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常见病多发病,本组病例是经腹股沟小切口微创术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其特点有:(1)切口很小,愈合快;(2)不破坏腹股沟管正常结构,不进腹腔,不需特殊器械;(3)可同时治疗腹股沟其他疾病;(4)费用低。现将手术方法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腹股沟斜疝(以下简称疝气)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疝气患儿80例作为研究组,另8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照组行常规疝囊高位结扎术.对比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期间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出血量较少,住院期间并发症也较少.结论: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疝气的治疗在安全方面和恢复时间上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是由于腹膜鞘状突在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渚合不全伴腹压增高后而形成的.对于1岁以上经保守治疗不能自愈的患儿可采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5.
米林  边拜 《海南医学》2005,16(4):102-102
对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传统的经腹股沟斜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或加强腹股沟管前后壁法加以治疗。我院自1994年3月至2004年5月,共收治6周岁以下儿童腹股沟斜疝387例.其中290例行小切口斜疝高位结扎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纹小切口入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收治的112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将其分成研究组(A组,n=56)和对照组(B组,n=56)两组。B组患儿经传统入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A组患儿经皮横纹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比对两组患儿平均术程、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总住院时间等治疗指标差异,记录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1A组患儿平均术程、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总住院时间等治疗指标均显著低于B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在复发率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6%,均显著低于B组患儿的1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纹小切口入路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期短、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等优势,疗效确切,对提高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预后质量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自2001年10月-2005年10月开展小切口经皮下环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斜疝,本组50例均为男性,年龄最大8岁,最小8个月;病程最长8年,最短4月。均为可复性斜疝,其中不完全性疝128例,完全疝48例,阴囊疝24例。  相似文献   

8.
我们自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2年 10月 ,采用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185例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们自 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2年 10月 ,收治 185例 ,男 16 3例 ,女 2 2例 ,1岁内 2 6例 ,2~ 3岁6 1例 ,3~ 6岁 5 9例 ,6~ 12岁 38例 ;其中发生嵌顿的有 2 3例 ,左 19例 ,右 16 6例 ,双侧 13例。1.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加局麻或硬外麻醉 ,切口采用下腹部横切口 ,用食指在耻骨上方滑动 ,当触扪到精索时向上延续至摸不清处即外环口 ,以此处为中心作横行切口 ,切口长约 1~ 1.5cm ,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对小儿腹股沟斜疝行高位结扎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分析住院的24例小儿腹股沟斜疝腹腔镜下行高位结扎术患儿的护理资料。结果:24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快,哭闹少,麻醉清醒后能饮水,6h后进流质饮食。术后第一天能下床活动,3~5d均可以出院。出院后3~18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腹腔镜小儿腹股沟疝修补术效果好,传统疝修补术的护理模式已不能适应该手术的要求,需要新的护理模式与其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小儿腹股沟斜疝45例,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时间手术35 min,术后当天进食、小便正常,无明显的疼痛感、无伤口感染、阴囊水肿等术后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2 d,术后预后良好。随访312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微创、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具有优良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细华  吴颖 《吉林医学》2013,(26):5448-5449
目的:探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方法。方法:随机选取159例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159例患儿均采用横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全部治愈,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横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确切,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无瘢痕、住院时间短或不住院(日间手术),费用低、操作简单、易掌握、优点较多,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3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经鞘腹股沟区小切口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儿于术后清醒即可进食,手术时间单侧20~30分钟,当天可下床适当活动。结论: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恢复快,较传统手术有较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高文平  苏增强 《吉林医学》2010,31(17):2667-2668
<正>腹股沟疝中以斜疝最为多见。婴幼儿腹肌在发育中可逐渐强壮而使腹壁加强,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我院外科从2007年9月~2009年9月收住小儿腹股沟斜疝64例,均施行小切口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回访,疗  相似文献   

14.
15.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儿童的腹股沟斜疝多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引起,所以传统手术方法是将鞘状突形成的疝囊高位结扎既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我院对传统的斜切口做一改进,均采取小切口(1cm)手术,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或疝囊内荷包缝合高位结扎,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手术方法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吴志鹏 《吉林医学》2012,33(11):2374
目的:评价微创小切口技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采用腹股沟外环上方皱折处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不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将精索提到切口外,游离并高位结扎疝囊。结果:所有患儿采用高位结扎,手术均满意,单侧手术时间约20~30 min,随访无复发。结论:小切口手术治疗儿童斜疝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费用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与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并疝囊高位结扎术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07年4月经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131例,使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并疝囊高位结扎术124例。结果用两种方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255例病儿均痊愈出院。结论使用下腹横纹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与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并疝囊高位结扎术均是一种好方法,但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缝合并疝囊高位结扎术更为有优越性,阴囊无水肿、不破坏腹股沟结构、能探查对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多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所致[1],其治疗方法与成人不同。本院普外科1990~1998年经外环行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20例,效果满意。其方法简单,创伤小,费用低,适用于门诊手术。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20例,女20例,男500例。右侧疝300例,左侧疝187例,双侧疝33例。年龄3月~7岁,平均18岁。12 手术方法 在下腹皮纹下一横指相当于外环投影处作10~15cm横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术者和助手分别各用一把中弯血管钳垂直向深层分离,在外环口处用血管钳提起睾提肌,切开其筋膜,钝性分开肌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耻骨结节旁小切口行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总结我院自1997-2001年2-15a年龄组123例小儿常诊或手法复位后择期行耻骨结节旁腹股沟管外口精索前1-1.5cm横切口,提起精索游离疝囊与疝囊颈部高位结扎后,缝合皮肤。结果 术后5d拆线,避免增高腹压活动15d,无1例复发。结论 该手术方法简单、损伤小、恢复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腹横纹下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