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鼓室球体瘤一例杨劲松,叶胜难,郭养源颈静脉球体瘤是一种发源于颈静脉球项部化学感受器的血管性肿瘤,或贯穿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耳支处的鼓室底壁,或紧接中耳粘膜的鼓岬部。这种肿瘤是由上皮样化学感受器细胞组成,又名化学受体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约有半数位于颈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静脉球体瘤和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性,手术要点。方法:单纯颈动脉体瘤者采用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颈静脉球体瘤及同侧同时患有颈动脉体瘤者,一律采用大“S”形切口,显露颈静脉孔和岩尖的颞下进路。结果:5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瘤体均彻底切除且完好保留了颈内动脉。5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3例肿瘤切除彻底,2例有意姑息切除瘤体,经1~3年随访,未见残余肿瘤增大。结论:化学感受器瘤具有一定的家族性。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化学感受器瘤(chemodectoma)又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nonchromaffin paragam gleoma),传统系指组织学上具备化学感受器及类似结构特点的肿瘤。近年来又证实其有神经-内分泌功能,故应属APUD瘤范畴。该病临床少见。其主要分布于头、颈、胸、腹膜后等有副神经节的部位,其中颈动脉瘤、颈静脉球体瘤最多,两者约占化感瘤的98%,发生于其它部位者十分罕  相似文献   

4.
颈静脉球体瘤由于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患者临床表现不同,常涉及到多个学科,如耳科、头颈外科和神经外科。每个学科都有治疗规范,神经外科治疗主要源于肿瘤侵及颅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颈静脉球体瘤起源于颈静脉孔区域的非嗜铬性副神经节或球体,称血管球体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因生长在胚胎神经嵴组织的化学感受器细胞,  相似文献   

5.
颈静脉球体瘤是一种源于化学感受器的血管肿瘤 ,多发生于侧颅底颈静脉窝球体外膜中 ,部位较深 ,呈局部侵袭性 ,常沿周围裂孔侵蚀邻近骨质和器官。我科 1 990年以来采用乙状窦栓塞侧颅底手术 ,成功切除 3例巨大颈静脉球体瘤。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 1 女 ,2 8岁。右面瘫 1年入院 ,伴前额及颞部疼痛 ,疼痛剧烈时恶心、呕吐 ,无眩晕。入院前 3d外耳道流血 ,量较大。检查 :右面瘫 ,右眼外展受限 ,右侧抬肩困难。右外耳道见粉红色新生物及少许血性分泌物。腰穿 :脑脊液压力增高 ,外观清 ,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颅底摄片 :乳突区及岩尖部骨质破…  相似文献   

6.
化学感受器瘤是非常罕见肿瘤 ,由主要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的化学感受器细胞构成。海拔较高地区较常见。其中绝大多数是良性的 ,但对其潜在的转移性(2 %到 2 5 % )意见不一。Say等 (1973)回顾了 13例转移性的颈动脉体瘤 (CBT) ,Zbaren和 L ehman(1985 )回顾了 10 6例伴有局部 (5 7)和远处 (49)转移的病例。其中仅 4 3例有组织学证明 ,且转移最常见部位是肺 (17例 )。1981~ 1998该作者记录的 81例患者中有 87例 (6例双侧 ) CBT。其中 79例做了手术切除 ,发现 3例恶性。第 1例 ,4 0岁男性 ,CBT切除术后 6年出现肺转移。曾用过化疗和干扰素…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球体瘤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水平,研究其误诊因素,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的临床、术前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资料。结果47例中34例首诊时误诊(72.3%),误诊疾病分别为慢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外耳道肿物、神经性耳鸣、Bell麻痹、慢性咽喉炎、神经性耳聋、眩晕、突聋、声带麻痹。术前,影像误诊8例(17.0%),分别为慢性中耳炎及血管瘤;病理检查10例,误诊8例(80.0%),分别为外耳道炎性肉芽组织、血管瘤、炎性息肉、鳞状上皮及角化物。结论颈静脉球体瘤少见,临床症状无特征性表现,CT及MRI为重要的诊断依据,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颈静脉球体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头颈部肿瘤     
302 颈静脉球体瘤切除的麻醉一例报道朱银南吴珏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1(5):376,1984 女性病人,58岁。左耳搏动性耳鸣10年伴听力明显减退一年。血压20~24/12~15KPa,尿V-MA5mg/24h。经体检、CT、手术和病理确诊为左颈静脉球体瘤、颈静脉孔综合征和左Ⅶ、Ⅷ,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77例咽旁间隙神经源性肿瘤分析如后:在77例中,男40,女37;年龄17~73岁,大多数在50岁以下。根据临床和肿瘤的组织学结构,确诊为良性的66例(其中有化学感受器瘤35,神经纤维瘤20,神经鞘瘤10,神经节神经纤维瘤1)。恶性11例(肉瘤6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交感神经胚细胞瘤1例)。应当指山,在多数情况下,术前确定肿瘤的原发部位很困难,只有在术中才能确定。本文77例有57例(74%)确定了肿瘤的原发部位:颈动脉体27,神经节和迷走神经干16,交感神经丛和其  相似文献   

10.
神经节瘤或血管球瘤可起源于任何具有血管球体的部位,其中以发生于颈动脉体和颞骨者最常见,后者又分为起源于鼓室球体和颈静脉窝即颈静脉球体瘤。此类肿瘤通常属良性,肿瘤包块有丰富的血循环但无包膜。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不一,手术切除,栓塞疗法,手术加放疗或单独放疗均有报道。作者自1964年~1980年应用放射治疗神经节瘤28例,其中9例为颈动脉体瘤(2例为双侧),19例为颞骨区神经节瘤。男性22例,女性6例。年龄18岁~76岁,平均42岁。病程由数月至数年(平均2~  相似文献   

11.
化学感受器瘤又称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 ,临床较少见 ,我科收治 2例发生于颈动脉并明显突向咽侧的化学感受器瘤 ,经介入栓塞治疗后效果尚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男 ,43岁。进行性咽不适感 3年 ,加重 1年 ,2年前发现左眼裂较右眼裂明显缩小 ,两眼大小不一 ,1 997年 1月来我院就诊。检查发现左颌下稍隆起 ,左咽侧壁隆起约 7cm× 4cm× 3cm大小 ,表面粘膜光滑 ,质中等硬 ,以“左咽神经鞘膜瘤”入院。行手术切除 ,术中发现肿物呈索状 ,上下极不易分离 ,质韧 ,不能切除 ,只取了少许组织活检 ,术后病理报告为化学感受器瘤。因肿瘤范围…  相似文献   

12.
颈静脉球瘤是一种起源于化学感受器的血管瘤样肿瘤,也称为非嗜铬性副神经瘤或化学感受器瘤、鼓室体瘤等。因该病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现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2014年12月~2017年10月收治颈静脉球瘤4例病例资料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3.
头颈外科     
940801颐部神经鞘瘤的诊断/赵宗深Z铁道医学一1993,21(4)一240 报道8例颈部神经鞘瘤,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前诊断常感困难,因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表现:(I)病程较长,最长一例达13年之久。(2)瘤体一般单发,触之活动,表面光滑,边界清,无触痛。肿瘤增大压迫邻近器官时,即出现相应神经走行方向的症状,如声音嘶哑等。颈神经鞘瘤以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发病较多,其神经走行方向与颈部大动脉、大静脉走行方向一致,而且相互紧邻,须与颈动脉球体瘤,化学感受器瘤鉴别。CT检查有助于明确肿块与血管的关系。颈部肿块的病因涉及面广,包括先天性疾病,炎…  相似文献   

14.
回顾1970~1990年手术治疗的999例听神经瘤和98例颈静脉球体瘤病例,目的是确定手术后影象检查的作用和发现复发及潜在病变的频率。在听神经瘤病例中发现复发或肿瘤残留病人5例,颈静脉球体瘤病例中有18例复发或肿瘤残留。通过对上述复发病人的症状、肿瘤大小、手术方法、术后过程、影象检查随访等  相似文献   

15.
鼓室球体瘤起源于鼓室内副神经节细胞,为化学感受器的血管瘤样肿瘤,临床少见。一般病灶以中耳腔为中心生长,未突破鼓膜时,因无法直接看清肿瘤及其与周围的关系,常易误诊。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本文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6年-2009年住院并经手术和病理  相似文献   

16.
外耳道及中耳的肿瘤较少见,据Conley估计,其发生率约为1/4~5000耳疾病人。作者分析1961~1970年问所治疗的119例外耳道及中耳肿瘤病人。2例基底细胞癌,1例圆柱瘤及1例纤维肉瘤,采用手术及术后放疗,术后保持无复发5~8年。26例化学感受器瘤将于另文报告。本文只分析89例上皮样癌,其中65例为分化良好者;22例分化不良;2例未注明。未发现肿瘤分化程度与临床表现及预后有何密切联系。 89例中男性46例,女性43例,年龄多在40~70岁,性别差别不显著。外耳道癌病人35%及中耳癌60%有多年耳部感染史。15例(28%)曾行乳突手术,5~40年后才诊断为癌病。  相似文献   

17.
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宋新汉,刘赛保,王若洁颈动脉体瘤为化学感受器肿瘤,较少见,常以颈部肿物就医,恶性变者罕见。我科曾收治1例巨大颈动脉体瘤并颈淋巴结转移,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1岁。因发现左颈肿物,伴咽喉不适2年余,于1992年9月7日入院。检查患者消...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13个病例的16个肿瘤(1例有双侧颈动脉体瘤及迷走神经的化学感受器瘤,另1例有双侧颈动脉体瘤);年龄26~57岁(平均34);9例女性,4例男性;3例有家族史。诊断系根据;(1)发病时情况:80%为颈侧无癌肿块,4~6cm直径大小,质硬、活动;(2)生长慢,从出现颈肿到首次就诊平均3年(6月~20年);(3)颈动脉造影,典型表现是纤细、致密而紊乱的动脉阴影,即令颈内。外动脉已被包入瘤体,但仍能显影,故可与颈动脉瘤鉴别。颈动脉分叉近端略扩大,颈内外动脉移位或受压。造影还有助于确定局部转移及副交感系统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19.
咽旁间隙的良性神经源性肿瘤常与颈部大血管、脑神经、颅底有密切连系,手术死亡率为13~66%,即使在手术成功者中,尚有30%患者可因结扎颈动脉而有严重脑血管紊乱、可致残废。作者们通过对62例(女35,男27;16~67岁)患者的手术经验,探讨了肿瘤的病理组织结构与颈动脉、脑神经的关系,及手术范围等。42例(67%)于术前曾获确诊。术后病理诊断如下:化学感受器瘤29,神经鞘瘤23,神经纤维瘤7,交感神经胚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和神经节瘤各1根据临床、血管造影、术中发现和组织学检查等,发现21例肿瘤源起自颈动脉体,16例起自迷走神经节或干,10例累及交感神经颈上节及支,  相似文献   

20.
颈静脉球体瘤又称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交感神经瘤。颈静脉球体正常直径为0.5~2.5毫米,位于颈静脉球隆起静脉壁外膜,含有神经纤维和小血管团块。亦可原发于舌咽神经鼓室支。肿瘤50%发生在中耳下壁,首先充满中耳,破坏鼓膜,突出在外耳道,或经乳突岩部破坏迷路,向上入后颅凹,偶见侵犯至鼻咽部者。颅内侵犯多局限于硬脑膜之外。患者年龄40—60岁,女性较多。主要症状为耳鸣、耳聋、耳流脓、眩晕、耳疼、声嘶、头痛、霍纳(Horner)氏征,运动失调等。凡肿瘤已穿破鼓膜,在耳内可见出血性肿物,呈息肉状、暗红色,血管丰富。可合并Ⅶ、Ⅷ、Ⅸ、Ⅹ、Ⅺ、Ⅴ及Ⅻ颅神经症状。病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