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庄亚纯 《心电学杂志》1997,16(3):157-158
目前对期前收缩发生的机制尚未充分了解,但有几种解释:(1)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激动,(2)折返激动。目前公认折返激动是引起期前收缩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期前收缩有固定的偶联间期,少数情况下可出现折返径路中的文氏、交替性文氏,或反文氏现象而使偶联间期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但作者最近遇到1例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现象,国内外文献仅见零星病例报道,现介绍如下。 患者女,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持续性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在常规12导联中,同一导联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群形态基本相同,但偶联间期呈长短不规则交替。从图中显示的几个导联来看,Ⅱ、aVR导联为长-长-短-短;V_1为短-长-长-长;V_5为短-短-长-长。长者520ms,短者410ms,相差甚大。交替找不出规律,偶联间期长短与窦性周期长短也无关系。显示心室内产生期前收缩的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2.
希氏束内双径路与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希氏束内双径路与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周聊生,林绍芳,娄兹谟,梁江久,阮秀瑶,孙洁希氏束内传导的纵向分离表现为双径路者较少见,国内外报道较少[1~5],尚未见到与其有关的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希氏束内双径路同时存在房室结内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结果观察到6种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①房性期前收缩或心房颤动诱发慢快型AVNRT,②AVNRT伴2:1房室传导阻滞或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时不影响心动过速周长,③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及快慢型AVNRT,④房性期前收缩重整慢快型AVNRT,⑤两条房室结慢径路交替顺传引起的慢快型AVNRT,⑥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不等速传导引起的1:2房室传导及折返。结论认识这些心电图现象并了解其形成机制,有助于体表心电图诊断房室结双径路传导。  相似文献   

4.
折返性室性期前收缩伴折返径路中文氏及反文氏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折返是指冲动在激动某种心肌传导组织后返回原处并再次激动该处组织的现象。其形成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解剖或功能上的折返环路,(2)折返环路中具有单向阻滞,(3)环路内充分的传导延缓。上述条件缺一不能形成折返。 一、文氏及反文氏现象的诊断标准 由基本激动折返而引起的期前收缩称折返性期前收缩。通常折返激动是沿着同样的途径按同样的速度进行折返并达到同一终点的,说明折返性期前收缩与其前一次激动关系密切,故而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固定,且其形态也是一致的。如折返传导时间逐渐延长,直  相似文献   

5.
<正> 1913年Mine首次提出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概念。1956年Moe等根据动物实验,提出房室结传导可以纵向分离为双径路;α径路,传导慢、不应期短;β径路,传导快、不应期长。房性期前刺激能诱发和终止在双径路基础上形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1963年Kistin等观察到室性早搏后的心室回波伴有室房传导时间延长,认为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在窦性心律时,房性冲动经β径路(快径)、α径  相似文献   

6.
室性期前收缩伴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的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传导系统的双径路传导以房室结最常见 ,而发生在心室折返径路内则罕见 ,现报告 3例。1 临床资料  例 1 女 ,49岁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 1 3498次成对出现 1 79次 ,连续出现 3次呈短串性室性心动过速 31次。图 1系模拟 V5导联 1 3时 37分连续记录一个片段 ,示窦性搏动的 T波振幅低平 ,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偶呈成对出现 ,其QRS形态一致 ,偶联间期为 0 .46s、0 .41 s交替出现 ,符合心室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图 1 例 1心电图  例 2 女 ,1 3岁 ,病毒性心肌炎。 导联连续记录 ,P- P间期 0 .68~ 0 .84s,较长 P- …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 1例房性期前收缩揭示房室结三径路传导及 1例交界性期前收缩揭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伴慢径路反向文氏现象 ,阐述了房室结三径路传导的诊断线索 ,探讨了间位型交界性期前收缩后的窦性激动总是由慢径路下传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正> 心电学工作者观察到,冲动传经房室结的过程中,可以折返而发生心房及/或心室回波,表现为房性及/或室性“早搏”,如果折返连续进行,则形成环形运动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类型之一)。冲动的折返必须有双重传导途径(折返径路的前传支和逆传支),而且这两条径路的电生理特性(特别是应激性和传导性)有所不同。房室结的折返(及环形运动)途径,传统称为房室结双径路,包括快径路和慢径路。迄今为止,此种现象只是通过电生理检查阐明,而尚不能在房室结组织内观察到结构-形态学上的两条传导途径(“束”),所以将其视为“功能性纵向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对27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表现为9种心电图特征: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无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及反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伴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隐匿性逆传快径路连续发生蝉联现象,貌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或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下部共同通道阻滞不中止折返环;窦性P波分别经快、慢径路传导致心室双反应(即房室结双径路的1∶2传导现象);经慢径路或慢快径路交替顺传、旁道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动态心电图上P-R间期呈跳跃现象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10.
交替性文氏周期分为A、B型,B型指传导系统或异位起搏点与心肌连接处的近端发生文氏现象,远端发生2∶1阻滞.现报道1例少见的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B型交替性反文氏周期.  相似文献   

11.
房室传导系统内的多径路现象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赵A 《心电学杂志》2003,22(1):52-56
窦性激动循房室传导系统(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希浦系)传至心室为正道传导,但也可经附加的旁道下传。近年来,随着临床心电生理学进展,认为正道传导的各个部位都可产生功能性纵向分离,导致双径路、多径路传导现象。房室结双径路1913年,Mines就发现激动在房室结内折返可产生阵发性心动过速。1956年Moe等根据在犬心传导系统实验结果,首次提出了房室结双径路(DAVNP)。Hoffman(1963)应用程序电刺激技术获得正常人体房室传导曲线。嗣后Denes(1973)、Rosen(1974)等不断深入研究,分别在人体证实了房室结双径路的存在。我国自1982…  相似文献   

12.
房室结内双径路间的隐匿折返和蝉联现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永高 《心电学杂志》1989,8(4):212-213
本文报道2例房室结内双径路传导及结内双径路间隐匿折返和蝉联现象。心电图表现:(1)心房激动持续经慢径或快径下传,(2)跳跃式房室文氏周期,(3)跳跃式房室反文氏周期。  相似文献   

13.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常见原因有多种。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为一常见的电生理现象,是房室结内存在着功能性纵行分离的两条不同性能的传导径路,即快径路和慢径路。而房室结双径路1:2传导是由一次窦性激动经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下传两次激动心室,这种情况连续发生就会导致两倍于心房率的心室率,表现为非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所致的较为特殊心电图改变,对食管电生理检查中发现的双径路传导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发现:(1)双径路传导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假性房室传导阻滞,(2)双径路同步1:2房室传导可造成交接区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假象,(3)在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上部和下部共同径路传导阻滞时又可使心电图表现复杂化。上述改变对进一步认识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能显著提高对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整个心脏传导系统几乎都可产生功能性纵向分离。Bachmann束纵向分离成为心房内折返的一种径路。比如笔者最近就见到一例右束支纵向分离。当然,最常见的是房室结和希氏束的纵向分离。本文介绍房室结内多径路(不包括预激综合征的旁道、双房室结和结外的房室结样组织)和希氏束内径双径路的电生理特性、折返机理、体表心电图表现和临床背景。房室结内双径路人类的房室结由四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房室结的结构在出生后通过模制(molding)和定形(shaping)过程而转变为规则结构。某些人此成熟过程可能延迟,造成房室结分裂,形成不同的房室传导径路,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l:2房室传导时的电生理表现及形成机制。方法 分析在心内法和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中发现的3例预激综合征1:2房室传导和1例1:2室房传导现象。结果 电生理改变为:①心房期前收缩偶联间期缩短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两次心室激动,QRS波群第1次呈预激型,第2次呈束支传导阻滞型,R2与R2′波之间无P波;②心房期前收缩偶联间期缩短10ms,出现突然延长的S2-R2′间期,表明存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③房室结慢径路传导延缓程度不够,两条径路未形成足够的传导时间差,因激动无法脱离下部共同径路或心室肌不应期,致l:2房室传导被掩盖;④一次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两次激动顺序一致的旁道逆传性心房激动,并诱发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①预激综合征患者存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是引起传导显著缓慢、形成l:2房室传导的主要原因;②l:2房室传导较少见,是因为旁道与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之差不够大,致沿房室结下传的激动难以脱离心室不应期。此外,旁道和房室结两条径路之间的隐匿性折返也是激动无法再次下传的重要原因;③出现显著晚于V波的H2波表明两条径路发生了同步传导,虽然未形成R2波,但可称为隐匿性l:2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17.
<正>现已明确,呈网状结构的房室交界区,其解剖或功能容易发生分离。当发生横向分离时,房室之间的传导可出现不同水平面的阻滞(双层或多层阻滞),相反,发生纵向分离时,将出现传导速度与不应期长短截然不同的快、慢双径路,甚至多径路。房室结双径路是发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AVNRT)必需的解剖学基础,当在两条径路出现激动的环形运动时将引发室上速。晚近,有学者提出了与房室结双径路相关的另一种室上速,称为双房室结非折返性心动过速(dual  相似文献   

18.
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折返环路包括房室结-希浦系统、房室旁道、旁道同侧的心房与心室肌,折返激动沿房室结-希浦系统顺传至心室,从房室旁道逆传至心房,心房与心室的期前刺激或自发的期前收缩均可诱发,当合并存在房室结双径路时,可表现出不同的电生理特征和心电图表现。本文介绍4例房室结双径路参与传导的顺向型AVRT,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室内折返激动是引起室性早搏、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 ,多数室性早搏的配对间期、QRS形态是一致的 ,少数因折返径路内出现文氏 (Wenchebach)现象、多径路传导 ,致配对间期不等或QRS形态多变。兹对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作一探讨。  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有 8种类型 :   1 配对间期、QRS形态均一致的室性早搏 ,常呈显性或隐性二、三联律。   2 心室内双径路、多径路折返  ①传入双径路 ,可伴蝉联现象 (图 1) ;  ②传出双径路、多径路等速传导 (图 2、3) ;  ③传出双径路、多…  相似文献   

20.
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室房传导及其伴发的特殊心电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室房传导及其伴发的特殊心电现象和发生机制。方法通过常规心电图对6例异位心搏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室房传导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特征为:①心室搏动后跟随P^-波,R—P^-间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两个R—P^-间期差值60ms。②起搏源性室房文氏现象中,R—P^-间期成倍增长,有时伴心室回波。③室性期前收缩后跟随两次P^-波。形成1:2室房同步传导。结论通过推理性分析可在体表心电图上作出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室房传导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