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2019年浦东新区气象资料、居民非意外死亡资料以及上海市大气污染物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日均气温对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的影响及累积性与滞后性。结果 高温与低温均导致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上升。以中位温度(P50, 18.2 ℃)为参照,高温(P95, 30.1 ℃)对居民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累积2 d(Lag0~1 d)效应的RR值及其95%CI分别为1.28(1.23~1.33)、1.32(1.24~1.41)及1.45(1.28~1.64); 低温(P5, 3.0 ℃)对居民非意外死亡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在累积22 d(Lag0~21 d)的RR值及其95%CI分别为1.22(1.11~1.35)与1.37(1.17~1.60),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在在累积15 d(Lag0~14 d)的RR值及其95%CI为1.27(1.01~1.59)。低温对<75岁人群非意外死亡的影响不显著; 高温对≥75岁人群的影响显著高于<75岁人群。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人群受高温及低温的影响显著高于中学及以上文化人群。结论 高温与低温均增加浦东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风险。≥75岁人群与小学及以下文化人群对气温的影响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日平均气温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为降低气温导致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深圳市2013-2017年气象监测数据和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监测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日均气温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以及对循环系统主要疾病死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以日均气温中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安阳市日均气温对居民非意外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6-2019年安阳市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大气污染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日均气温与每日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 安阳市日均温度与居民非意外及循环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气温与济南市4 个区居民日均非意外死亡的关系,探讨气温在不同滞后天数下对各死因别死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济南市4 个区(市中、槐荫、天桥、历下)2008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死亡资料,以及同期气温数据和空气污染指数(API)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长期趋势和季节效应以及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气温与非意外死亡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滞后天数时气温对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部分亚类(高血压病、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影响。结果 济南市4 个区气温与非意外死亡的暴露-反应曲线为“W”形;低温的滞后天数较长,累计效应可达1 个月,高温的滞后天数较短,不超过5 d,且呈现出收获效应;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热效应,高温当天的RR 值分别为1.12(95%CI:1.07~1.17)、1.06(95%CI:1.02~1.31)、1.08(95%CI:1.003~1.16)、1.10(95%CI:1.02~1.20)、1.13(95%CI:1.003~1.26),滞后期较短,泌尿系统疾病和高血压病在极高温时有较高的RR 值,分别为2.30(95%CI:1.18~4.51)、1.65(95%CI:1.02~2.69);其中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均呈现出一定的冷效应,30 d 滞后的累计效应分别为1.51(95%CI:1.42~1.60)、1.90(95%CI:1.64~2.20)、2.12(95%CI:1.67~2.69)、1.48(95%CI:1.08~2.03)、1.60(95%CI:1.46~1.75)、1.40(95%CI:1.26~1.55)、1.68(95%CI:1.45~1.95)。结论 气温与济南市4个区居民的非意外死亡及各死因别死亡存在关系,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是其危险因素,在高温或低温期间需针对敏感疾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郑州市气温与居民死亡的关系,评估气温暴露造成的人群非意外死亡归因风险.方法 收集2013-2020年郑州市逐日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空气质量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分析日均气温与非意外死亡的关系,并定量估算由气温造成的归因死亡人数和人群归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乌鲁木齐市日均气温在不同滞后日对呼吸系统疾病急救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该市2016-2018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急救人次、气象和大气污染物数据.气象数据包括日均气温、相对湿度和平均气压;大气污染物数据包括细颗粒物、可吸人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的日平均浓度和臭氧的日最大8h平均值.急救数据来自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上海市闵行区日均气温与居民死亡的关系.方法 应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时间序列资料,在控制了与时间有关的中长期趋势、星期效应、大气污染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拟合二次函数分析了上海市日均气温与闵行区居民死亡的关系.结果 2002-2004年闵行区总死亡人数为13 919人,平均每日死亡12.70人.从各年代数据来看,日死亡人数及其他多数相关指标年平均值在3年间变化不大或多呈波动变化.只有SO2的年平均值从2002年到2004年连续增高.根据各温度点对应的气温每改变1℃居民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及95%CI,求得适温段为11.67℃~20.71℃.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低而偏离适温段时,每日居民死亡增加.结论 目前上海市日均气温偏离最适温度段时,气温变化对居民死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合肥市PM_(10)与人群非意外死亡率的关联。方法收集2013—2017年合肥市每日空气污染物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居民死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来研究PM_(10)质量浓度对居民死亡人数影响,按照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进行亚组分析,并分析纳入NO_2和SO_2后PM_(10)对居民死亡的影响。结果合肥市2013—2017年PM_(10)质量浓度为95μg/m~3经过DLNM模型拟合分析得出,居民非意外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随着PM_(10)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PM_(10)质量浓度每增加10μg/m~3,人群非意外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95%CI)增加0.55%(0.23%87%)和0.97%(0.26%,1.68%) PM_(10)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无统计学关联;纳入SO_2和NO_2后PM_(10)与人群的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的关联变弱;女性、老年人群对PM_(10)更加敏感未发现PM_(10)与死亡人群学历高低有关。结论合肥市PM_(10)污染较为严重,对居民死亡人数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郑州市日均气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3-2019年郑州市主城区全人群死亡个案资料,结合同期气象及空气质量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拟合逐日平均气温与逐日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的关系,分析高温和低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 郑州市日均温度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群对冷热效应的最适合温度为27℃。冷效应具有滞后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在滞后4 d开始出现,持续9 d,对应的最大RR值为1.047(95%CI:1.023~1.071);热效应表现为急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效应在当天最大,RR值为1.046(95%CI:1.009~1.085),持续6 d。累积冷效应随滞后时间增加而增加,在滞后9 d达到最大值,持续至滞后15 d。结论 高温和低温均能增加郑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且冷效应存在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合肥市PM10与人群非意外死亡率的关联。方法收集2013-2017年合肥市每日空气污染物数据、气象数据以及居民死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来研究PM10质量浓度对居民死亡人数影响,按照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进行亚组分析,并分析纳入NO2和SO2后PM10对居民死亡的影响。结果合肥市2013-2017年PM10质量浓度为95μg/m3经过DLNM模型拟合分析得出,居民非意外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随着PM10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PM10质量浓度每增加10μg/m^3,人群非意外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95%CI)增加0.55%(0.23%87%)和0.97%(0.26%,1.68%)PM10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无统计学关联;纳入SO2和NO2后PM10与人群的非意外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之间的关联变弱;女性、老年人群对PM10更加敏感未发现PM10与死亡人群学历高低有关。结论合肥市PM10污染较为严重,对居民死亡人数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湘潭市日均气温暴露对居民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湘潭市2015—2017年气象资料、空气污染资料和人群死亡资料,通过拟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不同日均气温水平对该市人群死亡的非线性效应和滞后累积效应。结果湘潭市每日平均气温与居民非意外总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呈非线性关系,存在低温冷效应和高温热效应。以平均气温中位数(19℃)作为参考值,居民非意外及循环系统疾病总死亡风险分别在24℃和25℃最低;非意外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低温(1℃)冷效应作用时间分别为lag4~lag8和lag4~lag7,均在lag4时RR值最高,RR(95%CI)分别为1.051(1.017~1.083)和1.058(1.018~1.099),之后呈下降趋势;非意外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高温(32℃)热效应作用时间均为lag0~lag1,lag0时RR值最高,RR(95%CI)分别1.176(1.065~1.298)和1.187(1.051~1.340)。累积冷效应在lag0~7时出现,在lag0~10达到最高;累积热效应出现在lag0至lag0~5,在lag0~2时效应值最高。结论高温和低温均能增加湘潭市居民的非意外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均存在滞后和累积滞后效应,且冷效应的滞后时间和作用时间均长于热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州市2011—2016年日均气温对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利用广州市2011—2016年全人群逐日死亡人数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对人群死亡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以广州市气温的P_(2.5)和P_(97.5)百分位数值估计极端气温的冷、热效应;以最适宜温度为参照,分别估计平均气温每上升或下降1℃的相对危险度。结果高温影响快速持续4 d;低温影响相对缓慢但持续时间长达两周;低温和高温对于全死因的滞后21 d累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013(95%CI:1.003~1.027),1.023(95%CI:1.006~1.050)。低温和高温对≥65岁组的人群,男性的累计效应有统计意义,低温对女性的滞后21 d累计相对危险度也有统计意义。结论高温和低温均造成人群死亡率上升,高温比低温的累计相对危险度高,但低温影响持续时间更长。老年人对低温和高温效应敏感,女性比男性对低温效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渠县疾病监测点1990~1994年居民意外死亡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县五年意外死亡率为75.66/10万;意外死亡的高峰日为7月3日;Fulfilment指数以1~5岁最大,绝大部份年龄组男性高于女性,揭示意外死亡对1~5岁人群和对男性的危害较严重;最终死于意外死亡的概率除85岁组外男性均高于女性,男性以1~5岁最大,女性以0~1岁最大。为意外死亡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无锡市气温在不同滞后日对非意外死亡(A00-R99)人数及寿命损失年的影响。 方法 收集无锡市区(2012-2017年)非意外死亡与气象数据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研究气温与非意外死亡人数及寿命损失年的关系,分析低温、高温在不同滞后日期对非意外死亡的累积效应。 结果 无锡市日均气温对非意外死亡效应曲线为"V"形,冷效应具有延迟性,在滞后3 d开始出现并持续14 d,热效应表现为急性效应,当天就出现。低温对人群总效应大于高温;不同年龄、性别对冷、热效应敏感性存在差异。 结论 低温和高温均可增加非意外死亡风险,冷效应起效慢且持续时间长,热效应急促,低温对人群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阿图什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6—2019年阿图什市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住院病例资料及同期气象和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ion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分析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的影响及滞后效应。结果 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呈J型关系,住院风险最低温度为23℃。总人群在极低温、一般低温时滞后0~14 d下对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人次累积效应的RR值及95%CI分别为2.32(1.55~3.47)和2.09(1.46~3.00),两者均在当天时住院风险达到最大,且随着滞后日增加住院风险呈先下降后增加再下降趋势,滞后天数均为2 d。在亚组分析中,极低温、一般低温对女性和<16岁人群呼吸系统疾病住院风险的影响较大。极高温、一般高温对总人群及不同亚组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健康风险及滞后效应。结论 低温会造成呼吸系统疾病住院风险增加,早期呈明显急性影响,且存在滞后效应,女性和<16岁人群是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气象因素对曲靖市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 方法  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分析2017-2019年曲靖市气象因素与HFMD发病的相关性及滞后效应。 结果  2017-2019年曲靖市共报告25 902例HFMD,HFMD日发病数与日均气温、降雨量呈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以气温对HFMD发病影响最为明显(r=0.51);DLNM拟合结果显示,日均温度20 ℃左右时对HFMD发病的影响最大(RR=1.408, 95% CI: 1.064~1.864, P=0.017);日均温度在无滞后情况下,对HFMD产生的影响最大,随后逐渐降低直至消失。 结论  气温是曲靖市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效应;不同温度对不同人群的滞后效应明显不同,高温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1986~1990年曲阜市疾病监测点居民意外死亡调查分析曲阜市卫生防疫站曹金亮,关磊近几年来,意外死亡已成为继心血管病,恶性肿瘤之后的又一居民主要死因,日益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由于它涉及到社会、心理、医学等多种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宁波市气温对居民COPD死亡影响。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控制时间长期趋势、星期几效应、大气污染和其他混杂因素,分析2011-2016年宁波市日均气温与居民每日COPD死亡的归因风险。结果 宁波市日均气温与每日COPD死亡人数呈反"J"形,最小死亡效应温度为25.5℃;COPD死亡存在一定的冷效应和热效应,滞后14 d累积效应分别为2.767(95% CI:1.950~3.928)和1.197(95% CI:1.021~1.404)。归因于气温暴露造成的COPD死亡人数为4 963(95% CI:3 469~6 027)例,占总死亡的31.62%(95% CI:23.05%~38.89%)。低温的归因风险大于高温,归因死亡人数分别为4 772例和192例,归因分值分别为30.41%和1.22%。女性和≥ 65岁人群更易受到低温和高温天气的影响,而<65岁人群影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宁波市居民COPD死亡风险,应对脆弱人群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降低COPD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对加拿大通用电气公司为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设计的发电电动机发行论述,着重分析发电电动机的型式、性能、参数和结构,并就发电电动机需作双向旋转的特点、可逆式推力轴承通风冷却系统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韩京  房巧玲  周林  张军  刘守钦  张济  张颖 《中国公共卫生》2019,332(9):1242-1244
  目的  探讨极端气温对山东省济南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及主要死因别死亡的影响,筛查敏感人群。  方法  收集济南市2011 — 2014年居民非意外死亡及主要死因别逐日死亡资料和同时期的气象资料。采用时间序列泊松回归模型,分析极端气温对济南市非意外死亡及主要死因别死亡人数、死亡风险的影响。  结果  极端低温暴露(寒潮)显著增加居民非意外死亡及主要死因别日均死亡人数(P < 0.01),极端高温暴露(热浪)仅对居民非意外死亡日死亡人数具有影响(P < 0.05),对主要死因别死亡无明显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寒潮暴露明显增加居民非意外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卒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死亡风险(RR = 1.27、1.19、1.11、1.08, P < 0.01);热浪暴露增加居民非意外死亡和卒中的死亡风险(RR = 1.02、1.06,P < 0.05)。全部人群不论性别与年龄均是寒潮敏感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是热浪敏感人群(RR = 1.03,P < 0.01)。  结论  极端气温可增加济南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及主要死因别日均死亡人数与死亡风险,全部人群均是寒潮敏感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是热浪敏感人群,在极端气温期间应针对敏感人群采取预防与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