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 1 998年 4月以来 ,笔者采用穴位天灸结合凉血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慢性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 71例 ,均为慢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患者 ,慢性乙型肝炎按1 995年全国传染病会议拟定的标准诊断 ,入选患者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胆红素 ( TBil) >1 7.1 μmol/L,并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 ,丙氨酸转氨酶 ( 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 AST)正常或轻度异常 ,其他临床症状轻微者。其中男 49例 ,女 2 2例 ,肝炎病史 1 .2~ 8.3年。 TBil2 5 .1~ 63.7μmol/L。上述患者按治疗先后随机分…  相似文献   

2.
观察酚妥拉明联合苯巴比妥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86例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给予酚妥拉明1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苯巴比妥30mg,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20ml、VitK120mg,每日1次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肝功能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77.3%(34/44),对照组总有效率52.5%(22/42),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AST、ALT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治疗组TBil、TB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酚妥拉明联合苯巴比妥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1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自1992~1998年间共诊治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102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2例患者中男72例,女30例,年龄25~50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3.5年。肝炎恢复期高结合胆红素血症38例,肝炎后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64例。  相似文献   

4.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主治疗重症肝炎高胆红素血症28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均为我院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其诊断TBil>200μmol/L,经西医综合治疗20天以上,而持续不退。符合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治疗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37.8岁。其中亚急性重症肝炎16例,慢性重症肝炎12例,3例合并甲型肝炎。Ⅱ组(对照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平均年龄35.9岁。其中亚重肝18例,慢重肝14例,2例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综合疗法基础上试用小剂量地塞米松穴位注射治疗60例重症肝炎(治疗组),并与50例未用激素治疗的重症肝炎对照(对照组),证实前者有满童疗效。现将临床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治疗组60例,男57例,女3例,平均年龄35.6岁;其中亚重肝33例,慢重肝27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工肝(ALSS)治疗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人工肝治疗52例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并随机选择43例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TBil、AST、ALT、ALB、BUN、Cr及PTA等指标。结果经人工肝治疗后84.62%患者原有的乏力、恶心呕吐、食欲等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血清中ALT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PTA、ALB明显上升(P〈0.05),BUN、Cr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治愈好转率为84.62%(44/52);对照组治愈好转率为55.81%(24/4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及时采用人工肝辅助治疗,能提高戊型肝炎合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治愈好转率。还可以通过TBil反弹的现象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自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鲁米那联合中药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保肝和对症治疗无效的58例肝炎后高胆红京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36岁。急黄肝11例,慢活肝15例,亚重肝4例,血清总胆红素25.7~185.5μmol/L。对照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40岁。急黄肝12例,慢活肝13例,亚重肝3例,TBil19.5~204.3μmol/L。 诊断均符合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ALT均在75U/L以下。  相似文献   

8.
小剂量激素治疗急性戊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1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试用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急性戊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发现激素不但在退黄疸,而且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相当令人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32例均为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住院患者,符合1995年5月(北京)第5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3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5~65岁,平均53.6岁,入院前平均病程14.9d,随机分成使用激素组(治疗组)和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该院2014-05~2015-11收治的62例肝炎后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0 g,1次/d治疗,对照组采用苦黄注射液30 ml,1次/d治疗。两种注射液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两组基础治疗均为护肝治疗。观察2周、4周后的疗效。结果治疗2周时,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碱性磷酸酶(ALP)及白蛋白(AL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时,观察组TBIL、DBIL、ALT、GGT、ALP等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TBIL、DBIL、GGT、ALP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疗效较好,具有良好的退黄作用,且可改善肝脏的合成功能。  相似文献   

10.
鲁米那治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3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在临床中并非少见,若按一般护肝治疗往往难以达到预想效果。我们选择经长时保肝和对症治疗无效的32例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改用鲁米那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其中急性黄疸型肝炎8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4例,诊断均符合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与分型标准。本组男性30  相似文献   

11.
伍欢  刘亿军 《临床消化病杂志》2013,25(4):201-202,205
目的探讨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淤胆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72例淤胆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综合支持治疗,治疗组38例在综合支持治疗基础上增加人工肝血浆置换。结果治疗组38例,显效30例(78.95%),有效4例(10.53%),无效4例(10.53%),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34例,显效8例(23.53%),有效10例(29.41%),无效16例(47.06%),总有效率52.94%。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淤胆型肝炎的高胆红素血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李剑萍  郭凤霞  关玉娟 《肝脏》2011,16(3):272-273
肝炎后肝硬化常合并肝内胆汁瘀积,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其病程长,黄疸深,消退缓慢。思美泰(腺甘蛋氨酸)治疗肝炎后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患者高胆红素血症与肝脏病理组织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探讨肝硬化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机理,我们对19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尸检肝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方法 据患者生前血清胆红素测定值将19例患者分成3组。血清胆红素低于85.5μmol/L为Ⅰ组,血清胆红素在85.5-171μmol/L之间为Ⅱ组,血清胆红素高于171μmol/L为Ⅲ组。3组例数分别为9,3,7。肝组织切片经HE染色,从癌旁与血清胆红素之间的关系,肝组织硬化程度,肝脏炎症活动程度,肝组织内毛细胆管淤胆程度观察肝组织形态与血清胆红素值之间的关系。结果 (1)3组病例中,轻度肝硬化例数分别为6,2,4例;(2)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计分第Ⅰ组6分以下6例(66.7%),第Ⅱ,Ⅲ组均在7分以上,亚大块肝坏死例数分别为0,1,2例;(3)毛细胆管内重度淤胆例数分别为0,1,5例;(4)合并癌变例数分别为3,2,2全。结论 肝炎肝硬化患者合并高胆红素血症程度与肝细胞活动性炎症,坏死程度及肝细胞内毛细胆管淤胆有关,在临床治疗中应兼顾此两种因素,合理安排治疗。  相似文献   

14.
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疗性血浆置换 (TPE)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 ,但用于治疗慢性重症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非梗阻性高胆红素血症报道较少。我们对 1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治疗性血浆置换 ,临床疗效显著。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年 9月~ 1999年 12月 ,10例患者中 ,男 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4 1± 11岁。其中慢性重症肝炎 6例 ,肝炎后肝硬化 4例。共行 15次TPE ,其中 5例作 2次TPE。治疗前总胆红素 311.2± 4 5 .2 μmol/L ,直接胆红素 2 13.3± 33.8μmol/L ,间接胆红素 97.9± 18.5 μmol/L。1.2 设备与材料 COBES…  相似文献   

15.
解毒化瘀汤治疗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汤治疗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解毒化瘀汤,对照组采用茵栀黄口服液。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肝功能、血浆内毒素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患者TBil、TBA明显降低,TP、Alb明显升高,同时内毒素水平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解毒化瘀汤治疗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孔丽  李民 《山东医药》2001,41(6):29-30
经皮穴位透入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改变了传统的给药途径 ,集药疗、电疗、热疗、穴位治疗于一体 ,具有局部靶器官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全身的优越性 ,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 ,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现将去黄贴剂经皮穴位透入治疗新生儿高胆的临床研究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按 1 994年 4月第 4届全国围产新生儿研究 (第 7次 )学术会议专题组研讨修订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含高胆红素血症 )的诊疗建议”[1] 及《实用新生儿学》的诊断标准 ,选取 1 998年 1 2月~2 0 0 0年 1 0月住院高胆红素新生儿 1 2 0例。选择标准1足月儿 ;2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胆红素吸附治疗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应用胆红素吸附治疗的11例心脏术后急性肝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数据。记录患者基础疾病、心脏手术名称、术后胆红素升高时间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胆红素、凝血功能等指标变化。 结果 患者11(男7,女4)例,年龄(45±13)岁,体外循环时间(226±104)min。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409±137)μmol/L,直接胆红素(321±100)μmol/L,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298±107)μmol/L,直接胆红素(166±111)μmol/L,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转氨酶、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患者胆红素吸附共治疗22次,8例患者治疗1次,其余3例患者分别治疗2次、5次、7次。血清总胆红素下降率2.8%~47.6%。4例存活,7例死亡,生存率36%。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治疗相关副作用。 结论 胆红素吸附治疗心脏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是一种安全较为有效的降低胆红素及肝脏支持系统技术。  相似文献   

18.
明全  邱绍勤  钱宜丹  陈行军 《肝脏》2007,12(2):158-159
慢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是目前肝病治疗的难题之一,且易进展至重型肝炎.加速黄疸消退,阻断其转为重型肝炎,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5年以来 ,我科采用不同的血液净化手段抢救 14例不同原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现将其疗效作一比较。对象与方法1.对象 :14例患者 ,男性 10例 ,女性 4例 ,其中溶血性黄疸2例 ,均为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 ,间接胆红素分别为 2 15 .6μmol/L和 196.4μmol/L。肝细胞性黄疸 10例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食物中毒 5例伴有肝、脑、肾损害 ,钩端螺旋体病 3例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例伴有黄疸、肝损害 ,肝炎后肝硬化 1例出现肝昏迷 ,治疗前总胆红素 160 .8~ 683 .3 μmol/L ,平均 ( 4 2 6.76± 196.62 ) μmol/L。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药浴联合穴位按摩法干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护理和医疗价值。方法将9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药浴-按摩组(以下简称药浴组)45例,蓝光光疗组(以下简称光疗组)45例,药浴组给予由中药柴胡、茵陈、栀子、大黄、丹参等煎煮而成的汤药药浴配合按摩内关、足三里、肝腧、胆腧等穴位进行干预治疗;光疗组给予常规蓝光照射加口服酶诱导剂-苯巴比妥药物进行治疗。干预前及干预后第6天分别检测各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同时定时检测面颊、躯干、四肢经皮胆红素水平(3次/d)。观察两组患儿黄疸半衰期(干预后胆红素浓度衰减一半所需的时间)、黄疸复发率以及新生儿健康指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干预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疗组血清胆红素半衰期明显短于药浴组(P0.05);干预6 d后,两组胆红素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随访3周后,药浴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光疗组(P0.05);新生儿健康指数(≥11分为正常,6~10分为欠佳,≤5分为差)光疗组为10.46分,药浴组为12.89分。结论中药药浴配合穴位按摩干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不仅能很好地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而且可以很好地提高健康指数、降低黄疸复发率,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患儿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