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健民 《河南中医》2012,32(9):1232-1233
皮肤病病位在皮肤,但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与气血、脏腑、经络关系极为密切,活血通络当为其治疗大法。刺络放血灸法结合了刺络放血法的祛除病邪、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作用和灸法的温通经脉、扶助阳气、调整脏腑作用,对于一些既适合刺络放血,又适合艾灸的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斑秃、白疕、蛇串疮等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关报道进行了综述 ,归纳为如下八法 :发汗通痹法、调和营卫法、温通经络法、解毒通络法、活血化瘀法、补肾祛寒法、补肾活血法、扶正培本法。以此八法统证统方 ,便于临床掌握运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及临床表现特点,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肺络,核心病机为毒损肺络;治当尽早化湿毒、解热毒、祛瘀毒以通肺络;危重期应芳香开窍通络,注意开闭固脱、化瘀通络;恢复期应通补肺络、清彻余邪;围绕"解毒通络"综合辨证施治,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避免病情向危重症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气络承载元、宗、卫气,脏腑经络之气,是络气升降出入的网络通路,以气络学说的核心理论"承制调平"为指导,将"络以通为用"治疗原则与气络时空特点及病机特征相结合,提出"通、补、升、降、固、开、温、清、化、和"气络病变治疗十法。络气郁滞者流气畅络以通络气,络气虚滞者补中兼通以畅络气,络气虚而下陷者治以升气举陷,络气逆而乖乱者治以降气和逆,元气虚而外脱阳气虚而致亡阳者治以敛气固脱回阳救逆,神昏窍闭者治以醒神开窍,温阳化气以散寒、温阳化气以利水,清气以泻火、解毒以通络,或见痰湿内蕴、血瘀阻络、络息成积者治以化湿祛痰、化瘀通络、散结通络,贵在络以通为用,使气络恢复运行络气、温煦充养、防御卫护、自稳调控等正常功能。调既是治疗总则又包涵气络病变的具体治法,如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调和阴阳等,均为临床之常用。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络病理论在慢性肝病的病机认识与临床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络气不足,瘀血痰凝阻滞络脉是肝纤维化与肝硬化的重要病机特点;慢性肝病的治疗宜注重通络,即在辨证治疗基础上,采用辛温通络、辛润通络、逐瘀通络、虫蚁通络、健脾通络、有情温通、温肾宣肝通络等治法以通补络脉。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创立了络病辨治理法,从络病辨治痹证,揭示了新久痹证皆可络病,既有外邪直中,又有病邪久留传入,病位有在经络之络和血脉之络的不同,于痹证络病的辨证中须明确寒热虚实,治疗上强调除施以常法外,更着眼于"通"字,恰当运用辛温通络、虫蚁通络、活血通络3法。  相似文献   

7.
曹志群教授将脏腑理论、经络理论、奇经理论相融合,形成脏腑经络奇经理论,并提出"脏腑气血升降在经(气)-入络(血)-深入奇经(肾)"的辨证模式.他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演变过程为脾虚湿蕴-肠络瘀阻-奇经受损,病机特点是脾虚湿阻为本,络脉瘀阻、痰瘀互结为标.治以理脾化湿、化瘀通络,或兼以清化、调和、温通,自拟方"芪仙苡酱汤...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治痹证善从络病辨治,治周痹宣通脉络;肢痹流畅气血;寒湿痹微通其阳;风湿痹固阳,祛风湿,通经络;治湿热痹,若伤气则重治在气分,入络则予宣通经络为主;治痰血壅塞经络之痹,予化痰祛瘀通络;治卫阳疏风邪入络之痹,以宣通经脉为主;肝阴虚疟邪入血之痹,处养阴通络之品治疗;热入下焦血分之痹,又以补血养阴通络为主;风寒湿入下焦经隧之痹,予宣通经气,疏搜剔动药;气滞热郁之痹,则予宣通气;肝胃虚滞之痹,两补阳明、厥阴;肝胆风热之痹,以和阳甘寒,宣通经脉;精血虚痹,予益精气;气虚之痹,则益肺脾之气;营虚痹,用养营通络之品;筋痹,以补气血,宣行通络为主;血中气滞,疏化瘀通络之品;营中热,则通经络,清营热。  相似文献   

9.
张玉琴教授认为"久病入络"和"久痛入络",郁(瘀)毒损伤肾络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提出了消渴郁(瘀)毒学说,"郁"在前,"瘀"在后,"郁"范围广,"瘀"比较局限;"郁"指气郁,"瘀"指血瘀。气郁、酒郁、食郁最终导致血瘀,运用解毒通络法治疗。早期以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主,益气养阴,活血即是解毒;终末期则以阴阳两虚、湿毒上逆突出,形成"痰瘀""湿瘀"等,温阳降浊、化瘀利湿即是解毒。通络之法,以化瘀通络、利湿通络及虫类药搜风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10.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是糖尿病难治的并发症之一,缓解患者疼痛是治疗的难点,该病中医病名为“消渴病痛痹”,针对其阴阳气血亏虚,痰瘀痹阻脉络的本虚标实之病机特点,以“温润通”立法,即“温经散寒,濡润导阳,通络止痛”,按照病变进程分期辨治,早期治以温经养血,化痰通络为主,中期治以散寒止痛,温经通络为主,后期治以濡润益气,导阳通络为主,其中通法贯穿治疗始终。对于顽固性疼痛,可酌情选用川乌头、草乌头等辛温之品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久病入络者可加虫类药物,以化瘀通络,涤痰剔络。临证应辨病辨证相结合,以达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兰坤  过伟峰  肖婧  盛蕾 《中医杂志》2014,(9):804-805,808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创"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学说,提出络病以"通和血脉"为治疗大法。基于其"络以通为用"的络病基本治则,以虚、实为纲,从气滞血结、络脉瘀滞、痰瘀阻络、络脉空虚等方面立论,谈及了辛味通络、虫药通络、藤药通络及补虚通络诸法。  相似文献   

12.
粟胜勇教授认为,虚不受补之证主要责之于经络不通,包括因虚致经络不通、因"邪气凑"致经络不通、因补益不当加重经络不通,故临床实践中强调应先调气活血祛瘀以通经络,然后补益。临床中辨证选取具有调气活血作用的腧穴,灵活使用电针疗法、刺络拔罐疗法等先调气活血通络,然后采用艾条灸联合艾炷灸以补虚,治疗过程中注重以神调气、调补脾肾等。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足本虚标实,湿、痰、浊、瘀、膏、脂等淤积于经络,阻塞经络,将"湿、痰、瘀、浊、膏、脂"统称为"腐"。化腐再生法是据糖尿病足"腐邪阻络、营卫不和,经脉、络脉闭塞"的病因病机制定的治疗方法,根据辨证结果选用具有化湿、化痰、化瘀、泄脂等功用的药物"化腐",同时选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作用的药物,鼓动孙络、浮络的再通而发挥"再生",从而达到改善糖尿病足"腐邪阻络,经络闭塞"的状态,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4.
林燕  李兴广 《北京中医药》2012,31(3):191-192
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临床特征和"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积为标"病机特点符合络病"久、瘀(痛)、顽、杂"之实质。"毒损肠络"理论是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机的深入认识。基于"毒损肠络"理论,采用以解毒通络法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法,将清热解毒、化积除湿、益气和络、调和营卫有机结合,有望建立解毒通络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舒杨  孙潇  颜晓  马玉侠 《山东中医杂志》2023,(11):1207-1210
高树中教授认为肢体经络病的根本病因在于经络不通,强调针灸治疗时应充分发挥针灸特色,以经络辨证为纲,明辨其病位,以“通”字立法,通过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如常。在经络辨证方面,高教授提出部位辨经络、病候辨经络、舌脉辨经络、特殊诊法辨经络四法;在疏通经络方面,高教授创立了“通经二法”和“通络三法”,即本经通经法、巨刺通经法和刺络放血法、缪刺通络法、全息通络法。高教授明辨经络、熟用经络的经验对临床针灸治疗肢体经络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解结"理论出自于《灵枢》,书中言"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解结也。"临床上可用针刺以解病结。膝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其发病机制以机体感受风寒湿外邪,肝脾肾亏虚,致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寒湿、痰、瘀之邪内结,阻滞经络,发而为痹。温通针法以补法为纲,配合经穴,补先后天之本,扶正以助温、助通,达到温化寒湿、祛痰浊、逐瘀通络的目的。以"解结"理论为指导,探讨温通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为温通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南征教授基于"络病"理论治疗消渴肾病的经验。方法:查阅文献,结合临床案例,对南征教授"毒损肾络"理论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南征教授创立"毒损肾络"的病机理论学说,应用"络病"理论辨治消渴肾病,拟定解毒通络保肾法为消渴肾病的治疗大法,临床上以解毒通络保肾汤为主随证加减,获得良好疗效。结论:南征教授治疗消渴肾病的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干燥综合征小纤维神经病与络病、毒、瘀相关,从毒瘀损络角度看,毒、瘀均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入络则是其发展的必然。小纤维神经病是干燥综合征病情进展的表现,是毒瘀互结发展至毒瘀损络的过程,虚滞、瘀阻、毒损是关键因素。临证中遵循叶天士"通补"之法,即除常规活血解毒外,还需在补益剂中加用通络之品,以扶正祛邪,轻剂缓图,达到"以补药之体作通药之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治疗多局限于补肾、活血、通络法,然瘀血、肾虚仅是老年OP发生发展中的一环。老年OP患者脏腑功能虚衰,气血运化功能衰微,气滞、痰凝、血瘀聚于骨中络脉,日久成毒。其根本病性是本虚标实,由五脏亏虚,络脉瘀滞发展而成,最终导致脏虚络病,毒损骨络的病情变化,老年OP是一类多脏器间密切相关的复杂疾病。解毒方可防变,以解毒通络为大法,用土茯苓、栀子、丹参、大黄、黄芪等疏解毒邪;以藤类药宣通络脉,虫类药搜风通络。兼以补肾、健脾、疏肝、活血,方可使骨中络脉得通,经络得养,骨髓得充,达到骨健筋强的目的,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针对脏腑虚弱、经络不通者,采用直补、通补的方法往往事倍功半,而在使用补剂时加入或运用某些具有通络作用的药物,能够使补剂更好地发挥补益的效能,即“用补剂必以通络”之意。经络不仅是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场所,也是外邪侵袭人体的主要途径,同时还是药物发挥作用的重要通路。若经络不通,则转输不捷,终使补益不能尽其功,补药不能竭其力。治疗气虚证临证可于补气的同时,灵活配伍桃仁、红花以化瘀通络,升麻、柴胡、香附、砂仁以行气通络,半夏、陈皮以化痰通络,使络通而病解,更好地发挥补剂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