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0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01-1605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脏象理论相关文献,对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疾病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因子分析将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高频指标归为1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将指标聚为4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7条疾病与相关指标规则。结论: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揭示脾脏象本质与物质能量代谢相关,其调控机制可能与垂体-下丘脑-靶腺轴、脑肠轴以及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介导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关联规则分析反映出"脾"是以消化为主的多功能综合单位,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部分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从脾论治相关疾病提供依据与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脾部相关病证研究中的应用,进而探讨脾脏象理论科学内涵。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近年来代谢组学在脾部病证研究中的多篇文献,分别从理论以及实践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代谢组学技术能够揭示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发生的代谢物及代谢途径的改变,强调从整体角度来研究机体的功能水平,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相一致。通过总结举例,选用文献对中医脾部相关病证的诊断或评价指标进行了定性、定量的表达,发现了样本的代谢物图谱呈现出不同于正常组的分布图谱、以及某些可能成为揭示脾部疾病本质的生物标志物,进一步揭示了中医脾病本质。结论将中医的辨病、辨证与代谢组学方法相结合,应用于脾部相关疾病证候,对于揭示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医脾与西医线粒体相关性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探析中医"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现代生物学本质,丰富脏象理论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水谷精微的运化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病理生理角度,探讨"脾主运化"所涵盖"脾主运"与"脾主化"的理论内涵,及其对机体糖、脂、蛋白质等精微物质化生、转化及其与能量代谢关系,并阐述"脾化失司"的病因病机、分型、治法、用药,为临床运用"脾主运化"理论合理指导疾病诊治,尤其是在消化系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功能失调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346-1347
涎液是唾液中清稀的部分。现代医学表明,唾液与中医脾脏密切相关,唾液中相关物质为研究"脾主四时"季节性免疫调控机制提供了免疫学和时间生物学依据。探讨"脾主涎"与"脾主四时"的相关性不仅有助于还原中医脾藏象的原貌,也为中西医结合防治亚健康状态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测定依据,有利于充实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6.
刘毅  冯晓桃 《中医杂志》2011,52(15):1264-1266
回顾了关于"脾主运化"理论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明确提出"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不同概念,从发病的社会背景、证候属性以及治则治法对脾虚失运证和脾虚失化证加以区分,以胰岛素抵抗为切入点,探讨"脾运失司"与"脾化失司"在物质代谢方面的病理生理异同,深入理解传统中医"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本体技术构建脾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的方法。方法:以脾脏象理论相关古籍、中医权威辞书、高校教材等为本体构建素材。经脾脏象理论术语的初筛、合并、分类、复筛,确立领域概念1315个;以扎根理论为指导,采用人工知识抽取方法,构建脾脏象理论语义关系21 558条。利用本体构建工具protégé构建脾脏象理论知识图谱。结果:研制出基于脾脏象理论的52种语义关系;绘制出脾脏象理论生理体系、病理体系、诊疗体系、"脾主运化""脾主统血"等知识本体图谱,构建了脏象理论知识体系。结论:利用本体技术构建中医脾脏象理论体系,有助于脾脏象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本体可在中医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藏象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脾脏是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脾脏藏情主要是指脾藏意主思而言,其命题早在《内经》[1,2]中已提出。脾脏在情志的产生、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笔者整理"脾藏意"、"脾主思"、"思伤脾"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现代实验研究,旨在对脾与情志相关的藏象理论进行初步解析,以期找到健脾作为中医治疗情志相关疾病主要治法之一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回顾中医对血脂和高脂血症的认识,基本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明确提出脾运、脾化功能失常是痰浊型高脂血症形成的病机关键,深入理解传统中医"脾主运化"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脾主运化,其化生精微物质(糖、脂是精微物质的主要构成成分)通过"脾气散精"布散周身,"脾气散精"功能正常是糖脂代谢平衡的重要前提;脾虚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影响"脾气散精"功能,导致糖脂代谢紊乱。因此,在"脾气散精"理论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与糖脂代谢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为中医"从脾论治"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实验依据,丰富脾脏象科学内涵,同时,为挖掘以肠道微生物组调控糖脂代谢为有效靶点的中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糖脂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经考证历史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难经》中提出的"脾裹血"是"脾主统血"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基石。"脾裹血"既是人体解剖与形态结构的集合体,又是人体生理功能的表达体。基于上述特征,"脾裹血"可释义到现代医学脾脏功能上,即脾储藏血液、滤过血液等,也间接延伸到人体毛细血管对血液的调节效应上。中医学"脾裹血"指"脏""形""象"结合的生命活动功能单位;而现代医学的脾脏仅指一免疫、储血器官,其微观的生理功能效应不能涵盖宏观的中医"脾"与"脾裹血"及其演绎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系统生物学已成为揭示中医脾藏象科学内涵的有力工具,其主要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4个方面。通过梳理目前中医脾藏象系统生物学研究文献,发现基因组学可以阐释中医脾藏象的生物学基础,转录组学可以揭示中医脾藏象的内在调控机制,蛋白质组学可以解析中医脾藏象的物质基础和内在联系,代谢组学可以解释中医脾藏象的代谢机制。系统生物学为构建脾藏象学术发展体系从而实现脾藏象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了可能,但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对病和证的混合差异、对脾虚证本质研究缺乏特异性、忽略没有差异表达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生物学信息、相关组学临床数据的分析相对匮乏、“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分离”等。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626-1628
脾主运化的理论是中医脾脏象理论的核心,发展到清代,其发展一方面体现在运用脾主运化的理论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另一方面受到西方医学的冲击中医学开始寻求中西汇通、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脾主运化的理论也开始注重与西方医学靠拢,试图用西医学的理论更好的诠释脾主运化。文章选取了清代几位代表医家,论述了其对脾主运化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脾脏实体初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古代有关人体脾脏的解剖记载、脾主要功能描述、脾字释义、人体气化等多方面,论证了中医脾是一个具有其解剖实体的脏器,包括现代医学的脾与胰。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对脏腑功能、病证描述等是以一定的人体解剖知识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脾应长夏"是"五藏应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研究多偏重于探讨"脾"与"长夏"的具体对应关系,文章拟从"脾主运化水液"的功能来阐述"脾应长夏"的中医理论,并依据现有科学研究提出支撑该观点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即"脾主运化水液应长夏而变"理论与"脑-肠轴"存在深刻的联系。文章将从"脾主运化水液应长夏而变"的源流及内涵、长夏时节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特点、脑-肠轴与脾的关系,以及长夏腹泻多发的重要机制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揭示"脾主运化水液应长夏而变"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认为脾主运化水液的物质基础关键是水通道蛋白,松果腺分泌的褪黑素是研究脾应长夏的中介,而脑-肠轴中的关键脑肠肽是联系二者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6.
张美玉  吴泳锡  王一竹  李方彤  刘明  戴雨霖  郑飞  越皓 《中草药》2021,52(17):5430-5436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为气血之源";肠道菌群具有营养物质代谢和机体免疫功能,与中医"脾"的运化水谷和抗邪功能相对应。肠道菌群的平衡与否直接反映了中医"脾"的功能状态。系统地总结了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综述了基于肠道菌群常用补气中药和经典方剂治疗脾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为从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角度研究补气中药治疗脾虚的作用机制及靶点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医脏腑实体说对中医脾的认识(即中医脾包括脾脏和胰腺)寻找一种更能反映脾不统血证实质的建模思路与方法。相关理论研究及实验论证结果表明破坏胰腺外分泌功能并利用脾脏抗体学说、脾内阻留学说与出血性疾病的关系来建立脾不统血证模型的思路方法较传统造模方法更科学、更合理。  相似文献   

18.
中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健"脾"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治法之一;肠道微生态是近年来现代科学研究的热点,其所具有的营养、免疫等功能与中医"脾"的部分功能相对应。在理念上,中医健"脾"与肠道微生态平衡均讲究扶正祛邪、未病先防、治病求本、三因制宜;在临床上,中医健脾治疗肥胖、便秘、腹泻等疾病及针灸、捏脊、健脾复方的治疗机制均和微生态有关。本文结合中医"脾"及健"脾"的相关文献,探析中医健"脾"的治疗理念、临床应用,及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并结合最新文献进行了阐述,旨在和同行交流,促进中医"脾"的微生态方向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内经》"心受气于脾"提出了心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在脾,而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痰浊血瘀"是"心脉阻滞"的关键因素。深入探究以"心受气于脾"理论为中心的冠心病"痰浊血瘀"的生物学基础及从脾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基础对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尤为关键,对丰富中医脾脏象理论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进展及其他相关研究对其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0.
脾主涎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脏化液,脾为涎。”涎为五液之一,出于口,口为脾之窍,故“脾主涎”成为中医脾脏理论学说之一。近年来,在对中医理论现代化的研究中,不仅进一步肯定了脾与涎的关系,并深化研究了脾主涎的内涵实质,兹根据文献资料,略佐个人的见解,与同道共探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