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运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究脑卒中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扩散定量指标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采集37例单侧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30例健康被试的DTI数据,运用概率性纤维束成像追踪出健康被试的CST,获得健康对照组CST...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DTI检测正常人皮质脊髓束(CST)在大脑脚、内囊后肢及半卵圆中心发育的规律。方法 采集120名头部MRI无异常的门诊患者及健康志愿者颅脑DTI数据, 按年龄分为10组, 每组12名(男、女各6名), 测量大脑脚、内囊后肢及半卵圆中心CST的FA值及ADC值, 比较不同年龄组间FA值及ADC值差异, 分析FA值和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年龄组间大脑脚、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CST的FA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 FA值随年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 ADC值先降低后升高。≤18岁受检者FA值与年龄呈正相关, ADC值与年龄呈负相关, >18岁受检者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 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P均 <0.05)。结论 DTI可反映CST微结构变化, 未成年阶段随年龄增长FA值升高、ADC值下降, 成年阶段随年龄增长FA值下降、ADC值升高。  相似文献   

3.
视神经脊髓炎皮质脊髓束与胼胝体的DT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扩散异常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9例脑MRI正常的NMO患者及19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正常志愿者进行DTI检查.重建出皮质脊髓束(CST)和胼胝体,并测量其平均扩散率(MD)、分数各向异性(FA)、最大本征值(λ1)和横向本征值(λ2-3).然后,分析大脑脚、内囊和侧脑室水平CST感兴趣区(ROI)的扩散指标的异常变化.结果与正常志愿者比较,NMO患者CST的MD(P<0.001)和λ2-3(P=0.002)明显增加,而胼胝体的MD、FA、λ1和λ2-3 均无显著变化(P>0.05).在NMO患者,沿着CST的ROI分析显示在大脑脚和内囊水平CST的MD和λ2-3明显增高,FA轻度降低,而λ1无显著变化.在侧脑室水平CST的所有扩散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NMO患者脑白质纤维束表现为局部受累模式.继发于脊髓病灶的逆行性变性可能是NMO患者CST扩散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与脊髓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统计 ,美国有 30万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患者 ,每年发病 1.1万人。对SCI的治疗原则 ,一是减轻继发性损伤 ,二是促进再生与修复。目前临床对早期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已有几种办法 ,如应用甲强龙、神经节苷酯等。但在修复脊髓与大脑的神经通路方面 ,尤其是恢复皮质脊髓束以重建肢体运动功能 ,虽然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 ,尚无临床应用成功的报道[1] 。1皮质脊髓束的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由胚胎时期的神经管发育而来。相对而言 ,脊髓是分化较少的部分 ,仍保持管状和节段性的结构特点。脊髓与脑的各级中枢之间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基于张量图谱的纤维束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健康成年人双侧皮质脊髓束扩散特征的对称性。方法 对15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的原始DTI数据构建扩散权重图像模板,采用explore DTI软件追踪全脑纤维束,提取双侧皮质脊髓束并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和配准,分别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率(AD)和径向扩散率(RD)的特性曲线,并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 各参数曲线同一侧别不同格点的数值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A曲线的左右侧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MD、AD及RD曲线左右两侧平均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参数曲线左右两侧对称部位格点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999)。结论 健康成年人双侧皮质脊髓束的扩散特征具有对称性,可为研究病理状态下纤维束扩散特征的改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模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中皮质脊髓束残存率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HBGH)清除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23例单侧HBGH患者,均行经侧裂-岛叶皮质入路基底节区血肿清除术.于术后2周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工作站中以两侧大脑脚为感兴趣区域完成皮质脊...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障碍,这是由于大脑向脊髓传递运动指令的下行性传导束中断所致。其中主要的传导束是支配肢体运动功能的皮质脊髓束。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的再生修复或功能重塑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解剖病理基础,本文论述了皮质脊髓束的解剖相关知识以及脊髓损伤后既往促进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修复的经典方法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量亚急性期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皮质脊髓束(CST)脑桥基底部水平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评估患者CST损伤程度及其与功能水平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搜集发病7~21 d(亚急性期)、Glasgow昏迷量表12分,且出血灶位于基底节区的ICH患者26例,采用NIHSS、m RS和BI量表评估患者功能水平。通过1.5 T磁共振仪采集DTI图像,测量CST脑桥基底部λ_1、λ_2、λ_3值,然后计算得到FA、MD和λ_(23)值,最后计算病灶侧与正常侧DTI各项指标的比率,即r FA、r MD、rλ_1和rλ_(23)。通过SPSS 18.0对CST两侧的FA、MD、λ_1和λ_(23)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DTI指标比率和NIHSS、m RS、BI量表评分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病灶侧FA、MD、λ_1值显著降低(P0.05),λ_(23)值无显著差异(P0.05)。r FA值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_s=–0.694,P=0.000),与m R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_s=–0.633,P=0.001),与B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_s=0.674,P=0.000)。结论 ICH亚急性期CST发生以华勒变性为主要特点的白质完整性受损,脑桥基底部DTI指标r FA值可对CST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水平下降进行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9.
背景:有关皮质脊髓束受损后损伤附近及远处超微结构的整体变化的报道甚少。目的:观察大鼠皮质脊髓束半横断损伤后皮质脊髓束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性切割SD大鼠延髓左侧锥体,建立皮质脊髓束半横断损伤模型,于造模后4,14,28d取受损皮质脊髓束,制备电镜标本。结果与结论: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受损皮质脊髓束髓鞘和轴索发生肿胀,形态不规则。随着时间的延长,溃变进行性加重,受损皮质脊髓束主要表现为髓鞘破坏、溶解及轴索脱髓鞘病变、胞浆浓缩、细胞器增多及空泡样变性。脊髓颈、胸、腰段受损皮质脊髓束的溃变比损伤部位严重。  相似文献   

10.
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与脊髓修复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00-1303
介绍了促进轴突再生的方法,即增加有利再生的细胞,应用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利用抗体进行中和反应,促进未损伤轴突的功能恢复。在总结已有成就和存在问真的基础上,对脊髓修复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锥体束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锥体束损伤情况的可行性.方法 对我院32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 One 1.64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 Ⅱ(dTVⅡ)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的设置观察患侧皮质脊髓束(CST)的受压、推移及破坏情况,并由软件计算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结果 32例患者的纤维束示踪图像均可不同程度观察到患侧CST受血肿压迫推移或破坏中断情况,且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起病时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75,P<0.01).结论 白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可以定量评价急性期脑出血患者CST的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脑部小血管病(CSVD)皮质脊髓束早期华勒氏变性微观变化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CSVD,且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提示为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56例,为CSVD组,另选择24例常规MRI无阳性发现者为对照组,均行DKI扫描。CSVD组患者依据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2-Flair)序列图像显示病灶部位不同,分脑桥组(A1组)、内囊后肢前部组(A2组)、放射冠组(A3组)和皮层下组(A4组),于脑桥、内囊后肢前部、放射冠及皮层下避开梗死灶,在下行纤维束层面双侧看似正常脑白质区测量平均峰度(MK)及DTI参数平均扩散系数(MD)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 结果A1、A2、A3、A4组患者脑桥MK值(1.19±0.11,1.18±0.11,1.20±0.10,1.20±0.09),高于对照组脑桥MK值(1.05±0.12),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4.10,-5.29,-5.40;均P<0.01)。A1、A3、A4组患者皮层下MK值(1.00±0.08,1.00±0.13,0.99±0.13),高于对照组皮层下MK值(0.92±0.12),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2.22,-2.11;均P<0.05)。4个亚组中,MK、MD及FA在4个脑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脑区数目分别为7个、1个及2个。 结论在常规MRI无阳性发现时,DKI检测CSVD患者早期华勒氏变性微观结构变化较DTI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探讨其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中9例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16...  相似文献   

14.
李静  李澄  王苇 《磁共振成像》2010,1(1):15-18
目的探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定量分析皮质脊髓束(CST)损伤对脑出血后运动功能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对25例累及基底节区、内囊或者放射冠区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VolumeOne 1.64和diflfusion TensorvisualizerII(dTVII)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的三维重建,通过感兴趣区(ROI)的设置得到患侧CST三维示踪图像,并由软件计算获得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对脑出血患者6个月后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评分。结果25例患者的患侧相对剩余CST条目数与6个月后Fugl—Meyer评分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0.879,P〈0.01)。结论利用纤维束示踪成像技术对皮质脊髓束的定量分析可以早期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结果进行预测评估。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原理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作为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两种成像方法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本文全面系统地介绍磁共振扩散加权与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阐明相关概念,分析重要成像参数的影响及二者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白质纤维概率追踪技术,对颅内段运动传导通路进行定位研究,以确定其分别来自舌、面、手及足运动区的四个组成部分在穿过内囊后肢时的具体位置和相互关系.方法 对20名志愿者的脑部磁共振弥散张量图像(DTI)进行回顾性分析.白质纤维概率追踪成像采用基于MATLAB软件的DTI&Fiber Tools工具包在个人电脑上离线处理得到舌、面、手及足运动功能皮层与脑桥白质纤维的连接概率图(ConMap).确定相应运动皮层白质纤维束穿过内囊后肢的位置,并计算其相对于内囊后肢前内侧端点的纵向指数(PI)和横向指数(LI).应用配对t检验对比各运动皮层纤维束平均位置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成功追踪了所有20名受检者双侧共计40组运动传导通路,全部穿过内囊后肢.在16组(40%)通路中,舌运动白质纤维束(舌束)位于面运动白质纤维束(面束)的内前方,同时前者双侧的PI和LI均低于后者(P<0.05).在25组(62.5%)通路中,面束位于手运动白质纤维束(手束)的内前方,同时前者双侧的PI和LI均低于后者(P<0.05).在14组(35%)通路中,手束位于足运动白质纤维束(足束)的内前方;在11组(27.5%)通路中,手束位于足束的前方.双侧手运动纤维的PI低于足(P<0.05),但两者的LI无显著差异(P>0.13).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运动传导通路在内囊后肢上是沿着其长轴由前内至后外排列的,在双侧大脑半球的排列是对称的.这个发现将有助于判断病灶位置与运动功能缺损症状的关系,并可指导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隐匿性颈髓损伤(CSCI)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在九江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及神经外科就诊,72 h内有明确外伤史,临床诊断为CSCI而常规磁共振(MR)序列显示脊髓无异常信号(隐匿性脊髓损伤)患者30例(损伤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接受常规MR序列、DTI序列检查。对两组的DTI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得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分别测量损伤组和对照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损伤组的FA值(0.53±0.22)明显低于对照组FA值(0.65±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00,P<0.01)。损伤组的ADC值[(1.15±0.28)×10-3mm2/s]明显高于对照组ADC值[(1.04±0.57)×10-3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20,P<0.01)。损伤组颈髓DTT图示受损区域的白质纤维束稀疏、扭曲及断裂。 结论DTI的FA值和ADC值可定量分析CSCI患者脊髓白质损伤的严重程度,DTT图可准确描绘脊髓白质损伤的位置及范围,是目前无创性诊断隐匿性颈髓损伤和评估预后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