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足内侧皮瓣的血供来源及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侧成人足标本的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进行解剖,观察拇趾胫侧底动脉与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以及第1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间吻合关系。根据解剖的实际情况,对临床12例患者设计足内侧皮瓣,分别切取穿支螺旋桨皮瓣(5例)、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4例)、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3例)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结果解剖显示拇趾胫侧底动脉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间的血管吻合以及与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吻合,共同构成足内侧皮瓣的血运基础。所有患者的皮瓣及植皮区均成活,供区创缘一期愈合。随访6~24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较满意,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一致,无溃疡发生,均恢复保护性感觉;其穿鞋行走及负重等功能均未受到影响。结论根据足内侧穿支血管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并切取不同形式的足内侧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血供可靠,操作简单,供区损伤较小,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内踝前动脉穿支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踝前内侧区的动脉来源、分支分布及其邻近动脉吻合.结果踝前内侧区动脉,前侧来自内踝前动脉和胫前动脉踝上支穿支,外径平均0.6~0.8mm;后侧来自胫后动脉肌间隙支和骨皮穿支,其中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2~3支,平均外径(0.9±1.2)(0.5~2.5)mm,骨皮穿支1~2支,外径(1.3±0.3)(0.7~2.0)mm.动脉穿支均发出骨膜支、深筋膜支、皮支、皮神经及浅静脉营养支,构成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以及深、浅筋膜血管网.结论踝前内侧区的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及皮肤营养血管同源,呈明显的纵向性分布.设计以内踝前动脉筋膜穿支为蒂的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远端蒂的旋转点在内踝尖平面,可用于转位修复前足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腓肠伸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特点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用6只成人下肢标本,对腓肠神经营养札管的来源、行任、分布及其与知名血管的吻合关系进行解剖观察。设计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应用于临床修复足踝部、小腿下1/3段软组织缺损3例。结果腓肠浅动脉与腓肠神经伴行,在腓肠神经旁形成纵向血管链,除营养神经外,发出众多皮支与深筋膜血管网、皮下血管网广泛吻合营养皮肤,在外踝上5cm与腓动脉穿支有吻合。临床应用3例全部成活.外观满意。结论该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单安全,可有效地修复足踝部、小腿下1/3段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4.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25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的来源。方法3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以外踝尖为观测指标点,在其上10cm范围内,显微解剖观测远端蒂中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分布与皮肤血管的关系,以及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结果由远及近,远端蒂部的小隐静脉营养血管来源于跟外侧动脉穿支、外踝后动脉穿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穿支。上述动脉穿支2~5支,外径0.6~1.0mm,发深筋膜支、神经静脉营养支和皮支,形成深浅筋膜血管网、腓肠神经干血管链、小隐静脉旁血管链以及静脉壁血管网。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1~2支,外径1.7±0.5mm,距外踝尖上3.4±0.9cm,汇入腓静脉。结论远端蒂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及皮肤的营养血管同源。外踝尖上3~4cm处存在小隐静脉浅深交通支,远端蒂皮瓣旋转点设计于此处,有助于改善皮瓣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5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解剖观测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的前后分支、拇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和隐神经营养血管及其与邻近动脉的吻合关系,并根据解剖结果设计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结果 解剖结果表明,足拇展肌表面的动脉网,足拇展肌上缘动脉弓在隐神经周围、足背和足底内侧形成血管网,构成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基础.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临床应用该皮瓣11例,皮瓣切取范围2.5 cm×3.5 cm~7.5 cm×8.5 cm,供区以全厚皮片移植覆盖.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患足行走正常,皮瓣及供区无溃疡发生.结论 应用逆行足内侧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血供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6.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了解分析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解剖特性 ,为临床设计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提供依据。 方法 取 4只福尔马林浸泡的下肢标本 ,红色乳胶灌注 ;6只新鲜截肢小腿 ,采用中国墨汁自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灌注后进行解剖学观察。临床应用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 16例 ,皮瓣最大面积为 9cm× 18cm。 结果 腓肠浅动脉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起源于动脉 ,在小腿中下段与来源腓动脉肌间隔皮支和 /或胫后动脉的肌皮支在深筋膜层有广泛吻合 ;营养血管呈节段性供血 ,深筋膜血管网供血范围上至小腿中上 1/3交界处 ,两侧在中线 ,腓动脉肌间隔皮支和 /或胫后动脉的肌皮支最远端位于外踝上 5 0~ 7 5cm。临床应用 16例 ,其中修复足背皮肤缺损 12例 ,修复足跟皮肤缺损 4例 ,皮瓣全部成活。 结论 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是一种修复足部皮肤缺损 ,具有不牺牲主要动脉 ,操作灵活优点的皮瓣 ;切取皮瓣面积较大时供瓣区难以直接缝合 ,需植皮修复是其缺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臂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的血供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包含深筋膜、皮神经及浅静脉的前臂远端蒂复合血管网皮瓣修复手、腕部创面26例,皮瓣面积5cm×6cm~6cm×12cm。结果本组随访3~8个月,26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不臃肿、耐磨、质地优良。结论皮神经、浅静脉营养血管网与真皮下及深筋膜血管网经穿动脉相互联系,构成三维、立体、轴向的血供构筑,是皮瓣存活的解剖基础,蒂部远端的主干血管穿支是皮瓣的血供来源,皮瓣操作安全,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8.
游离式带蒂颈浅动脉皮瓣在头颈部烧伤中的多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浅动脉皮瓣由本文作者Hyakusoku等于1990年首先报导。该皮瓣可设计成两种类型:颈背皮瓣和颈肩皮瓣。前者由Nakajima和Fujino于1984年报道,后者则由本文作者设计,以包括旋肩胛动脉的血管网。 解剖和皮瓣设计:颈浅动脉起源于颈横动脉、穿过斜方肌在皮肤筋膜下形成密集血管网;另外旋肩胛动脉在肩胛区域形成血管网,这两个血管网互相沟通,因此颈浅动脉皮瓣包括两个血管网。根据作者的经验,皮瓣面积最大可达33×13cm,血管蒂的暴露最长可达5~8cm。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并设计二者联合蒂肌皮瓣,通过临床应用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 在5具(10侧)成人下肢新鲜标本上,观测记录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并据此设计二者联合近端蒂肌皮瓣,临床应用5例,皮瓣大小6cm ×9 cm~9cm×12cm.结果 腓肠外侧动脉入肌后沿途发出3~5支外径为0.2~1.8 mm的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周围皮肤,并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参与形成浅、深筋膜血管网.自2009年2月至2011年11月,临床应用5例腓肠外侧动脉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轴联合蒂肌皮瓣修复膝前及胫骨上端皮肤缺损,4例一期愈合,1例远端部分浅表坏死,经换药逐渐愈合.结论 设计的联合蒂肌皮瓣有两套血供,血运丰富,扩大了皮瓣切取面积;同时皮瓣内带有感觉神经,保证了皮瓣感觉,可以修复膝关节周围较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蒂部不臃肿,转移方便,不损伤主要血管,创伤小,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阐述以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岛状皮瓣的成活机制 ,以及它与筋膜蒂、静脉蒂岛状皮瓣三者的关系。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动物模型 ,根据以筋膜、静脉、皮神经三者相互组合为蒂 ,设计出 7组不同类型的皮瓣 ,每组 3只。应用放射性核素99mTcO-4 和99mTc -MAA来测定皮瓣的动脉供血和毛细血管静脉回流情况 ,以及与皮瓣成活的关系。结果 单纯以筋膜、静脉、皮神经为蒂的岛状皮瓣全部坏死。D组皮瓣 (蒂部组织为小隐静脉和筋膜组织 )成活率为 [(6 8.5 1± 5 .41) % , x±s ,下同 ] ,E组皮瓣(蒂部组织为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 )成活率为 (94.2 4± 3 .2 2 ) %。F组皮瓣 (蒂部组织为筋膜组织 ,含腓肠神经无小隐静脉 )成活率为 (73 .41± 6 .12 ) %。G组皮瓣 (蒂部组织为筋膜组织 ,含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 )成活率为 (98.5 4± 1.12 ) %。放射性核素99mTcO-4 检测结果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较单纯的筋膜蒂、静脉蒂有充分的动脉供血。包含浅静脉的皮瓣中 ,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的99mTco-4 清除率最快。结论 神经旁组织因含有与神经伴行的营养血管 ,其分支与皮下血管网相吻合对皮瓣提供动脉供血 ;浅静脉对皮瓣提供血液回流 ,使皮瓣血液循环更为通畅。神经旁带少量 (0 .2cm)筋膜组织 ,可保证手术时蒂部神经营养血管不被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