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缺穴定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王巍 《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518-519
穴位的准确定位是取穴及针灸治疗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取穴、施针、恰当地加以运用,更谈不上顽疾应针而瘥。列缺穴位列“四总穴”之一,“头项寻列缺”,可见其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然而在教学及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及医者对列缺穴的定位认识模糊,使用列缺穴并未取得想象中的预期效果,对其针感、疗效莫衷一是。纵览众多针灸医籍,所载本穴的定位亦有所出入,含糊不一。笔者多年研探,不揣浅陋试述如下。1 位置及取穴方法1.1 位置 有关列缺穴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经脉》中:“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  相似文献   

2.
“头项寻列缺”,最早记载于明.徐凤《针灸大全》,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尤擅头项部疾病。本论文基于列缺穴与头项部体表的循证医学探讨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方法:通过整理近年来关于“头项寻列缺”的理论机制、研究现状、机理方面去探析列缺穴与头项部的特定联系。目的:为经脉体表-体表的特异性联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以期为今后针灸临床以及基础研究的发展提供进一步崭新思路。结果:针刺列缺穴可通过调控脑血管的舒缩、改善血流量以及升高局部温度,从而治疗头项部体表疾病。结论:基于现代医疗技术阐明列缺穴对头项部体表疾病的特殊疗效,进一步为体表-体表特异性联系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明伟  舒适 《吉林中医药》2010,30(8):703-704
列缺穴为四总穴之一,《四总穴歌》中有"头项寻列缺"的记载。通过分析列缺穴的由来和定位,探讨"头项寻列缺"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总结近年来临床应用列缺穴治疗头项部疾病的现代报道和机理研究,以期说明列缺穴在治疗头项部疾病方面有特殊的疗效,同时也指出现阶段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针灸文献记载中,列缺穴能治疗头项部的疾病,如四总穴歌:"头项寻列缺"。但笔 者在长期临床实践观察中发现在治疗落枕等颈部疾病时,针刺列缺穴有的效果立竿见影,但 有的毫无效果。为了提高临床疗效,笔者对95例落枕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独取患侧列缺穴, 观察其疗效,希望有助于得出列缺穴与颈椎的特定关系。1 一般资料95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56例,女39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42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3 天。且以往无颈椎病史。根据患者的主诉,检查患者头项部的压痛点,从C3至C7依次按 压颈椎棘突及棘突两侧,取压痛最明显处,根…  相似文献   

5.
对“头项寻列缺”临床机理不清的问题进行剖析,明晰源流,提出见解。“头项寻列缺”目前主要从列缺穴位特殊性、列缺所属肺脏生理功能、列缺所属肺经与膀胱经相关及现代科技等方面加以阐释。结合文献发生学对“头项寻列缺”进行溯源研究,认为“头项寻列缺”应是以《凌门传授铜人指穴》所载“千金十一穴歌”中“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为基础,结合其它歌赋与临床实践提炼而成。历代文献中列缺主治风病的记载与现代临床医家多将头项病症与风邪相联系为“头项寻列缺”提供了理论支撑。“头项寻列缺”对临床治疗风邪所致头项病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四总穴歌"最早记载于明·徐凤《针灸大全》,其内容是:"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解释为:肚腹部的病症取足三里治疗,腰背部的病症取委中穴治疗,头项部的疾病取列缺穴治疗,面部口腔周围的病症取合谷穴治疗。在临床上有人认为"四总穴歌"很好用,像王洪兵[1]认为"四总穴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是  相似文献   

7.
对四总穴中列缺、委中二穴作用的理解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蓓蕾 《西部中医药》2006,19(10):25-25
四总穴是前人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穴,其中"头项寻列缺、腰背委中求"的记载并非过时,只要充分理解和灵活应用,就能够在临床上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8.
从有关"头项寻列缺"的针灸理论基础、生理解剖基础、现代机理等方面分别进行探讨,从不同方面证实针刺列缺穴可以有效治疗头项部疾病。列缺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而任督二脉经气相通,督脉的循行路线过头项部,针刺列缺穴可疏通任督二脉的经气,能够有效治疗头项部的疾患,其机制可能与神经递质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筋膜通路相关。现代机理研究涉及穴位敏化机制、红外热像机制、血流动力学机制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赵凯  李齐同 《针刺研究》1998,23(3):185-186
在针灸临床中,一些经穴由于性能相近,作用相似,经常同时配伍应用,这些两个经常配合应用在一起的穴位又被称为“对穴”,“对穴”在临床中应用十分广泛。“对穴”的应用起源较早,许多针灸古典医籍中都有记载。如明代高武编著的《百证赋》,其内容包括百种病证的治疗法则和配伍规律,大部分是一对穴位相互配伍治疗疾病。这是因为购穴的配伍要比药物配伍优越的多,药物配伍有时可发生相畏、相反之弊,而经穴的配伍却都能够互相协调,同时发挥各穴的治疗作用。临床上可根据脑穴的性能,疾病的归属,选用不同的配穴方法。采取本经、表里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检索现代文献,系统分析针灸治疗肿瘤疾病的选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梳理1980—2020年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针灸治疗肿瘤疾病的相关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针灸治疗肿瘤的选穴和配伍规律。结果:得到相关文献32篇,通过分析发现,现代文献针灸治疗肿瘤选穴规律以按穴性选穴、按经脉选穴和按部位选穴为主,配伍规律以表里经配伍、特定穴配伍和天地人三才配伍为主,针灸治疗肿瘤疾病以三穴和多穴处方为主。结论:总结归纳针灸治疗肿瘤选穴配伍规律,选取恰当的腧穴进行配伍,有利于加强腧穴间的协同作用,增强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促进针灸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上星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在颅上直鼻央,入发隙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历代医家记载了大量关于上星主治功用的文献资料,应用广泛,条理较为清晰。现代研究发现上星穴主治头面部等经脉所过疾病,特别是治疗鼻病的特效穴。为了进一步分析上星穴的穴性特点,笔者从穴名、定位及临床疾病应用等进行综述,以便于临床灵活应用,充分发挥上星穴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列缺穴进行文献考证,以阐述其源流,考证其特定穴属性及解析穴名内涵;从经穴同源理论、解剖位置、疗效差异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浅析其定位历来存在的争议;汇述其古今临床应用,主要阐述了古代列缺穴在肝胆系、心系病证中的临床应用及现代治疗中于头痛、发热的应用,并讨论了该穴在治疗疾病时的优势,以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灸大成》是一部中国古代针灸经典,其中对于大陵穴的应用有详细的论述。文章旨在整理并分析《针灸大成》一书中关于大陵穴的记载,并归纳总结其穴名、定位、归经、刺灸方法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应用大陵穴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以推广大陵穴及其针灸治疗的方法。方法:以《针灸大成》为文献检索来源,检索词为“大陵”,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及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筛选、分析《针灸大成》中关于大陵穴的条文,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及Cytoscape_v3.9.1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频次分析,归纳总结大陵穴的穴名、定位、治法、配伍规律及适应病症等,并结合现代医学相关研究分析大陵穴的作用机制。结果:大陵穴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腕屈肌腱之间,可针可灸可推。常规针刺深度为针针三至五分,常规灸量为三壮。大陵穴长于治疗心系病症,对于疼痛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外科疮疡等亦有较好的疗效。结论:大陵穴首见于《黄帝内经》,是临床常用穴位且是十三鬼穴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应证和显著疗效。临床应用大陵穴时应根据具体病症施治,配合其他穴位的应用,以取得更...  相似文献   

14.
针刺后溪穴在临床中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兰瑛 《陕西中医》2004,25(12):1134-1135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 ,握掌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外侧 ,横纹尽头处。属八脉交会穴 ,通督脉。笔者近年来在针灸临床中运用针刺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扭伤”、“头项强痛”、“急性牙痛”、“颈椎病”等收到较好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急性腰扭伤 秦某 ,男 ,49岁 ,教师。患者在搬重  相似文献   

15.
列缺穴,首见于《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手太阴之络脉,由此别走手阳明经。唐代《千金要方》以列缺为手太阴所过之原穴,当另有所本。金代《针经指南》倡用流注八穴,将列缺归入八穴之一。明代《普济方》、《针灸大全》首载八脉交会八穴说,认为列缺通于任脉,金明以来流行的针灸歌赋,多次提到列缺穴的运用。如《四总穴歌》、《千金十一穴歌》提出列缺能治头项病;《席弘赋》、《灵光赋》等提出列缺能治偏正头风,究竟列缺穴的主治范围为何?兹探析如下:《灵枢·经脉》篇首载列缺的主治证称:  相似文献   

16.
独取列缺穴治疗颈项痛5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针刺此穴可治头项强痛.笔者独取列缺穴治疗颈项疼痛52例,每收良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关于列缺穴的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定位、取效机制以及感传现象的研究上。有人对教科书中列缺穴取穴法提出异议;也有人通过分析肺经、大肠经和任脉的循行均不上头认为“头项寻列缺”之说有误;有人认为列缺与任脉是在天突、中脘和中极部相交通的。临床疗效的观察主要围绕肺经本经经穴作用、络穴作用和八脉交会八穴作用开展。现代研究主要是运用超声技术观察脑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相对于临床来说较为薄弱。  相似文献   

18.
完骨穴为足少阳经之穴,位于颞骨乳突后下方凹陷处。为足太阳、少阳之会。具胡祛风、清热、宁神的功效。《针灸甲乙经》记载:“治头风、耳后痛、烦心及足不收、失履、口歪僻、头项摇Chi、牙车急、齿痛、项肿不可俯爷、颊肿引耳、疟、小便黄赤。”《千金方》又载治癫疾、僵仆、狂疟,完骨穴在胸锁乳突肌附着点上方,内有枕小神经本干,耳后动、静脉分支。本穴可刺0.5-1寸左右。笔者在临床中应用完骨穴治疗多种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几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从穴名、位置、刺灸法和功效等方面对列缺穴进行分析阐述,并将其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临床工作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20.
笔者结合我科的临床实践——尺泽穴行苍龟探穴法治疗腰痛及研习有关文献,阐述了手太阴肺经的尺泽穴治疗腰痛的理论依据。认为尺泽穴不仅是针灸治疗腰痛的有效穴,而且在该穴运用古代针法“苍龟探穴”治疗各种腰痛,特别是慢性腰痛急发和挫闪腰痛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和为优化针灸治疗腰痛方案提供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