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讨论儿童静脉输液室护理投诉的原因。方法分析2008-05-2009-12发生的15起护理投诉。结果护理投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服务态度和静脉外渗。结论要减少护理投诉发生必须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改进服务流程和工作状况,提高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做好健康宣教、加强巡视。 相似文献
3.
观察静脉输液患者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静脉输注给药方式的使用比例高达70%以上,我院静脉输注率几乎占住院患者的99%。护士如何系统、全面、快速地观察输液患者的整体情况,及时排除输液故障是确保患者输液安全的关键。经过临床反复实践,特总结了观察输液技巧口诀一套,在全院推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临床静脉滴注所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应采取的相应预防措施.方法 收集门急诊发生的56例输液反应患者临床资料,按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因素、输液操作、季节因素、人群结构与疾病分布、预后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发热反应最为常见;发生率以幼儿和老年患者最高;联合用药越多,输液反应发生率越高;加入抗生素粉针剂或中草药制剂输液反应发生率增加.结论 把好药品和输液器具质量关、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严格控制液体滴速,是降低输液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环节质量控制用于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对预防护理风险发生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无锡市儿童医院收治的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病儿92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环节质量控制护理,对比两组投诉情况、护理缺陷、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护理总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护理投诉、护理缺陷率(均为2.17%),均低于对照组(19.57%、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1、4.434,P=0.007、0.035)。观察组护理风险如制动肢体皮温、青紫瘀斑、肿胀、外渗率(0.00%、2.17%、4.34%、2.17%),均低于对照组(19.57%、23.91%、21.74%、1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2、9.583、6.133、7.181,P=0.005、0.002、0.013、0.007)。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0,P=0.001)。结论 环节质量控制应用于小儿静脉输液治疗可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项目之一。穿刺部位疼痛会使患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对输液操作产生恐惧,且降低对护士的信任度,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笔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分析静脉输液致穿刺部位疼痛的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DCA循环对提升静脉滴注患者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选择实施PDCA循环前4周的静脉滴注患者40例为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后4周的患者40例为观察组。根据所查的实际问题.应用PDCA循环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几个阶段的一系列活动开展对静脉滴注患者的护理工作,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结果实施PDCA循环4周后,患者呼叫器使用频率明显下降,护士相关知识提高,病情观察及时性增强;同时,病房环境、差错事故发生、患者的自觉安全性、满意度、陪护率等方面的情况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CA循环能全面提高静脉滴注患者的护理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 观察新型智能化输液系统对改善静脉输液安全性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10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西区分院新型智能化输液系统上线前为对照组,2018年3—4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西区分院新型智能化输液系统上线稳定期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病人输液流程中护理质量缺陷的发生率和新系统上线前后护士的满意度。结果 输液流程中观察组护理质量总缺陷发生率为0.33%,对照组护理质量总缺陷率为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新系统上线后护士工作安全氛围、护士绩效分配、工作流程合理性三个维度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新系统上线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运用新型智能化输液系统可降低输液流程中护理质量缺陷的发生率,提升护士满意度,提高护理综合质量。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项目之一.穿刺部位疼痛会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对输液操作产生恐惧,且降低对护士的信任度,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笔者结合临床护理实践,分析静脉输液致穿刺部位疼痛的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小儿静脉留置针作为一种新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在临床护理中应用。由于其操作简单,一次穿刺可保留较长时间,解除了患儿每天补液穿刺的痛苦。但在使用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加强观察和护理,在每个环节上都熟练、正确,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医疗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7,(10)
目的探索机械化调配在静脉输液调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00组用药医嘱,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300组,对照组300组,观察组采用Repeater配液泵进行调配,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调配,分别对2组西林瓶药物残余量、不溶性微粒、调配时间进行检测,并对2种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西林瓶药物平均残余量为(0.010±0.003)ml;不溶性微粒10μm以上(1.501±0.901)个/ml,25μm以上(0.101±0.020)个/ml;平均调配时间(41.000±0.201)s/组。对照组西林瓶药物平均残余量为(0.130±0.101)ml;不溶性微粒10μm以上(8.311±1.202)个/ml,25μm以上(1.702±0.503)个/ml;平均调配时间(44.001±0.106)s/组。2组药物残余量、不溶性微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Repeater配液泵调配可以减少西林瓶药物残余量和成品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提高给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技术操作。静脉输液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原,常导致患儿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理应激反应,不仅对患儿的生理、心理产生影响,而且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一次穿刺成功率[1]。如患儿与医护人员配合不佳可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加护患矛盾。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