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于显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4)
目的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VE)的诊断方法,了解对HSVE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对27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脑脊液进行单纯疱疹病毒(HSV)DNA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HSV-DNA阳性11例;HSV-IgM阳性4例,其中Ⅰ型3例,Ⅱ型1例;DNA与IgM同时阳性3例。将脑脊液检查HSV-DNA阳性或HSV-IgM抗体阳性者12例诊断为HSVE,占44%。对HSVE患儿予以静脉滴注无环鸟苷,连续用药一周,结果治愈8例,好转2例,自动出院及死亡各1例。结论PCR与IgM抗体检测两种方法相结合有助于HSVE病原学早期诊断,并指导HSVE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炎是一种以脑实质受累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其感染源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感染的途径有:①血行感染:病原体经呼吸道或皮肤粘膜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入颅;②直接感染:病原体通过头面部外伤或感染向颅内蔓延;③逆行感染:病原体沿神经干逆行进入颅内。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阿昔洛韦治疗31例成人急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病人(男性1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32±s11a),剂量为250mg加5%葡萄糖液250mL,bid或tid静脉滴注,10d为一个疗程。结果:45%痊愈,39%有效,16%死亡,总有效率84%。 相似文献
4.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具有高病死率、病情严重、发展迅速等特点,应及早诊断、早期治疗,给予阿昔洛韦、更昔洛韦、阿糖腺苷、膦早酸钠等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也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6.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由单纯交疹Ⅰ型病毒(HSV-Ⅰ)侵入脑内所致,是一种急性坏死性脑炎,是非流行性脑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占我国散发性脑炎的182~32.4%[1]。在没有充分进行病原治疗的死亡率可高达70%[2]。近年来由于特异性抗疱疹病毒药物──阿昔洛韦(Aci)的出现与应用,使HSE死亡率大大下降,预后大为改善。今将自1991年以来应用Aci治疗HSE14例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4例HSE中男8例,女6例;年龄11~43岁,平均21.7岁。四季均有发病,秋季多见。临床表现急性起病11例(78.6%),亚急性起病3例(21.4%)…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汉族,36岁,因发热伴头痛半月余入院。入院前20余无患者在下乡工作途中,感咽部不适,伴咳嗽,无发热及胸痛。一周后,出现头痛,伴发热,畏寒及全身不适,在当地位院经静滴抗生素后,咳嗽缓解。但仍持续发热,体温38℃-39.5℃,且头痛加剧,头痛最初位于预、枕部,呈持续性钝痛,以后渐局限于左侧领、额部,不伴恶心及呕吐。曾出现神志恍惚,错觉,幻觉,记忆力丧失和短暂失语,无抽搐及昏迷。当地住院11天,头部CT检查正常,因头痛未缓解转来我院。查体:T36.9℃,P80次/分,R20次/分,BP14/10KPa。痛苦貌,神清会…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33岁,以“间歇性发热1月伴阵发性惊恐、抽搐9天”为主诉入院。1月前自觉咽痛,伴发热,体温达38.5℃,予以“先锋霉素Ⅴ注射液”静点4天之后体温渐正常,但出现口周疱疹,全身乏力,体温正常1周后再次出现发热,但最高未超过38.0℃,予以抗炎、抗病毒治疗约1周口周疱疹消失。9天前突然出现惊恐发作数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aciclovir,ACV)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的疗效。方法25例患者用ACV5mg*kg-1,静脉滴注,tid,每次滴注时间>60min,7d为1个疗程。结果通过与未用ACV治疗的13例患者对照分析,发现ACV对HSE患者的疗效、预后情况与应用ACV早晚有关,与患者年龄关系不大。结论临床确诊或拟诊的HSE患者,应及时用ACV治疗。 相似文献
10.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又名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脑炎,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致死性散发性脑炎,它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HSE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病毒基因ICP34.5产物使机体宿主抗病毒的内源性干扰素系统失效而发挥致病作用[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白花丹参与紫花丹参不同部位的水溶性成分含量。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场强放大样品堆积法对2种丹参的5种水溶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种丹参不同部位的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结论:2种丹参都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中药材对后天环境依赖性很强因而质量不稳定,指纹图谱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研究中药指纹图谱.用高速逆流色谱仪分离纯化3个批次的丹参脂溶性成分,选用正己烷-乙醇-水(10:5.5:4.5)体系,进行分步洗脱,固定相保留率达到78.8%,保证了系统的分辨率.3个丹参样品分别分离得到12个洗脱组分,经检测3份洗脱图谱中对应洗脱峰为同一组分,洗脱峰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3%;不同批次样品中同一组分的相对含量有较大差异,说明HSCCC法可以体现中药化学成分浓度分布的状况.利用液-质联用仪将洗脱组分与3种主要活性成分的标准对照品进行比对,标定出指纹图谱中的峰7,8和11分别为隐丹参酮(Mw296.33)、丹参酮Ⅰ(Mw276.27)和丹参酮ⅡA(Mw294.19).研究表明HSCCC法作为指纹图谱研究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15.
丹参对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纤维化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丹参对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在造模后的d 1和d 7开始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分别在d 7、d 28处死大鼠,对肺组织匀浆中的脂质过氧化物(MDA)、谷胱甘肽(GSH)、羟脯氨酸(HYP)和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量.结果:在造模后d 1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能抑制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的肺组织匀浆中的MDA、HYP异常升高和GSH的下降,减轻其肺部的病理损害;在造模后d 7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丹参治疗组与模型组上述观察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丹参注射液可预防大鼠肺纤维化,对已形成的肺纤维化无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丘晋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0):2-3
目的探讨丹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胰腺重症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患者。两组患者都常规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生长抑素、H受体拮抗剂、抗生素等治疗以及营养支持。治疗组在与对照组同样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根据病情每日1次以8~16ml(每毫升相当生药1~1.5g)加入55%葡萄糖注射液等渗盐水500ml内静滴,15d为一个疗程。结果通过对两组进行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为88.5%,对照组为6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30.3%,死亡率9.1%,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丹参可显著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疗效,方法简单,价格便宜。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对银屑病的疗效。方法:银屑病病人138例(男性79例,女性59例,年龄36±s10a),治疗组60例,口服伊曲康唑200mg,qd×15d,对照组静脉滴注复方丹参20mL(于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qd×15d。结果:伊曲康唑治愈率46%,总有效率65%,复方丹参治愈率45%,总有效率63%,(P>0.05)。结论:伊曲康唑的应用为治疗银屑病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药材中丹参素的含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建立丹参药材中丹参素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5%冰醋酸水溶液(15:85),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其回归方程为Y=714 525.615 4X-274 34.826 6,r=0.999 9,丹参素在0.343~2.05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重现性RSD为0.76%(n=5);平均回收率为97.95%,RSD为0.38%(n=5).结论:本方法灵敏、简便、准确可靠,可作为丹参药材中丹参素的含量测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丹参和川芎嗪联合应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200只随机分5组,即假手术、模型、丹参、川芎嗪、丹参+川芎嗪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大鼠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梗死面积,脑水分、脑钙、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模型组脑梗死面积比假手术组显著增大(P<0.01);各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小(P<0.01),且丹参+川芎嗪组效果更好;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MDA、脑钙和脑水分含量显著增高(P<0.01),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脑钙和脑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且丹参+川芎嗪组效果更好。结论:丹参和川芎嗪联合应用比单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细胞保护作用更有效。 相似文献
20.
丹参注射液治疗红斑性肢痛病的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红斑性肢痛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与途径。方法:红斑性肢痛病58例,随机分2组。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丹参组予丹参注射液20~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传统用药组,使用阿司匹林、苯噻啶、吲哚美辛、美西麦角等药物治疗,2组疗程均为3 wk。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检测3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58例红斑性肢痛病病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丹参组有效率为91%,传统用药组为50%,2组疗效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丹参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而传统用药组治疗后指标则无明显变化(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0 vs 27%,P<0.05)。结论:红斑性肢痛病病人存在微循环障碍,丹参注射液治疗该病疗效良好且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