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急性心梗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分析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性心律失常及不伴室性心律失常与QT的关系,分析50例AMI患者。结果显示,AMI伴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与不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QTd与对照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88.65±28.25)不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58.66±13.73),P<0.05。认为QTd和QTc明显延长,反映心室电位不稳定,而且心室复极化不均匀程度越严重QTd越大所以QTd可以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指标。接近80ms或越过80ms,应引起临床高度警惕。心肌梗死时,由于心室结构发生变化,复极不均匀,使QT离散度QTd增加,易产生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实际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J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方法测量63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及JTd,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JTd. 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J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12.86±33.84)ms对(54.48±24.43)ms,JTd(101.43±36.34)ms对(41.38±19.22)ms,P<0.01. 结论QTd或JT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63例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d及JTd,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JTd.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JT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12.86±33.84)ms对(54.48±24.43)ms,JTd(101.43±36.34)ms对(41.38±19.22)ms,P<0.01.结论:QTd或JT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严重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之间的关系.本文对40例6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a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老年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平均QTd为68.3±26.4ms.而无心律失常组平均QTa为47.3±22.4ms。两组相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且QT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愈高,室颤的可能性愈大。因此,AMI早期QTd明显增大者.应高度警惕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后QT离散度与心性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发生心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近几年国内外一些文献报道用 QT离散度 (QTd)可以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及心性猝死的发生 ,作者对AM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 QTd作为 AMI后危险性预测指标的可靠性。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 1994- 0 1~ 1999- 12期间的 AMI住院患者115 (男 82 ,女 33)例 ,年龄 6 1± 11(30~ 82 )岁。心电图示 :前壁心梗 (包括 :前间壁、广泛前壁、高侧壁 ) 83例 ,下后壁心梗2 8例 ,前壁 下壁心梗 4例。1.4 分组与随访 以 10~ 2 0 d QTcd上限为标准 [1 ]将患者分为 …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曲美他嗪(TMZ)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将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另设正常人20例作正常组,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测量QTd,并观察服药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及服药4周内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显示AMI患者的QTd较正常人明显增大,AMI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较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增大,用药4周后QTd均明显减小,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减小的更为显著;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均降低,治疗组更为显著。结论:AMI患者早期服用TMZ治疗可改善心肌缺血,是治疗AMI的良好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与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分析 6 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心律失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QTd大于对照组 ,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大于无心律失常组。结论 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献报道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脏的猝死关系密切。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往往与局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有关,而QTd可以简单地表达出心室肌复极不同步的差异。现对AMI者QTd变化与高危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关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过 13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探讨 QT离散度 (QT dispersion,QTd)对评价 AMI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 (住院期间 )预后的价值。  资料和方法 以 1990年 1月~ 1998年 6月收住院的AMI患者 132例为试验组 (AMI组 ) ,男性 98例 ,女性 34例 ,年龄 38~ 79(6 5 .45± 10 .80 )岁。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A)统计以发病后 1周为限。 AMI组分为 (1)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 ) 4 8例 ,其中心室颤动 (室颤 ) 15例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 3例 ,频发室性早搏 2 0例 ;(2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VA组 ) 84例。AMI患者近期…  相似文献   

10.
QT离散度预示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时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与室性心律失常、泵衰竭、死 亡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与对照组比较,心电图常规12导联检查,计算QTd、QTcd、QT_(Lck)。结果: (1)AMI组QTd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2)AMI时QTd在入院早期最高,一般一周内 降至正常,其测定值与检测时间有关。(3)QTd>60ms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55%、泵衰竭80%,死亡率45%; QTd<60ms组为12.5%、10%、10%(P<0.05~0.005)。结论:AMI时QTd值越大,重症并发症发生率越高, 死亡率越高,故QTd监测对AMI的近期预后的预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QT离散度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否有预测价值。将204例入选心脏病例的QTd按级差5ms分段,计算各时段病例中频发室性早搏(VPB≥30次/小时)以及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以各时段QTd的上限值为变量,对各时段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QTd上限值进行相关性研究。将上述室性心律失常者分设为VPB组(n=52)和VT+VF组(n=46)。在其余入选病例中选择未发现明显室性心律失常者(VPB<5次/小时)50例设为疾病对照组。另设正常对照组(n=50)。对各组QTd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各时段VPB及VT+VF的发生率与QTd上限值无明显相关性(r1=0.2091,r2=0.1684,P>0.05)。VPB组及VT+VF组的QTd虽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与疾病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QTd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似乎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TaTe间期与QTd在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组别冠心病患者的TaTe间期和QTd之间的差异及其TaTe间期和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性.方法:入选315例住院患者,入院时全部予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经过计算机图像软件处理获得TaTe间期和QTd的资料.同时入院后予以Holter检查,将不同患者按照Holter检查结果分组,计算患者上述指标的数据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从而评估它们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能力.结果:TaTe间期对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有预测价值,可以为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早期干预依据.而QTd对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没有预测价值,难以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量化指标.对于单纯室性期前收缩(单形、单源)频发TaTe间期无预测价值.结论:与QTd相比,TaTe间期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0例老年AMI病人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c)。结果QTd及QTdc>100ms病人中,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dc<100ms者(72.7%及6.9%,P<0.001)。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d及QTdc分别为51.2ms±21.4ms及62.8ms±21.9ms,较溶栓前缩短(分别为77.4ms±21.1ms及90.0ms±30.6ms,P<0.05)。结论老年AMI病人QTd、QTdc延长者,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发生率增高,溶栓后QTd及QTdc缩短提示溶栓后血管再通。  相似文献   

14.
阿替洛尔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塞的猝死与其突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有关 ,而 QT离散度 ( QTd)是反映心肌复极离散程度的一个指标 ,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有重要意义。为探讨 β-受体阻滞剂防治急性心肌梗塞 ( 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 ,降低猝死率的电生理机制 ,我们采用监测 QTd的方法 ,观察阿替洛尔对 AMI早期QTd的影响 ,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8月间符合条件的 145例 AMI患者 ,男 10 0例 ,女 45例 ;平均年龄 5 8±11.5岁。入选条件 :1无 β受体阻滞剂禁忌症 ;2入院后精确测量 QT间期的首次心电图导联≥ 12个 ;3无干扰 QT间期的房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JT离散度(JTd)的变化,以探讨老年AMI患者QTd、J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老年组AMI患者109例和非老年组AMI患者34例心电图的QT、JT间期,计算其QTd及JTd。结果(1)QTd及JTd在老年组分别为64.77±21.67ms、60.00±22.38ms,非老年组为55.59±11.33ms、49.41±14.99ms,两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2)QTd、JTd在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78.89±24.24ms、76.00±24.81ms,在非老年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60.76±14.41ms、61.54±14.63ms,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老年组QTd、JTd≥100ms者全部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高于QTD、JTd<100ms者(P<0.01)。结论老年AMI患者QTd、J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QTd、JTd可作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早期静脉溶栓再灌注或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58例老年AMI患者(AMI组)予以静脉内溶栓,溶栓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判定为心肌梗死溶栓试验性疗法(TIMI)2级以下者,部分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溶栓前后测量分析QTd,并与4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老年人(对照组)和50例健康体检非老年患者(非老年组)进行对照。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和非老年组间QTd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IRA血流达到TIMI 2~3级者,溶栓后2 h QTd显著降低,而IRA未开通者其QTd始终保持较高水平。16例溶栓前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其QTd明显高于无心律失常者(P<0.05),结论IRA早期再灌注可使QTd显著降低,可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QTd反映了心肌电活动复极过程在各个局部的不均一,可用于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旨在通过测定我院近6年来急性心肌硬死(AMI)病人QTd,探明AMI早期QTd的改变及其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韩琴 《山东医药》2012,52(5):48-49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及JT离散度(JTd)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心脏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7 d内统计恶性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分为室性心律失常89例和非室性心律失常31例;心源性死亡19例和生存101例;室壁瘤26例和非室壁瘤94例。测定各类患者早期QTd和JTd。结果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室壁瘤患者的QTd和JTd水平均分别高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生存、非室壁瘤患者(P均<0.05)。结论 QTd和JTd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病情严重程度有关。QTd和JTd升高程度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探讨缬沙坦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将 34例AMI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 +基础治疗组 (治疗组 ,A组 ,17例 )和基础治疗组 (对照组 ,B组 ,17例 )。另设正常人 2 0例作对照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在服药前、服药后 3,7天分别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观察服药前及服药 3天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AMI患者的QTd及QTc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 (75 .9± 11.9vs 32 .7± 12 .6ms ,85 .5± 12 .8vs 36 .5± 13.2ms,P均 <0 .0 1) ;AMI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19例 )的QTd及QTcd则较非室性心律失常者 (15例 )明显增加 (81.1± 11.1vs 6 9.3± 9.6ms,92 .0± 10 .5vs 73.6± 18.9ms ,P均 <0 .0 1) ;服药 7天后A组和B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 ,但A组比B组减少的更为显著 (41.5± 11.1vs 5 7.9± 10 .8ms,4 6 .9± 12 .3vs 6 5 .5± 12 .5ms ,P均 <0 .0 1) ;服药 3天后A组的QTd及QTcd较服药前也有明显的减少 ;服药 3天后A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2例 )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 (10例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早期QTd及QTcd较正常人增大 ,并且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增大更为显著 ,AMI患者早期服用缬沙坦可降低QTd及  相似文献   

20.
交感神经对急性心肌梗塞后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方法,旨在探讨交感神经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影响.方法观察去心交感神经组(A组)与保留心交感神经组(B组)新西兰兔在AMI前后的QTd,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对两组各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设置假手术组(C组)作为对照.结果C组在手术前后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去心交感神经前QTd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去心交感神经后QTd较前明显减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AMI后B组QTd大于A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AMI前后QTd虽有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组AMI后QTd大于AMI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B组室性心动过速诱发率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AMI的新西兰兔模型中,B组QTd显著大于A组,且更易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提示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在AMI后QTd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