加闭链运动训练,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后的FMA评分、ARAT评分、AOU、QOM均高于本组康复训练前,且观察组FMA评分、ARAT评分、AOU、QO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前增加闭链运动训练可改善其上肢功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孟飞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5):235-236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综合介入(SH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运动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行脑卒中的常规治疗,观察组使患者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肩胛肌群被动、主动活动、针刺疗法等,并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和肩关节活动及疼痛评分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早期手法康复肩痛患者患侧上肢的临床症状,关节活动度,水肿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且手法康复显著优于非手法康复组(P<0.05~0.01)。结论早期行肩手综合征康复手法训练对缓解疼痛,消除水肿防止手部肌肉萎缩,手法康复改善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致使临床症状,运动功能均有很大恢复。  相似文献   

11.
陈琪琪  林玲  周颖  李海燕 《江苏医药》2022,48(2):142-145
目的 观察任务导向性双侧上肢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 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所有患者接受常规康复干预.试验组接受以任务导向性训练为基础设计的双侧上肢运动训练;对照组接受重复节律性双侧上肢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5d,共4周.分别于干预前后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强制运动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作业疗法治疗。强制运动治疗组同时采用强制运动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的上肢综合运动功能,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量表评分、ADL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强制运动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强制运动疗法结合作业疗法治疗,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接受20min常规作业治疗后,增加20min上肢机器人训练,共40min/d;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40min/d,每组治疗均为5d/周,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FMA-UL)评估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4周治疗后,两组FMA-UL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FMA-UL[35(30,40.25)分]及MBI[(73.53±10.26)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FMA-UL[28.5(22.75,34)分]及MBI[(62.83±13.41)分]评分(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作业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敏 《河北医药》2006,28(3):234-23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训练.结果经康复护理训练后,两组患者上、下肢活动能力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实施康复护理训练,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运动能力和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12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除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外,为患者制定康复护理计划,进行综合康复护理。对照组只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一般临床护理。应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两组患者上肢、下肢运动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上肢、下肢功能恢复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数字化上肢多功能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2018年5月~2019年5月纳入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功能训练,观察组采取数字化上肢多功能训练系统,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两组康复前FMMS评分、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康复训练,观察组FMMS评分、ADL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数字化上肢多功能训练系统进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和手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康复病区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镜像疗法。比较2组训练前后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表(VAS)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结果训练后2周、4周、6周观察组FMA-U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2周、4周、6周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合镜像疗法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还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8.
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作业治疗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月仙 《河北医药》2007,29(4):321-322
目的 探讨偏瘫型脑瘫儿童患侧上肢作业训练的有效康复方案,以改善患侧上肢及手的功能.方法 对30例偏瘫型脑瘫儿童进行系统的作业治疗,治疗前后均以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表、偏瘫手指功能评价表和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及手的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P<0.05),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结论 采用作业疗法强化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和恢复手和上肢的各种功能,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视觉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任务导向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视觉反馈训练治疗,比较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FTHUE-HK)分级、MBI指数及SF-36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FTHUE-HK)分级、BMI指数及SF-36评分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A评分、(FTHUE-HK)分级、BMI指数及SF-36评分改善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觉反馈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显著效果,并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实验研究,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基础组(n=30)和结合组(n=30),基础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康复训练,结合组患者给予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Fugl-Meyer评定量表中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BMI)及上肢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两组治疗后患侧肢体肌肉痉挛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上肢功能、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合组治疗后患侧肢体肌肉痉挛评分低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合组治疗后上肢功能、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合组治疗前肩关节及肘关节活动角度与基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合组、基础组治疗后肩关节、肘关节活动角度均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合组治疗后肩关节、肘关节活动角度均大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活动范围,缓解肌肉痉挛,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