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聚多巴胺(polydopamine, PDA)是受到贻贝中黏附蛋白启发而合成的一种新型聚合物,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黏附性与高化学反应性和多重药物释放响应机制等天然优势,在肿瘤靶向药物递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综述就近年来基于PDA构建的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靶向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构建更合理、更有效的基于PDA的多功能协同肿瘤治疗平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仿生型药物系统通过模仿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效降低了传统纳米粒的免疫原性,并使其具备良好的靶向性、安全性。因此,仿生型药物系统成为理想的候选药物递送系统,并作为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今国内外仿生型递送系统的研究已涉及药物制剂的不同种类,包括纳米粒、脂质体、微囊、聚合物胶束等。本文综述了仿生型纳米粒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酪氨酸血症I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以碱基编辑器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被报道用于酪氨酸血症I型的治疗。然而,由于生理屏障的存在,碱基编辑器递送困难。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种靶向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聚合物-脂质纳米递送系统,用于改善酪氨酸血症I型治疗性核酸药物的递送效率。我们首先合成了一种生物可降解性丙烯酸酯-氨基醇共聚物用于递送碱基编辑器质粒,其转染效率显著优于市售转染试剂Hieff TransTM。随后,共聚物纳米粒与DOPE-PEG-Gal NAc自组装形成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用于增强纳米粒的肝脏递送效率。在体外转染实验中,包载Fah-p CMV-ABE6.3-EGFP碱基编辑器质粒的聚合物-脂质纳米粒表现出了良好的肝细胞选择性,其转染效率是游离质粒的70倍以上。研究表明,携带肝靶向配体的聚合物-脂质纳米递送系统能够有效增强治疗性碱基编辑器质粒的肝靶向递送效率并为酪氨酸血症I型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4.
由于兼具大分子前体药物和新化学实体的优点,聚合物治疗体系受到了诸多的关注。就某种程度上来说,聚合物治疗体系是研究发展较为成功的纳米药物治疗体系之一。为更好地研究该治疗体系,本文在研究发展、性质特点及研究前景等方面对聚合物治疗体系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该体系在药物递送尤其是抗肿瘤药物递送方面的设计理念和应用前景,旨在为聚合物治疗体系研究提供参考,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透皮药物递送系统作为一种非侵入式给药途径,与传统给药方式相比具有顺应性高、无首过效应等优势。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透皮药物递送系统的药物选择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形成了一种极具价值、令人期待的新型给药方式。目前常用于透皮药物递送系统的纳米制剂包括纳米乳、脂质纳米囊泡、脂质纳米粒、聚合物纳米粒、纳米晶体、溶致液晶纳米粒等。介绍了皮肤屏障和透皮递送的常用促渗方法,综述了各类应用于透皮药物递送系统的纳米制剂及其与物理促渗方法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纳米制剂在透皮递送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倩  杜丽娜 《药学学报》2021,(3):761-770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药物脑靶向递送的最主要屏障,聚焦超声和微泡联合应用为跨BBB脑靶向递送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其主要机制为空化效应。本综述概括了近年来采用聚焦超声联合微泡增强BBB通透性实现药物脑靶向递送的相关研究,详细论述了聚焦超声及其作用机制;商品化微泡种类、常用微泡膜材、内核气体和制备方法;聚焦超声联合微泡开放BBB机制及安全性考虑等。聚焦超声联合微泡可能是增强BBB通透性、提高药物脑靶向递送的有效策略,其相关研究可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细菌感染治疗是全球关注的医学问题,抗菌药物的误用和过度使用,病原体新耐药机制的出现,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持续威胁抗感染治疗效果,并增加疾病传播、严重疾病的死亡风险。随着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围绕抗细菌感染展开了广泛研究。纳米无机材料特殊的光电磁和高穿透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可产生天然抗菌作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实现药物缓控释,靶向输送从而提高抗菌疗效。本综述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进行阐述,并对围绕纳米材料、纳米药物系统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树枝状聚合物、仿生纳米载体等开展的抗细菌感染研究进行总结。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为提高抗细菌感染疗效,并可能克服耐药性的新型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有希望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RNA干扰(RNAi)是一种控制靶基因表达的序列特异性调控机制。体内外研究结果表明,RNAi技术的应用对多种疾病治疗有巨大的前景,其瓶颈在于如何将基于RNAi的药物有效递送至靶细胞或靶组织。常用的载体递送系统可分为病毒载体系统和非病毒载体系统。研究载体递送系统需重点考虑的因素有脱靶效应、递送方式、免疫反应诱导及剂量等。如果这些关键问题能够解决,将大大增加RNAi成为治疗药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虽然RNA干扰应用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时间较短,但siRNA强效抑制靶基因表达的功能使它成为目前广泛研究的一种药物。siRNA作为新型的基因药物可有效治疗多种恶性疾病,比如癌症、病毒性感染疾病、遗传及代谢紊乱性疾病等。siRNA在体内不稳定,易被核酸酶降解,有触发免疫反应的倾向,因此选择安全稳定的载体将其递送到靶组织靶细胞是siRNA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前提。非病毒载体低毒、低免疫反应且结构可控,目前已被广泛使用来解决基因递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文章主要综述了近年来研究广泛的siRNA非病毒递送载体:脂质体、阳离子聚合物、树枝状大分子、无机纳米材料等。  相似文献   

10.
核酸药物作为新型基因治疗药物备受关注,但生物学稳定性差、易被体内核酸酶降解、生物利用度低、靶组织内聚集浓度低等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新的药物递送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核酸药物的稳定性及靶向递送问题,极大地推动了核酸药物的研发进展。尤其是多肽蛋白类递送载体,已成为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介绍核酸药物递送载体多肽修饰的两种主要方式——共价缀合和非共价络合,重点综述近年来多肽缀合物和复合物以及多肽修饰的载体在核酸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探讨多肽介导的核酸药物递送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新型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吕霖  周建平  张勇 《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6):1250-1254
巯基壳聚糖是一类新型功能性聚合物,与未修饰的壳聚糖相比,黏附性和促渗作用均显著增加。现对其化学合成、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安全性评价以及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药物递送系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立  梁爽  吕江维  薛冰  张文君 《药学研究》2017,36(5):287-291
阿尔茨海默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主要是血脑屏障限制了药物到达作用靶点,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而纳米给药系统为药物的脑靶向递送提供了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有改善作用,本文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和常规治疗药物展开,重点从纳米给药系统角度进行介绍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策略,概述几种典型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纳米给药系统,即脂质体、聚合物胶束、固体脂质纳米粒和聚合物纳米粒等.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治疗药物存在稳定性差、摄取效率低、细胞毒性大以及靶向能力差等缺点。因此需要安全的药物传递系统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和暴露。以红细胞为载体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凭借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以及长循环时间而逐渐成为理想的药物递送平台。基于红细胞的药物递送系统包括多种类型,主要有红细胞膜包裹纳米颗粒载药系统和基因工程红细胞等。另外,对红细胞进行功能化修饰,可显著增强靶向性,进一步开发和扩大红细胞载药体系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本研究介绍了以红细胞为载体的化学药物及疫苗的递送方法,重点讨论了仿生纳米红细胞药物递送系统及其对机体各部位的靶向性研究,并且总结了近年来基因工程红细胞策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中南药学》2015,(8):844-849
脑组织局部及相关疾病的药物治疗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一方面保护了脑组织免于各种有害物质的损伤,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药物到达治疗部位的难度。随着脑部疾病发病率增加,加上其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药物的脑靶向递送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药物脑靶向递送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郑荣 《药品评价》2014,(18):16-19,40
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进入临床应用最关键的环节是如何有效通过药物递送系统将siRNA递送到特异性靶细胞或靶组织。非病毒纳米载体递送系统具有低的免疫原性、良好的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是近年来国内外药剂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其相应的研究也必将大大增加siRNA有效递送,使其有进一步成为治疗药物的可能性。本文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将siRNA非病毒纳米载体的设计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新型载体材料,具有载药量大,可以进入细胞内,实现药物的靶向运输等优点,是目前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碳纳米管的功能化修饰方法、载药方式、生物相容性及入胞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中南药学》2019,(3):441-446
随着生物治疗领域的发展,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生物大分子逐渐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但是生物大分子作为候选药物在成药性方面存在一些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药物稳定性和体内转运递送过程中,表现为生物大分子药物结构稳定性较差容易降解转化,生物大分子结构较大无法有效通过体内各种屏障系统进行递送等。为此,运用多样化的纳米载药系统对生物大分子药物进行递送,能够维持药物稳定性,显著增加生物利用度和提高分布靶向性,从而提高疗效并降低毒性。本文对目前一些生物大分子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相关疾病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比较全面地综述了包载生物大分子的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由于肿瘤病理复杂性,临床治疗中对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需求日益迫切。多药联用可同时作用于多通路和多靶点发挥协同增效作用,然而目前临床多药联用的递送策略仍有较大优化空间。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精准调控药物多组分灵活荷载,并携载药物克服生理、病理屏障,实现肿瘤组织、细胞的有效富集,完成持续、可控和靶向递送,实现抗肿瘤增效减毒,已在肿瘤多药联合治疗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并成为药物研发的新方向之一。本文对近年来肿瘤联合用药治疗策略及其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和探讨了多药联用型纳米递送系统的应用瓶颈、现有研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线粒体参与能量提供、信号传导、细胞分化等诸多生理活动,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以线粒体为靶标是一种癌症治疗新策略。利用纳米技术构建线粒体靶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改善传统药物溶解性,延长药物半衰期,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降低不良反应,有望解决肿瘤治疗中出现的耐药性问题。本综述着重于癌症治疗领域,介绍了线粒体靶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于癌症治疗的机制,并概述了近5年线粒体靶向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思路、分类及应用研究,最后拓展分析了以线粒体为靶点的其他研究如仿生载体等,并讨论其存在的优势及不足,为未来纳米药物靶向线粒体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小干扰RNA(siRNA)是一个靶向治疗和精确医学的代表性治疗工具,可通过序列特异性的RNA干扰(RNAi)沉默任何疾病相关基因的表达。然而,它的治疗前景历来受到体内半衰期短、递送困难和安全问题的限制。非病毒载体介导的药物递送已经成为克服这些局限性的一个成功策略,可实现siRNA在体内的有效递送,高效沉默靶基因。目前,已有多种药物处于临床试验中,4种基于siRNA的新型疗法已获得美国FDA的批准,标志着靶向疗法新时代的开始。该文概述了近年来基于siRNA的非病毒载体递送策略的新进展及其应用,并展望了siRNA药物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