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病因概念祖国医学的病因学说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种,而这三种致病因素的发病机制,便是阴阳失调.外因主要是指六淫,即风、寒、暑、燥、湿、火六种,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风寒暑燥湿火之变化,叫做六气,当出现不正常情况时,便引起灾害,谓之六淫,成为致病因素——邪气,此外还有厉气、戾气等之名,亦为外因.内因主要是情志因素,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因精神创伤而致病,例如怒伤肝、喜伤心等.不内外因指疾病的发生,不属于前者(六淫外感),又不属于后者(七情内伤),如饮食、生活起居、意外的创伤、虫兽伤害和食物中毒等.  相似文献   

2.
陈言(约1131-1189年),字无择,宋代青田人,宋代著名医学家.陈言一生著有《依源指治》(已佚)《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下简称《三因方》),曾评注《产育保庆集》.其主要著作《三因方》创立了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劳倦、金刃虫毒等为不内外因的三因理论,发展了仲景的病因学说.《三因方》虽未单独列章节专论养生,但作者认为,其“三因学说”对养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审证求因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过程,其发生不外乎外邪与内因两方面因素: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失调、瘀浊杂质内停、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等因素均可致病。中医肾系疾病与五脏相关联,与七情相左右,与六淫相搏结,与饮食、禀赋、劳倦等因素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故而在治疗上宜增强人体正气,防止情志失和,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怡然天年。  相似文献   

4.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医科学理论认为,“千般难,不越三条(《金匮要略方论》),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毒侵入人体而引发的疾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所伤所引起的疾病;饮食劳伤,是指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引起的病变。以上说明,情志是引起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为何情志能产生疾病呢? 神致病与七情太过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而总是表现出某种相应的情感,如高兴或悲伤、喜爱…  相似文献   

5.
三因学说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三因学说”是宋代陈无择根据《金匮要略》“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之意提出的。所谓“三因学说”即把六淫、疫疠所感为外因;七情失和所致为内因;饮食劳倦、跌扑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这一理论一直为以后的历代医家所沿用。笔者认为这样的分类方法还不足以揭示疾病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不揣冒昧,仅将个人的粗浅认识略述于下。一、关于“七情”祖国医学把人的感情变化分别用喜、怒、忧、思、悲、恐、惊来概括命曰“七情”。《内经》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  相似文献   

6.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青田(今浙江青田)人.南宋绍兴、淳熙间(1131~1189年)人;[1]也有认为约出生在北宋宣和初年,卒于南宋绍熙初年.[2]陈氏长于对中医学术进行理论归纳,执简驭繁,淳熙甲午1174年,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将病因分作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及不内外因三类.  相似文献   

7.
陈言审因用方治疗健忘的学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青田(今属浙江)人.陈言系我国南宋著名医学家,其长于医理,精于方脉,善执简驭繁.陈言于淳熙元年(1174年)撰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下简称<方论>)十八卷.他在自序中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外因(六淫)、内因(七情)和不内外因三类.这种以致病因素为主,结合发病途径、发病部位,并融入脏腑病证体系的"三因"分类法,为中医病因学的创立奠定了学术基础.陈氏提出"别其三因","随因施治"(<方论·三因论>)[1],强调治疗疾病应以因类病,因病辨证,随证治之,这种审因论治的思想,并具体运用到每种疾病的临床实践之中,是中医病因辨治的肇始,是继张仲景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治疗的又一创举,极大地丰富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方论>作为中医文献史上首部较为系统地论述病因分类及审因论治的专著,笔者对其研读有年,并发现其在健忘证治方面形成自身的学术特色.陈言在内伤七情及审因论治的理念指导下,论治健忘见解独特.现就陈言对健忘病因病机及治疗方剂的认识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七情致病病因分析及心理学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致病是从表入里,都从外感,故有“外感六淫”之称。而情志致病,病从内发,是内伤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故称“七情内伤”。其致病特点:一是直接伤及内脏,病由内生,故又称“内伤七情”:二是主要影响气机,使脏腑气血失调;三是情志波动,导致病情加剧和恶化。笔者尝试对七情致病心理学机制进行探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一、病因病因是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出内、外两个方面。外感急性热病——温病,其致病的外在因素是“温病毒邪”,内在因素是正气不足。现就此分述如下:(一)外因温病外因——温病毒邪,是从“六淫”到“杂气”的认识发展而来的。下面从三个部分加以论述。1.六淫说外感病发生的外因,《素问·刺法篇》虽有“毒气”为“五疫”发生的原因之说,但在明以前,一般是以“天地之气,内淫而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为主。即指“六气”的偏盛、偏衰化为淫邪,入侵人体而发病的意思。因为在不同的季节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在人体就有一种特殊感觉,由此而出现不同证候——疾病发生后的症状、体征,古人把这种因素称之为“六淫”。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化、之变。”《阴阳应象大论篇》也说:“天有四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疾病产生的原因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之说,其中六淫、疫气、大风苛毒均属"外因"范畴.普通外感疾病系六淫致病,即普通感冒.一定区域内的流行病为疫气致病,即流感.广大地区甚至全球的流行传播疾病则应为大风苛毒致病,如此次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此三者虽同为外因,但传染性、致病性、危害性却大有不同,从传染性、致病...  相似文献   

11.
头痛辨治     
头痛一证,总不外内外二因:外因由六淫,内因由七情,也还有不内外因者。辨治时,先宜审其病因,据六经气化所表现的症状、部位,确定在何经,是阳是阴,是虚是实,属脏或属腑。因六经内系脏腑,外应六淫,头象天,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都朝会于高巅。人感六淫,逆犯于上,阳谒正气,清升浊降失常,  相似文献   

12.
中医护理原则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其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即有外界致病因素“六淫”,又有不可忽视的内因“七情”致病。1 加强肝病患者的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是肝病护理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肝病的转归,使病人保持稳定的情诸则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与康复。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七情在临床护理上的重要性: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居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并不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才能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使脏腑气血功能系乱引起疾病的发生。七情致病不同于六淫,六淫主要从口鼻、皮毛侵入机体内,而七情则是直接影响有关内脏而发病,内伤七情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作好一名中医护理人员必须做好情志护理。一般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只单纯注意患者的躯体疾病,照顾病人的吃药、打针、整理  相似文献   

14.
一、辩证(1)审证求因,辨别病位,探求病机:审证求因是探求病机重要环节。祖国医学把疾病发生原因,归纳为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饮食劳伤、金刃虫兽所伤等方面。在外感六淫方面,根据人与自然统一观点,认识到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变,可侵害人体而致病;六气伤人,统称‘“六淫”;“六淫”都有其特性和作用于机体后的不同反映。如《内经》指出:风邪特点是“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所以风邪致病的范围很广,发病快,变化多,且又易与其他病邪相并而成风寒、风热、风湿、风火等。又如:风性轻扬容易侵入人体上…  相似文献   

15.
王秀芝 《北京中医》2005,24(1):28-29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水肿”、“腰痛”、“虚劳”、“尿血”等病证范畴,是由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致病。内因肺、脾、肾三脏虚损,外因为六淫之邪乘虚而人,本虚标实,所以治疗不能只重视脾肾虚损之本,而更要重视对湿热、热毒及血瘀实邪之标的治疗,要标本兼顾,虚实分明;同时要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邵素菊 《新中医》2005,37(5):17-18
邵经明教授认为,哮病病因不外内外因,外因乃六淫侵袭人体,内因则为饮食、劳倦、七情所伤。病机不外正气虚与邪气实。治疗哮病,发作期治标,缓解期治本,二者并重;采用三穴五针法为主,辨证选穴,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7.
致病第四因     
《金匮要略》曰:“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人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宋代陈无择完善为“三因学说”即六淫邪气侵袭为外因,情志所伤为内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外因.随着人类信息化步伐的加速,第四致病因素——物毒所伤日显凸出,何谓物毒,概而言之则为作用于人体,超出人体正常需要量,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有极大危害的有形或无形刺激,分而论之则有:  相似文献   

18.
禄颖  吴莹  鲁艺  翟双庆 《吉林中医药》2013,33(8):858-860
对于七情学说的认识,萌芽于春秋战国,系统形成于《黄帝内经》,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此基础上,首倡七情内伤病因论,对“七情”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陈无择明确提出了“七情”病因,强调七情致病的广泛性,重视气机及虚实在七情致病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疾病的情志调养.因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关于七情学说的特点,是对中医病因学的一个突破性贡献,成为七情学说成熟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理改变,不外“阴”“阳”及“内因”“外因”等学说,但二者不可能严格的分开来,因为内外因学说,也贯徹在阴阳学说之内,即其他致病学说,也莫不包括在阴阳五行学说之内;所以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病因和病理机转,只有“阴阳失调”一个原因。因为阴阳失调所致的疾病有二种:一种是由于内在的阴阳失调而发生疾病,即所谓“内因病”,另一种则是  相似文献   

20.
<正> 提起“三因学说”医人皆知,然不明其旨者,屡见不鲜。究其因,是混淆了“病因”与“发病”的概念。《中医学基础》(1978年第一版)一书,在“病因病机”章下虽有“发病”节,也在“病因”节下提到了病因归类,但对“三因”却作出了:“没有科学地揭示内因外因的辨证关系”的指责。客观上没有起到正确理解“三因”的作用。为此,有正本清源的必要。“三因”学说,出于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书中是这样写的:“外则气血循环,流注经络,喜伤六淫;内则精神魂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