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管性头痛治疗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管性头痛是常见的一种头痛类型。其头痛在一侧,呈周期性发作,伴见恶心,呕吐,每次发作临床表现相类似。多数病人起于青春期前后,有经历多年,甚至数十年不愈者。有家族史者约占65%。血管性头痛属祖国医学的“头风”、“偏头风”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文献报道的中医药治疗效果亦满意,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下面仅就1981年以来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报道,经过综合分析,以探讨其冶疗规律。资料及其来源本文所用25篇资料,为1981年至1988年全国14种中医药杂志上发表的临床报道。现根据其治法及用药特点,将25篇报道分为辨病(始终一方)论治  相似文献   

2.
笔者采用针刺治疗头痛症50例,总有效率为98%(见下表)。简介如后。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男,46岁,工人.1986年5月25日初诊.主诉:头痛欲裂,时轻时重半月余.患者与1985年5月6日因和他人争吵而发生头痛.初起为左顶处阵发性刺痛,次日并同颞部剧烈跳痛,经宣武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注射颅痛定等  相似文献   

4.
例一:蒋××,男,32岁。因右侧颞部剧痛20余天就诊。患者于71年、75年曾先后发生过两次类似头痛的症状。痛时头如破裂,延及右侧额、眼及颈部,并欲呕吐。经我院神经内科检查,诊断为簇集性头痛。治疗一周无效,即转针灸科。诊时所见:患者右侧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流泪,颞动脉怒张。经耳针器测试:右耳神门、皮质下、上耳根及耳垂前后沟指数均在100以上,左耳反应弱一些,指  相似文献   

5.
正厥阴头痛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以头顶痛为主,项痛、干呕、吐涎沫、四肢厥冷等症状。笔者采用循经远道取穴,以太冲穴为主,刺入捻进之平补平泻手法,疏泄厥阴经的逆气,达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等作用,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针刺对厥阴头痛的治疗,首先要辨别头痛的部位。然后再确定疼痛的部位是哪条经脉所濡养的,进而循经选穴。在辨病施治的原则下,本病取穴上痛取之下,头部经气下行以治上之病,故取  相似文献   

6.
治疗方法 :穴取风池、正营。用 30号 2寸毫针。风池穴针向鼻尖方向进针 1 2寸深 ,行捻转泻法 ,要求针感直达病所或者针感达同侧眉棱骨处。正营穴 :眉毛中点直上入发际2 5寸处取穴 ,向后平刺 1 5寸 ,行捻转泻法。单侧痛取患侧 ,双侧痛取双侧穴。经前或经期头痛发作开始时治疗。每日 1次 ,直到痛止 (经期亦不间断 )。治疗结果 :治疗 10 5例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18年 ,全部患者均在经前或经期头痛 ,经期过后痛减。一次治愈 (本次行经头痛消失 ,下月来潮前及经期未发头痛 ,随访半年无复发 ) 80例 ,3次治愈 18例 ,10次治愈 7例 ,有效率 10 0 …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总结针刺治疗头痛的选穴共性和规律。方法采用以"中医""头痛""针刺""腧穴"为关键词,采用关键词检索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针刺治疗头痛的临床文献,用Excel2003软件建立治疗头痛针刺处方主穴数据库,分析针刺处方用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分别为外感头痛选取风门、大椎、曲池、风池、太溪,内伤头痛选取丰隆、肾俞、血海、脾俞、头维;经络外感主穴主要分布在督脉,内伤主要分布在足少阳胆经。  相似文献   

8.
以\"针刺\"、\"针灸\"、\"紧张型头痛\"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2009年6月至2018年6月有关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文献进行检索,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文献共64篇。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将纳入文献所选用的腧穴进行统计,计算出主穴、配穴、归经及选穴部位的频次,进一步分析选穴规律。结果表明针灸治疗紧张型头痛选用频次较高的穴位是百会、风池、太阳、太冲、头维、印堂及合谷等,经脉主要集中于足少阳胆经、督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部位主要集中于头项部和四肢部。  相似文献   

9.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刺治疗经行头痛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经行头痛”“经前期紧张综合征”“针刺”“针灸”等为主题词加关键词的检索方式,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库(WF)、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属于针刺治疗经行头痛的相关文献,逐一阅读筛选,将整理出的数据资料用Excel软件建立针刺治疗经行头痛处方主穴数据库,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针刺治疗经行头痛选穴的规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针灸治疗经行头痛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为百会穴,取穴部位多以头颈部为主;选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少阳胆经;特定穴以交会穴应用最多。三阴交、合谷、足三里、血海为一类,头维、阿是穴为一类,百会、风池、太冲、太阳、率谷、侠溪、悬颅、颔厌为一类,共3组有效聚类群。结论:经过筛选,共纳入50篇相关文献,发现该病临床取穴以病变局部取穴为主,交会穴应用较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查阅古今医籍对紧张性头痛的论述并在检索近十年来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紧张性头痛的病因病机、针刺疗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究针刺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1.
频发性头痛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症状。1952年Kunkle介绍了一种局限在一侧眼及眼后剧烈疼痛24小时反复发作的频发性头痛。实验观察提示,血管收缩剂(麦角胺,去甲肾上腺素)能缓解病情,而血管扩张剂(组织胺)则能激起发病。一般常用药物或外科治疗,往往无济于事。1959年中国报导  相似文献   

12.
笔者用针灸治疗神经血管性头痛60例,疗效显著,介绍如下。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经诊查排除了脑部的器质性病变,全部确诊为神经血管性头痛。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的12岁,最大的70岁,多数在30-40岁之间;病程长的近30年,短的仅几天。  相似文献   

13.
卢爱文 《新中医》1995,27(9):30-31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也可由多种原因诱发,本组所治之头痛症经验查均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并经脑血流图检查,确诊脑血管有不同程度的舒缩功能障碍,且病员大多接受过其它治疗,效果交不明显者。本文对118例头痛患者采用针刺头维、百会、率谷穴、和太阳、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总有效率达98.3%。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头痛是由于血管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反复发作的头痛,多在单侧,青春期发病,偏头痛属于中医头风病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的自觉症状。本文从针刺方面综述了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的研究进展,认为针刺对血管性头痛有较好的疗效,且价格低廉,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的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慢性疾患之中,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头痛5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6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采用针刺法;对照组32例口服西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变化,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81.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此病临床疗效好,且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头痛 38 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其病因多端,涉及范围广,发作形式多样,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1年7月,采用毫针深刺太阳、合谷穴治疗各种头痛3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头痛为临床常见病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本文着重探讨以头痛为主症的内科杂病的针刺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6例,男12例,女24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3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3年,其中阳明头痛7例,少阳头痛15例,太阳头痛8例,厥阴头痛6例。所有病例均经头颅 CT 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治疗方法主穴取风池(双),根据经络辨证和病因辨证取配穴。阳明头痛取印堂、神庭、太阳;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临床观察针刺疗法对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方法:以经络学为理论依据,局部与整体、"近取"与"远取"相结合的方法,对50例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结果:50例患者经过1~2个疗程治疗,痊愈43例,占86%;显效6例,占12%;无效1例,占2%.总体有效率为98%.结论:针灸能行气活血,祛风通络,调节神经,平衡阴阳.故选用风府、风池、太阳、列缺、足三里等穴位合用对血管神经性头痛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治疗方法】取穴,太阳透率谷、中渚穴(均取患侧)。方法:病人取坐位,局部常规消毒,医者用30号3寸长毫针迅速刺入皮下,透达率谷穴,拇指与食指小幅度左右捻转。再令患者俯手握空拳,在四、五掌指关节后、掌骨凹陷中局部常规消毒,用28号1寸长毫针向皮下直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手法,使病人产生针感,得气后留针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