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探讨化学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Sprague-Dawley(SD)大鼠原位胰腺癌模型建立的有效性。方法:220只SD大鼠,根据术中二甲基苯并蒽用量的不同,随机分为模型组I(6mg组,80只)和模型组Ⅱ(9mg组,80只)和对照组(60只)。模型组I、Ⅱ于胰体尾部切开胰腺被膜后,分别置入6mg、9mg的二甲基苯并蒽。对照组仅行胰腺被膜切开。模型组术后7个月内每月处死大鼠10只、对照组平均每月处死7只,观察腹腔及胰腺病变,切取胰腺标本。结果:包埋DMBA4个月后大鼠胰腺开始出现腺癌,胰腺癌模型组I和组Ⅱ相比,术后6个月癌发生率为70%(7/10),实验大鼠死亡率低,致癌率较高。结论:采用6mg剂量的二甲基苯并蒽(DM—BA)直接置入胰腺被膜下的实质内,可在短期内获得发生率较高的鼠胰腺癌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核仁素在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组织表达的差异,探讨核仁素表达增高在宫颈鳞癌发生发展中
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50例宫颈鳞癌、6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组织中核仁素的表达,比较核仁素在3种组织
中表达的差异,并分析核仁素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宫颈鳞癌核仁素阳性表达率显著
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和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核仁素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Allred免疫组化半
定量评分显示,核仁素表达量在宫颈鳞癌组织(7.6±0.3)显著高于宫颈上皮内瘤变(6.1±0.2)和正常宫颈组织(3.0±0.2),P<0.01。
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1。核仁素表达量在中-低分化宫颈鳞癌(7.9±0.1)显著高于高分化鳞癌(7.0±
0.2),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0±0.1)显著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4.0±0.2),P<0.01。结论宫颈鳞状上皮在癌变过程中核
仁素表达量增高,核仁素表达量增高与宫颈鳞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了16例原发性宫颈癌,3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8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ox-2的表达。结果:Cox-2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及宫颈癌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组与宫颈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及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轻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P〈0.05),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与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表达上调与宫颈癌的形成有关,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二甲基苯蒽(DMBA)作为启动剂,以巴豆油作为促癌剂诱发小鼠皮肤乳头状瘤,原花青素(PV2000)能显著性对抗巴豆油对皮肤乳头状瘤形成的促进作用.使小鼠生瘤百分率降低,平均每鼠生瘤个数显著减少,但对DMBA启动阶段的抑制不强。并发现NO与小鼠皮肤乳头状瘤的形成呈正相关,原花青素对巴豆油促癌过程的抑制作用与降低皮肤组织中NO含量有一定关系。此外,原花青素尚能显著性抑制促癌物巴豆油所致的小鼠耳廓肿胀。葡萄籽原花青素小鼠ip给药的LD50为144.7mg/kg,ig给药的LD50为3535mg/kg。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建立与人类食管结构近似的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动物模型方法。方法将含有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葸(Dimethyl—Benzanthracene,DMBA)的溶液及药膜涂抹或贴附于48只家兔口腔颊黏膜,给药16周后,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以12只家兔作为空白对照。结果家兔口腔颊黏膜应用二甲基苯并蒽16周后,Ⅱ-Ⅲ级不典型增生发生率达到64.6%(31/48),贴膜法所致Ⅱ-Ⅲ级不典型增生发生率达到70.8%(17/24),高于涂药法的58.3%(14/2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随着病变的进展,P53、PCNA及Bcl-2的表达逐渐增强。结论应用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葸可初步构建家兔口腔颊黏膜鳞状上皮癌前病变模型,贴膜法是一种比较好的局部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SD大鼠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动物模型。方法采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丙酮溶液制备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 动物模型,将70只雌性SD大鼠分成空白对照组(10只)、机械刺激组(10只)、丙酮组(10只)、机械刺激+DMBA丙酮实验组(模 型组,40只);每周3次对各组SD大鼠外阴皮肤进行相应处理,实验处理14周,观察至18周。分别于6、8、10、12、14、18周在肉眼 及光镜下动态观察4组SD大鼠外阴皮肤变化情况;取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SD大鼠外阴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印 迹法检测突变型p53(mtp5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相对表达量,qRT-PCR 检测mtp53和VEGF mRNA的表达情 况。结果空白对照组、机械刺激组及丙酮组大鼠各个时期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无明显差异。模型组SD大鼠在第14周 70%出现了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改变,27.5%出现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改变,造模成功率达97.5%;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tp53 和VEGF蛋白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 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外阴皮肤中mtp53和VEGF mRNA的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0.5% DMBA丙酮溶液联合单纯机械刺激可以诱导雌性SD大鼠建立外阴鳞状上皮内病变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发的新西兰大白兔口腔癌的预防作用。方法:通过DMBA诱发新西兰大白兔口腔癌模型,同时用1.0、0.3 g/kg姜黄素进行干预,进行口腔肿瘤发生率、癌变率、微核细胞率、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和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检测。结果:高剂量姜黄素组(1.0%)、低剂量姜黄素组(0.3%)平均抑制肿瘤的能力即简称肿瘤负荷抑制率分别为75.6%、61.2%;癌变率、微核细胞率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然而对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无干扰。结论:姜黄素对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发的新西兰大白兔口腔癌有良好的干预效应,同时不影响新西兰大白兔本身的成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二甲基苯并蒽(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照射,构建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外涂DMBA/巴豆油;B组照射NB-UVB;C组外涂DMBA/巴豆油,联合NB-UVB照射。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实验部位皮肤的变化,于第5、10、15、20周统计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及成瘤率。第20周时取小鼠皮损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第5周末,部分C组小鼠出现直径≥1 mm的丘疹,第20周后,三组成瘤率分别为86.67%,7.14%,94.12%;SCC发生率分别为:13.34%,0%,70.59%。结论 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构建小鼠皮肤鳞癌模型较单独应用DMBA/巴豆油二阶法或NB-UVB照射成瘤时间短,成瘤率和SCC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
<正> 癌发生的二阶段学说是四十年前Beren-blum 根据下述实验事实提出的。首先在小鼠背部皮肤上涂布一次微量(不致于致癌的量)的致癌剂,比如10-100微克的二甲基苯并(α)蒽(7,12-dimethylbenz[α]anthracene,DMBA),然后再用巴豆油或其主要成分12-0-+四酰佛波-13-乙酸酯(12-0-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TPA)每周涂布二次,持续涂布,几乎所有小鼠都发生肿瘤。然而,无论是只微量涂布一次DMBA 或反复涂布巴豆油,还是先涂布巴豆油然后再涂布微量致癌剂都不会引起肿瘤发生。涂布一次致癌剂(如微量DMBA)所发生的变化是正常细胞转变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用DMBA(二甲基苯并蒽)/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照射,构建皮肤鳞状细胞癌小鼠模型。方法: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外涂DMBA/巴豆油;B组照射NB-UVB;C组外涂DMBA/巴豆油,联合NB-UVB照射。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实验部位皮肤的变化,于第5、10、15、20周统计各组小鼠的存活率及成瘤率。第20周时取小鼠皮损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第5周末部分C组小鼠出现直径≥l mm的丘疹,20周后三组成瘤率分别为86.67%,7.14%,94.12%;SCC发生率分别为:13.34%,0%,70.59%。结论:DMBA/巴豆油二阶法联合NB-UVB构建小鼠皮肤鳞癌模型较单独应用DMBA/巴豆油二阶法或NB-UVB照射成瘤时间短,成瘤率和SCC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二甲基苯蒽(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诱导雄性白化小鼠肾组织损伤来研究油椒木豆荚的水乙醇提取物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予实验小鼠口服15mg/kgDMBA两周前,分别予200和400mg/kg的油椒木豆荚的水乙醇提取物以及浓度为0.5%和1%的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灌胃。测定各组小鼠细胞色素(cytochrome,Cyt)P450及Cytb5、还原型谷光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以及肾组织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及总胆固醇和蛋白质含量。结果:口服15mg/kg的DMBA可显著增加小鼠CytP450和Cytb5的浓度(P〈0.01)。小鼠肾组织GSH、GST活性显著降低(P〈0.01,P〈0.05)。实验小鼠在口服DMBA后,肾组织AST、ALT、ALP活性和蛋白质含量也显著降低,总胆固醇含量则显著增加(P〈0.01)。但是经200和400mg/kg油椒木豆荚提取物预处理14d的实验小鼠,其由DMBA诱发的各项组织生化指标变化发生显著逆转(P〈0.01)。结论:油椒木豆荚的提取物可通过提高细胞抗氧化活性、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来减少DMBA的毒副作用,起到保护肾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Calcium Glucarate Prevents Tumor Formation in Mouse Ski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Calcium Glucarate (Cag),Ca salt of D-glucaric acid is a naturally occurring non-toxic compound present in fruits,vegetables and seeds of some plants,and suppress tumor growth in different models,Due to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its mode of action its uses are limited in cancer chemotherapy thus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Cag on mouse skin tumorigenesis.Methods:We have estimated effect of Cag on DMBA induced mouse skin tumor development following complete carcinogenesis protocol.We measured,epidermal transglutaminase activity(TG),a marker of cell differentiation after DMBA and /or Cag treatemnt and [3H] thymidine incorporation into DMBA induced mouse skin tumor development.Topical application of Cag significantly modifies the critical events of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TG activity was found to be reduced after DMBA treatment,Reduction of the TG activity was dependent on the dose of DMBA and duration of DMBA exposure.Topical application of Cag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DMBA induced inhibition of TG.DMBA also caused stimulation of DNA synthesis in epidermis.which was inhibited by Cag.Conclusion:Cag inhibits DMBA induced mouse skin tumor development.Since stimulation of DNA synthesis reflects proliferation and induction of TG represents differentiation,the antitumorigenic effect of Cag is considered to be possible due to stimul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and suppression of proliferation.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乳腺癌大鼠肿瘤生长、血浆代谢产物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7,12-二甲基苯蒽(DMBA)致癌组、牛磺酸干预组,每组10只.对照组给予花生油(0.1 ml/kg)灌胃,DMBA致癌组、牛磺酸干预组给予1.5 mg/ml DMBA溶液(0.1 ml/kg)灌胃,牛磺酸干预组于日常饮水中加入6%的牛磺酸.观察3组大鼠乳腺肿瘤发生情况,检测大鼠血浆代谢产物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乳腺癌或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相关基因表达.结果 与DMBA致癌组比较,牛磺酸干预组大鼠乳腺肿瘤数较少,潜伏期延长(P<0.05).代谢组学分析显示牛磺酸干预组与DMBA致癌组之间的差异代谢产物主要涉及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通路.与对照组比较,DMBA致癌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r)、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表达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表达升高(P<0.05);与DMBA致癌组比较,牛磺酸干预组Pten、Igf1r基因表达增加,Igf1基因表达降低(P<0.05).结论 牛磺酸对DMBA诱导的乳腺癌大鼠的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与牛磺酸通过调节相关代谢通路及基因表达从而降低能量代谢和核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4.
皮肤光损伤肿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模拟人皮肤肿瘤形成的自然环境因素,建立光损伤小鼠皮肤肿瘤模型。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两因素析因设计。选择对光线敏感的BALB/c小鼠,背部皮肤脱毛后UVC照射(56 mJ/cm2),隔天1次,8周结束;二甲基苯蒽/丙酮液(100μg/200μL)外涂,每周1次,共7周,12周后处死。连续测量并记录小鼠背部肿瘤数量和直径,描绘时间-荷瘤数动态变化图;皮肤组织病理学观察肿瘤形成的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单纯UVC照射组无肿瘤出现;UVC+DMBA模型组小鼠6周后背部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瘤体,第9周荷瘤率达到100%,11、12周荷瘤数渐趋稳定,肿瘤体积有增大趋势,平均荷瘤数为(4.57±3.0)个,肿瘤平均体积为(44.91±4.6)mm3。HE染色、瑞氏染色、基底膜带染色均显示为早期皮肤鳞状细胞癌。而单纯DMBA组荷瘤数第8.5周达高峰,后呈下降趋势,肿瘤自然消退率高,数量不稳定。结论 DMBA是皮肤肿瘤建模的主要因素,但停止该处理因素后荷瘤数量呈下降趋势;UVC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在12周内未能诱导出皮肤肿瘤,但UVC与DMBA联合应用具有交互协同作用,可较快速地建立皮肤肿瘤模型。该模型具有出瘤率高,出瘤整齐,荷瘤量多,除去处理因素后瘤体数量依旧稳定,且体积有增大趋势等特点,为皮肤肿瘤的防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5.
Tang HB  Ren YP  Hu Y  Zhu ZY  Shuai YF  Wu YP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2):1553-1556
目的 在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缺失(LID)小鼠及对照鼠体内建立原发性乳腺癌,应用基因芯片分析不同血清IGF-1水平下基因表达差异,探讨IGF-1与乳腺癌发生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使用7,12-二甲基苯蒽(DMBA)在实验鼠体内诱导原发性乳腺癌,人参皂甙Rg3进行干预治疗.比较各组肿瘤发生情况并采用基因芯片比较各组基因差异表达情况.结果 4组小鼠乳腺癌发病率依次为66.67%、33.33%、36.00%、12.00%,肿瘤平均直径依次为(0.79±0.20)、(0.37±0.10)、(0.32±0.08)、(0.15±0.05)cm,4组小鼠血清IGF-1水平依次为(166.51±12.32)、(41.33±7.52)、(155.84±11.34)、(33.48±6.73)ng/ml.LID鼠与对照鼠相比,肿瘤潜伏期延长、发病率降低、瘤体生长缓慢.不同血清IGF-1水平下差异表达基因涉及代谢、凋亡、细胞周期、转录及翻译调控等多方面功能,其中Col11、Egln3、Glycaml、Irf6、Lgals7、Perp、Rag1、Rbm35a等基因可能与乳腺癌发病关系密切.结论 IGF-1可影响多基因表达而在乳腺癌发生中起促进作用,对相关基因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Utrophin +/- mdx鼠子代的基因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utrophin基因+/-mdx鼠(简称杂合子鼠)的子代进行基因鉴定。[方法]从杂合子鼠子代鼠尾提取DNA,对其正常和异常的utrophin基因片段扩增,电泳后观察结果。[结果]27只杂合子鼠子代鼠中,鉴定出7只mdx、14只杂合子、6只dystrophin/utrophin基因双敲除鼠,依次约占总数的1/4、1/2和1/4。[结论]本实验方法能够精确鉴定出mdx、杂合子和dko鼠,为DMD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IL-27对卵白蛋白(OVA)激发哮喘小鼠血清IgE的影响。方法 24 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哮喘组及IL-27组,每组8只。应用OVA建立哮喘模型,IL-27组小鼠应用1 μg IL-27(溶于 50 μl PBS中)滴鼻给药,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IL-4和 IFN-γ 浓度,荧光酶标法测定小鼠血清总IgE和OVA特异性IgE浓度;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粒细胞数量。结果 IL-27 组小鼠血清IL-4浓度为(45.6±10.1)μg/L,明显低于哮喘组的(79.3±14.8)μg/L(P 〈 0.05);IL-27 组小鼠血清IFN-γ浓度为(63.8±11.5)μg/L,明显高于哮喘组的(25.7±8.2)μg/L(P 〈 0.05);IL-27组小鼠血清总IgE和OVA特异性IgE浓度分别为(2.77±0.51)KU/L、(0.48±0.09)KU/L,均明显低于哮喘组的(5.88±0.86)KU/L、(1.89±0.15)KU/L(P均〈0.05);IL-27组小鼠 BALF中嗜酸粒细胞数量为(2.21±0.33)×107/L,明显低于哮喘组的(12.82 ± 2.17)×107/L(P 〈 0.01)。结论 IL-27可能通过促进IFN-γ合成、抑制IL-4合成,降低哮喘小鼠血清总IgE和OVA特异性IgE浓度,降低BALF中嗜酸粒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血管内皮细胞在建立NOD/SCID小鼠白血病微血管中的作用。【方法】NOD/SCID小鼠分3组:A空白对照组,B注射EC组,C建立白血病模型后注射EC组。通过免疫组化对NOD/SCID小鼠骨髓的血管生成及全身肿瘤负荷情况进行评价。【结果】C组骨髓微血管密度明显大于A、B组,白血病新生的微血管分支多紊乱,管腔较不规则,血管形态幼稚。【结论】用人血管内皮细胞成功建立NOD/SCID小鼠白血病微血管生成模型,可用于抗白血病血管生成及相关实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四种板兰根提取物抗流感病毒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板蓝根中性、酸性、碱性和两性提取物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方法】用鸡胚培养法观察板蓝根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接种鸡胚的毒性抑制作用;以病毒滴鼻感染小鼠,建立病毒感染小鼠的模型,观察4种提取物对模型小鼠死亡率及脾T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鸡胚实验显示,板蓝根酸性提取物能显著阻滞病毒感染鸡胚。动物实验表明,经过酸性提取物治疗的小鼠死亡率明显降低,鼠脾T细胞、B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增高,免疫功能增强,其它3种提取物均无上述作用。【结论】板蓝根酸性提取物具有较强的直接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鼻腔将H5N1禽流感病毒接种ICR小鼠,观察其主要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 麻醉ICR小鼠后将100 μL H5N1禽流感病毒原液用移液枪滴入接毒组小鼠鼻腔,接毒后14 d内每隔24 h取材一次,采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 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ICR小鼠后表现出明显的病理改变?ICR小鼠的肺部病变最严重,表现为间质性肺炎,肺间质充血?水肿和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扩张,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并有充血和单核细胞浸润,肺泡壁明显增宽,血管充血,有的肺泡溶合,呈气肿状?肝?肾?脑等其它脏器也出现病变?【结论】 禽流感ICR小鼠模型能复制出人类禽流感疾病的许多病理特征,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ICR小鼠的肺病理类似于人禽流感严重病例的肺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