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51部清代医案中,梳理出记录有温病舌诊医案的著作29部,进一步将全部温病舌诊医案488例摘录出来,以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舌诊分类为主,对温病舌诊医案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88例温病医案中,以舌苔的记录比率最高,为65.16%,其中黄苔的比重最高,其次为白胎和黑苔。清代1850-1911年期间苔色的变化特征为:白苔、黄苔的出现率上升,黑苔的出现率下降,复合苔色的描述增加。舌色的纪录为23.16%,以红舌和绛舌的比例最高。苔质的记录为37.70%,清代1850~1911年,对腻苔的记录上升到苔质纪录的第一位。舌诊的运用范围涉及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和瘟疫。  相似文献   

2.
是什么原因促使古代的医家在脉诊已经获得稳定的诊断地位后,又要建立舌诊?舌诊建立和金元时期的热病病机学说与之关系如何?本文以病机学为切入点,概括说明运用舌诊来判断外感病与内伤病的病机的主要学术沿革。  相似文献   

3.
王孟英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在温病舌诊方面广泛继承了前人特别是温病学者的经验,又有所发挥。就《王氏医案》中王孟英温病舌诊的特色及临床经验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为减小镜头对舌象图片采集质量的影响,结合临床拍摄实践,从医学摄影学角度讨论了舌象图片采集时镜头的选择与使用技巧。  相似文献   

5.
医案是对中医诊疗活动的记录,是我国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更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瑰宝。学习和研读医案,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丰富理论知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清代是医案著作大量涌现的时期,当时著名医家几乎都有医案著作流传后世。当代医家认真研究清代医案,不但总结出了其对痹证、咳喘、脾胃病、肿瘤、中风、妇科病、儿科病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更使用出自清代医案的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养胃汤等名方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满意疗效,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中医舌诊中舌色的色度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运用色度学的方法对各类舌色的量化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舌色判断的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对207幅各类舌色图谱扫描后,分析取样点R(红)、G(绿)、B(蓝)各分量值与其总和的比值。同时对青紫类舌色的以上述指标进行聚类后,再与其他常见舌色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淡白舌G比最高,R比和B比居中;红色类舌R比最高,G比和B比较低;青紫类舌B比最高,G比居中,R比最低。淡白舌NR NG NB最大,红色类舌最小,青紫类舌居中。【结论】不同中医专著中的舌色图谱呈现一定的色度学规律,但其参数的使用宜结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7.
七十年代以来,医学界对舌象的研究工作进展较快,各地相继报道和探讨了消化性溃疡病的舌象变化,并结合在纤维胃镜直视下,观察和分析胃粘膜变化与舌象改变的同步关系。一些单位采用活体显微镜观察,病理切片学检查和荧光检查等先进新技术,开展了舌象与溃疡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近四、五年来,舌诊研究在舌的生理、病理形态、细菌学、免疫  相似文献   

8.
舌诊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随着中医临床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对舌象诊断也提出了客观化、定量化的新要求。自5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中医、中西医结合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都致力于舌诊现代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带动的信息技术革命,为舌诊现代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回顾40多年舌诊现代化研究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借助现代医学手段,推进舌诊指标微观化;(2)立足传统中医理论,进行舌诊内容定量化研究;(3)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多学科融合。本文对三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特点进行综述,并描述了舌诊现代化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舌诊是中医学搜集病情资料的重要诊察方法,也是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舌诊主要有舌质、舌苔、舌形态,以及舌神等观察内容。笔者对近10年来有关胃癌舌诊的研究现状及其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中的子宫肌瘤患者的舌象特征,同时采用色度学的方法对子宫肌瘤患者的舌色色度值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1∶1)的方法,对244例子宫肌瘤患者和对照组进行舌诊和数字舌图拍摄,比较两组的舌色、舌形、苔色、舌苔厚度构成以及舌色的色度值。结果:医生肉眼判断的结果为:子宫肌瘤组与非子宫肌瘤组的舌色、苔色与苔厚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子宫肌瘤组的正常舌形出现率显著降低,差异的产生与子宫肌瘤组中齿痕舌和瘀点舌的发生率增高有关。在LCH颜色空间中,子宫肌瘤组的色相偏于红橙色,非子宫肌瘤组的色相偏于红主色。齿痕舌与瘀点舌的舌色饱和度降低。结论:子宫肌瘤患者齿痕舌和瘀点舌的发生率增高。运用色度学的分析方法可提高舌色诊断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1.
清代《孟子》学的兴盛,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当时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也离不开汉、唐、宋、明《孟子》学之基础,同时清代的经学思潮、科举和四书热也极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清岭南医家生平、医家医著、伤寒金匮类、岭南温病、岭南瘟疫史、中西医汇通、中医名著对清岭南医学的影响等方面概述了清代岭南医家的研究,并指出整理完善岭南医家的生平事迹,为研究岭南中医发展史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岭南运用温病学理论治疗外感热病,每获良效。在岭南外感热病初起,"透邪"是整个治法的灵魂。如风温初起,辛凉透表,不避辛温;风温挟湿,清透表邪,疏表除湿;暑湿初起,透邪达表,涤暑化湿;燥热袭表,辛凉甘润,清透肺卫。与叶天士"温邪入气,邪未伤津,犹可透表"的原则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清宫医案集成》中熏洗方治疗疾病的特殊性和有效性,为现代临床外治法提供参考。[方法]以《清宫医案集成》中117首熏洗方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对清宫熏洗方的组成、剂量、药性、功效进行整理统计,并结合该书中的相关医案及按语,对熏洗方在清宫中的特色运用进行系统整理。[结果]《清宫医案集成》中的117首宫廷熏洗方在遣方用药上展现出种类繁多、质量上乘,方简药精、效专力宏,随证加减、用药灵活,治病为先、不拘药量,善用风药、不避毒药等多种特色;且另有受众广泛、方式独特、器具考究、药液制备过程细致等其他优势。[结论]《清宫医案集成》中的熏洗方颇具宫廷特色及优势,对其运用展开探索能够获得独特的见解和启示,有助于发扬宫廷用药特色,促进中医药外治疗法的发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的西洋参,在清代传人中国并很快被广泛应用和传播,与当时的中外交流、药业发展、人参资源匮乏、普及性本草著作的刊行密切相关:中外交流成就了西洋参引进的文化背景;药业发展为西洋参的传播创造了商业机会;人参资源的匮乏使西洋参引进成为迫切需求;普及性本草著作刊行加快了西洋参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16.
清人编宋诗选本,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行为,它还受到了当时的政治生态、文治思想、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制约,与清代的唐宋诗之争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之影响,清人断代宋诗选本的编刻上呈现出明显的时间不平衡性:即编刻活动主要集中于康熙、乾隆两朝。  相似文献   

17.
梁锦娉  刘果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7(9):1059-1067, 1072
[目的] 探讨清宫医案中天花的诊治经验,以期对猴痘的中医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 搜集和整理《清宫医案集成》中的天花病案,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WEB端的数据挖掘模块,对分期、中药、证素等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并结合古代文献梳理和归纳。[结果] 纳入的71则医案中,共涉及6个分期,其中见点、起胀、灌浆的病案最多。病案中的71首处方共涉及141种中药,高频中药有连翘、山楂、紫草、当归、生地黄等。中药属性统计发现,甘味运用最多,归经以肺经为主,寒性药使用最多。除了内服汤药之外,71则医案中共出现10种中成药。病案共涉及32个证素。将分期与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掘出10组关联项。对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对18组。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得到一核心处方,共13味核心药物,分别为连翘、山楂、牛蒡子、生地黄、当归、赤芍、桔梗、甘草、荆芥穗、木通、防风、酒黄芩、紫草。[结论] 对于天花诊治,清宫御医常结合全身与局部辨证,治则以透毒为第一要义,凉血散血法贯彻始终,治疗过程中尤其注重顾护正气、调畅气血。总结和归纳清宫御医的天花临证经验,对于现代猴痘的诊治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有助于补充猴痘指南的辨证和治法方药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是《伤寒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结合《伤寒论》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 :定因分析、定性分析、定时分析、定量分析、定势分析等六个因素 ,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六经病的各个方面 ,此即《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内涵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是既可运用于外感病 ,又可运用于杂病的辨证体系 ,是包括了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体系 ,这就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外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