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金忠  骆合德  吴峰 《心脏杂志》2009,21(4):598-599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左偏,罕见右束支传导阻滞伴电轴右偏,其发生机制公认为是分支参与的折返.  相似文献   

2.
右束枝传导阻滞(RBBB)可不伴器质性心脏病,有时,右室扩张也可有RBBB的表现。40岁以上人群中RBBB发病率为0.29%,约为年轻人的2倍。RBBB不伴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左前半传导阻滞(LAH)通常不伴器质性心脏病,预后良好。LAH是所有心室内传导障碍中最常见的,发病率为4.5%。值得注意的是:LAH心电图表现很象膈面心肌梗塞和前壁心肌梗塞。LAH还应和其它引起电轴左偏的原因相鉴别如左室肥大和LBBB。伴LAH的最常见传导障碍是RBBB。单纯LAH无需治疗。左后半传导阻滞(LPH)是所有室内传导障  相似文献   

3.
正[定义]特发性分支型室速(Fascicular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FVT)最早由Zips等于1979年报道,占特发性室速的10%-15%,后来其又被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1981年,Bernard Belhassen医生等首次报道一组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静脉给予维拉帕米能有效终止的室速,其出口靠近左后分支,被称为左后分支型室速,是特发性FVT最常见的类型(占90%),又被称为Belhassen型室速。[心电图表现及鉴别] Belhassen型室速表现为:(1)宽QRS波心动过速;(2)QRS波形态稳定,呈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图1A)。  相似文献   

4.
室性心动过速是恶性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正常人罕见。而心电图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心电轴左偏(LAD)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却常见于正常人,现将我们遇到的7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41岁,1986年5—6月间因2次心动过速发作入院。体检、X线胸片和二维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无异常发现。心动过速时ECG呈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合并电轴左偏(LAD),QRS间期0.12s,律齐、频率150次/min,左房后壁电图(ESO)示房室分离,同部位各种方法调搏治疗不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应用异搏定治疗特发性持续性 VT_4例,作者认为;异搏定对某些类型的 VT 有一定效果,特别是对持续性 VT 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及电轴左偏的临床上无心脏病的年轻病人有效。对运动激发的 VT 伴左束支阻滞及电轴右偏无明显心脏病者亦有效。对 AMI 发生 VT,在常规用药无效面生命垂危时可考虑试用,对血压低、心力衰竭、接受过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 VT 病人不宜用异搏定治疗。  相似文献   

7.
心电轴显著左偏100例的心电图与心向量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00例心电轴显著左偏(即额面平均电轴在一30°~90°之间)的心电图与心向量图对照分析,着重探讨心电图对左前分支阻滞(LAFB)、左前分支阻滞伴右束支阻滞(LAFB+RBBB)以及假性电轴左偏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205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向量图分析(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较为多见,单纯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ECG诊断并不困难。由于r′波并非仅见于RBBB,故对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IRBBB)的诊断历来有不同看法;RBBB合并其它心脏病变时的诊断也有待深入探讨。我院近10年内查心电向量图8000例,其中检出RBBB 205例(检出率为2.6%),均符合向量图诊断标准。每例并同时描记ECG12导联。向量图系采用武汉同济医大TJ-Ⅱ型向量微机系统,自动  相似文献   

9.
室性心动过速 (VT)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 ,与并发室内差传的室上速 (SVT)同为宽大畸形 QRS心动过速 ,发作时心率极快 ,均可反复发作。本文作者报道两者的心电图表现特点。1 材料与方法 从我院 1995 - 0 1~ 1999- 0 8门诊与住院患者的 94例 (VT)与 80例 (SVT)心电图 (ECG) ,观测两组心动过速发作时、发作前后的 QRS波形态、宽度、心电轴有无偏移及有无房室分离等。2 结果  VT组男 5 4例 ,女 40例 ,阵发性 VT 5 2例 ,非阵发性 VT 16例 ,特发性 VT 18例 ,双向尖扭转型 8例 ,QR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2 8例 ,呈左束支传导…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阵发性室速是近年刚刚受到重视的一种新型室速。它的特点是:好发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人,室速发作时心电图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左偏(RBBB+LAD)波型.静注异搏定有显效,预后良好。作者近遇1例此型室速患者,简介如下。 男,22岁,住院号288980。因心悸1个月逐渐加重,为确诊于1986年7月9日入我院CCU。3年前患者在受惊吓后出现心悸,以后常复发但无晕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伴频率依赖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病例中,短于临界期的R-R间期,可通过超常期传导出现正常QRS波群,同样现象以前也曾在心房扑动伴频率依赖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病例中见到.本文随着R-R间期短于右束支超常期的程度加重,在右束支传导阻滞基础上,电轴从显著左偏到轻度左偏、直至电轴正常.作者认为这可能与希-浦系的传导时间有关. 患者男性,72岁,因二尖瓣狭窄,心房颤动服用地高辛及速尿.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频率依赖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  相似文献   

12.
[定义]特发性分支型室速(Fascicular Ventricular Tachycardia,FVT)最早由Zips等于1979年报道,占特发性室速的10%-15%,后来其又被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1981年,Bernard Belhassen医生等首次报道一组心电图表现为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左偏,静脉给予维拉帕米能有...  相似文献   

13.
形态心电图标准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评价形态心电图单项标准、多项组合的Brugada标准及Brugada标准联合Steurer标准在宽QRS波心动过速(WRT)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存在的缺陷。方法:对112例WRT[室性心动过速(VT)64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48例]发作时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形态心电图单项标准诊断VT的敏感性不高,但部分单项标准的特异性很强(100%),一旦出现,强烈提示VT;多项组合的Brugada标准可提高VT诊断的敏感性(93.8%)及准确性(86.6%),但特异性较低(77.1%);Brugada标准联合Steurer标准可进一步提高诊断VT的特异性(89.6%)及准确性(92.0%)。进一步分析显示:Brugada标准对器质性原因所致VT、右束支传导阻滞型(RBBB)特发性VT(IVT)、SVT伴室内差异性传导(AC)或原有单侧束支传导阻滞(BBB)者诊断符合率高(96.3%~100.0%);对左束支传导阻滞型(LBBB)特发性VT、SVT伴原有双支阻滞、心肌坏死或心肌梗死伴宽QRS波SVT及预激综合征(WPW)伴旁道前传型SVT(WPW-SVT)诊断的符合率低(0~57.1%)。联合Steurer标准可使WPW-SVT得以明确诊断,但对前三者无鉴别意义,故不适合在前三者中应用。结论:形态心电图单项标准诊断VT的敏感性较低,不能依赖某一单项标准判断VT,多项组合的Brugada标准联合Steurer标准是目前诊断VT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较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50例三尖瓣闭锁(TA)心电图资料。探讨心电图在TA诊断中的意义和心电图改变与解剖类型的关系。TA心电图特点包括:(1)无严重心律失常和很少发生Ⅰ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2)PR间期≤0.12s,P-R段≤0.04s和无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3)右心房肥厚(RAH);(4)aVR呈QS形或r波≤3mm;(5)V_1呈rS形而V_(?)呈以R波为主的QRS图形;(6)Ⅰ和aVL导联有ST-T改变。若紫绀型先心病患者心电图显示电轴左偏并具有上述改变,则高度提示TA的诊断;电轴左偏和左心室肥厚(LVH)的联合是Ⅰ_b型TA突出的心电图特点,而当呈右心室肥厚(RVH)或两侧心室肥厚(BVH)心电图改变时,不管电轴偏移如何,则常为Ⅰ_(?)型或Ⅱ型TA。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伴频率依赖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病例中 ,短于临界期的R_R间期 ,可通过超常期传导出现正常QRS波群 ,同样现象以前也曾在心房扑动伴频率依赖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病例中见到。本文随着R_R间期短于右束支超常期的程度加重 ,在右束支传导阻滞基础上 ,电轴从显著左偏到轻度左偏、直至电轴正常。作者认为这可能与希_浦系的传导时间有关。患者男性 ,72岁 ,因二尖瓣狭窄 ,心房颤动服用地高辛及速尿。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伴频率依赖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图1)。图1AR6_R7 间期1.17s,QRS波群正常 ,R2_R3、R4_R5 间期…  相似文献   

16.
65例单心室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威  钱武扬 《心电学杂志》1991,10(2):76-79,82
65例单心室中,A型55例(84.62%)、B型4例(6.15%)、C型6例(9.23%)。其心电图特点:①右心室肥厚伴电轴右偏占33.85%;②右心室肥厚伴电轴左偏和左心室肥厚伴电轴右偏的矛盾现象各占6.15%;③胸导联rs一致型伴重度左偏或+150°以上右偏占6.15%;④呈校正型大血管转位图形伴电轴轻度右偏占6.15%;⑤胸导联QRS一致形伴电轴右偏占7.69%;⑥胸导联中的S或R波振幅异常增大或QRS图形明显变异占6.15%,紫绀型先心病有上述心电图改变之一者,应考虑单心室的诊断;心电图改变对单心室解剖分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Brugada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2年西班牙学者 Brugada[1]首先报导一组因特异性室速 ( VT)导致猝死的患者 ,其体表心电图 ( ECG)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 ( RBBB) ,伴右胸导联 ST段抬高的病征 ,而命名为 Brugada综合征 ,其临床意义在于患者有多源性室早及持续性 VT、室颤 ( VF)而致死亡。近年来 ,世界多个国家均有报导 ,发病主要分布在东南亚 ,尤其在日本和泰国 ,已成为青年人猝死主要原因[2 ] 。我国目前已报导 3例[3-5] 。现将有关此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临床特征Brugada综合征首先是从一位 3岁患儿发现的[1] ,此前病儿先后几次发生 VF而行复苏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报道心肌梗死(MI)后浦肯野纤维参与室性心动过速(VT)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导管消融.方法 3例男性患者,55 ~75岁,前壁MI经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或血运重建治疗后,仍反复发作VT/室性早搏(PVC),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伴心电轴左偏或右偏.左心室射血分数0.44~0.61.应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引导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标测和消融VT/PVC.结果 例1和例2程序性心室刺激反复诱发出持续性临床VT,例3术中自发非持续性临床VT/频发PVC.3例VT的标测结果均不符合典型MI后瘢痕折返性VT,均在VT/PVC时,在后间隔低电压区边缘标测到最早浦肯野电位(PP)或舒张期电位(DP)提前体表QRS波-20 ~ -70 ms处消融VT/PVC成功.结论 MI后可以发生浦肯野纤维参与的单形性VT,可以发生在MI后急性缺血时期,也可发生在MI后远期,其电生理特性、标测和射频导管消融与特发性左心室分支性VT相近,射频导管消融可有效根除或控制此类VT.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是进行性发展的全身性疾病,特征为骨骼肌萎缩伴肌紧张。已证实本病有各种ECG异常表现,包括P波低平,房颤、房扑、Ⅰ、Ⅱ、Ⅲ度AV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电轴左偏、左右束支阻滞、ST—T异常,室性早搏。电生理检查有A—H、H—V间期延长、希氏束分裂等。在英国文献中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左室假腱索相关的室性早搏(简称室早)的电生理特征和导管消融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早患者,术中运用心腔内超声导管的患者对其中伴有左室假腱索的室早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纳入本研究。术中运用激动标测及起搏标测确定室早靶点,所有患者均使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术中若发现假腱索,则进一步明确假腱索与室早起源的关系。结果 共入选10例左室假腱索室早,其心电图特征表现为:所有室早均表现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形态,前区导联移行在V2和V6之间。QRS波表现为电轴左偏,I和aVL导联QRS波为rS或RS型,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为rS型,或者QRS显示电轴右偏,I和aVL导联QRS波为rS型,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为R或qR型。室早的起源位于假腱索与乳头肌,左室间隔或左室心尖的连接处。根据假腱索在心腔内的连接分为4型。1型:假腱索连接左室间隔至左后乳头肌基底部(5例);2型:假腱索连接左室间隔至左前乳头肌基底部(2例);3型:假腱索连接左室间隔至心尖(2例);4型:假腱索连接左室间隔至左后乳头肌头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