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核气是一种較为多見的疾病。一般都是由于七情郁滞、致凝痰結气而成。其症状为: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并伴有胸胁痞悶、气急,或咳或呕等症状。我們使用針灸平补平泻手法治疗本症,取得了較为滿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五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均为主治痞证之剂.张仲景立五泻心汤共同主症为心下鞭,其成因多为胃气素虚,或治疗失误(吐、下),以致无形邪热内陷心下,因其内无痰水、宿食等实邪阻滞,与结胸(如大、小陷胸汤证),水痞(如五苓散、十枣汤证)等有本质的区别,故仲景原文明确交代: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条).据临床所见,泻心汤痞证见于心下,约当胸之下、脘之上的膈中部位.膈,居脏腑上下之间,阴阳表里之半,为少阳所主.宣和解一法,半夏泻心汤寒温补泻并施,以为痞证正治.其余四方均为半夏泻心汤的变局,分主太阳少阳并病的胃虚水热痞,少阳阳明并病的胃虚痞,及寒入化热、邪热壅聚的热痞,上热下寒、痞兼阳虚的寒热痞.  相似文献   

3.
臀位分娩为異常产式之一,因为它能造成母嬰双方比头先露分娩较多的损害,因此,原则上对臀先露的孕妇应在妊娠期间給予糾正。 糾正臀位妊振常用的方法有:外倒轉术、膝胸臥位、糖水疗法……等,但这些方法經常有时得不到滿意的結果;最近我們試用針灸至阴穴的方法,做了二例完全得到滿意的結果。我們认为这个方法簡便易行,安全可靠,特提出介紹以供同道参考: 例一:池××住院号23782 女性 24岁本院学生第二胎妊振33周因臀位妊娠  相似文献   

4.
阳萎是临床上較常见的已婚男性性功能方面的疾患,这种病往往造成性生活不和諧,影响夫妇关系,甚至因而离異者有之。现代医学对于本病虽有不少治疗方法,但效果常难令人滿意。祖国医学特別是針灸疗法,对治疗本病早见諸古文献記載与近代刊物报导。我們为了进一步总結其临床疗效,探討治疗规律,近年来,通过門診,采取針刺治疗了阳萎病23例,結果尚称滿意,兹小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五泻心汤证原文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条)2.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条)3.生姜泻心汤证:"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条)4.甘草泻心汤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条)5.半夏泻心汤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149条)  相似文献   

6.
一、文献复习 1.伤寒論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煩疼,微呕,心下支結,外証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2.类聚方广义:发汗期已失,胸胁滿而呕,头疼身痛,往来寒热,累日不愈,心下支撑,飲定不进者,或汗下后病犹未解,亦不增重,但热势纏繞不去,胸滿微恶寒,呕而不欲食,过数日若愈若不愈者,間亦有之,当其发热期之初,宜用此方,重复取汗。 3.証治准绳:柴胡桂枝湯治疟身热汗少者。 4.三因方:治少阳伤风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項强,胁下滿,手足溫,口苦而渴,其脉阳浮阴弦。 5.伤寒綱要:用于感冒头疼,寒热陣作,有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对腹证的描述,有“心下痞”、“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少腹急结”、“腹满”等等。兹就常见腹证之诊法介绍如下: 1.心下痞:自觉心下胸胁痞闷堵塞,按心下部腹壁紧张,多为泻心汤证。2.心下痞硬:除心下痞外,按之坚硬有物,并有抵抗压痛,亦多为泻心汤证。3.心下急:指胃脘部有急迫不快之感,按心窝部有明显抵抗,为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8.
心下痞与胃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卫东 《河南中医》2003,23(2):63-63
《伤寒论》第 15 1条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紧反入里 ,则作痞 ,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第 15 4条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4 9条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 :“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综合《伤寒》、《金匮》论痞 ,其病机为 :伤寒误下 ,使脾胃之气受伤 ,在表之邪 …  相似文献   

9.
结胸证探析     
结胸证是《伤寒论》太阳病下篇的一个重点病证,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实质是什么?今从其重点症状着手,进行剖析: 结胸证的发病部位,主要都集中在心下,大结胸证是不按自痛,非但痛,还有满、硬、石硬,甚至痛不可近(拒按);小结胸证是“按之则痛”,显然是不按不痛的。痞证也在心下,尽管痞证也可以有心下硬,甚至还可以有硬而满,但痞证就是不痛,“按之濡”,按了也不痛。从而衬托出了“痛”字  相似文献   

10.
马慧  谭超 《光明中医》2022,37(5):774-776
此文介绍陶海燕治疗心下痞的经验.陶海燕根据居民生活饮食习惯总结出心下痞的治疗经验,临床疗效显著.陶海燕认为:痞病如无赖,赶不走,还打不走,缠绵反复,难以治愈.心下痞主要因胃脘部受凉和生大气所致.总病机是中焦脾胃气机不畅,升降失职.心下痞虽在胃,还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可分为3型:肝气犯胃型、脾胃虚寒型和湿热阻胃型.急性...  相似文献   

11.
腰腿疼是骨科門診常見疾病之一,腰椎间盘突出又为腰腿疼最常見的致病因素。本病临床所見者大都病史較长,目前尚缺乏比較滿意的疗法。三年来我科采用推拿法治疗本病300例,实践証明本疗法簡便安全,勿需住院与絕对臥床,沒有任何痛苦,疗效尚称滿意,茲总結报告如下。 資料来源  相似文献   

12.
我們結合古今的临床經驗,在郑毓琳老师的指导下,应用針刺热补手法,对痹症进行临床治疗观察。自1958年7月至1962年9月四年中,在观察其它病症的同时,观察到102例痹症,治疗結果滿意。今将初步总結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13.
痞证,又称胃痞,系脾胃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以病人自觉心下(即胃脘部)痞塞,胸膈胀满,反复发作在2个月以上,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伴有食少纳呆、暖气、大便稀溏或排便不爽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按部位痞证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  相似文献   

14.
結核性脑膜炎系为一个頑固性难治的疾病,本病的后遺症,也是治疗上一个难題。最近本院曾收治本病的成人患者三例,經西医治疗无效,以中医辨症施治,結果很为滿意,茲特介紹如下。例一:肖××,男性,二十岁,工人,未婚,1961年8月3日入院。主訴:本年8月17日开始发热,右側头部剧痛,(口恶)心,偶然呕吐,食欲不振,精神疲倦,四肢无力,記忆力减退,行走不便,舌头轉动不灵。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关于水饮的治法,理论完备,方药俱全。验之临床,每有效验。今略探如下,望批评指证。一、以祛邪为主的治法1.峻泻逐水法:《伤寒论》157条说:“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执水)(执水)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十枣汤主之。”本证是悬饮无疑。应以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为主证。饮为有形之阴邪,停结于胸胁之间,胸阳被遏,气机受阻,故见心下痞硬而满,牵引胸胁疼痛;水饮在胸,肺气不利,故见呼吸短气;饮逆  相似文献   

16.
“提肌”疗法是民間簡单易行的推拿疗法之一。我們从老工人高修齐那里了解到他常用此法为工人治疗胸、腹、头痛。經学习和总結其“絕妙”的手法,应用于临床获得了意外的滿意效果。现将1959年4月~1962年6月太鋼保健站、門診治疗择有記載的160例分析报告于后,供同道实际应用和研究参考,并祈指正。  相似文献   

17.
<正>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病证[1]。它的病名首见于《伤寒论》,如:"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多因起居失调,饮食不化,气郁痰凝,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常而成[2]。因此,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是本病发生的病机关键。按部位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即胃脘部,故心下痞指胃脘部的痞塞、胀满不适感。结合临床可知痞满病发生的病位多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刘桂荣老师认为痞满病的本质是脾胃  相似文献   

18.
四、痞即痞塞不适之征,可谓《伤寒论》痞证特异性的腹证,故以此特征而命名,从某种意义上说,若无“痞”之腹证便不成其痞证了。痞塞部位正在心下,“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乳腺与季肋弓交叉两点之线为一等边三角形”就是心下痞范围。对于腹证“痞”有广、狭二义,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及此将“心下痞”与“心下痞满”互混。应该提出,狭义之痞与痞满在腹诊上有所区别,不应混淆,至少有两点可鉴:一是痞“但满而不痛”,而痞满可伴疼痛;二是痞按之自濡,可无抵抗,  相似文献   

19.
仲景傷寒論太陽篇:「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煩擾,捻衣摸床……」從這裏可以看出仲景所謂「傷寒」,可能包括現代醫學所謂的腸傷寒在內,因爲腸傷寒之前驅期,既有惡寒微熱,頭痛身痛,全身倦怠,食慾缺乏等出現,而在之邪,從口鼻而入」,「時疫能傳染於人」,「近者易傳」(三)潛伏期:「時疫感久後發」,「時疫多有淹纏二三日,或淹纏五六日,忽然加重」,(四)前驅期:「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後發熱,日後但熱而無憎寒也」,「凡人受邪,書夜發熱,五更稍減,日晡益甚」,(五)一般症候:吕震名云:「瘟疫論中,所指三陽表證,而兼胸膈痞悶,心下脹滿,或腹中痛,或躁結便秘,或熱結旁流,或協熱下利,或嘔吐惡心,舌胎滿佈如積粉而渴者,此確是今之濕溫病」,(傷寒尋  相似文献   

20.
我們根据祖国医学“蛔厥”、“虫腹痛”、“肝气痛”的理論,对胆道蛔虫症治疗收效較为滿意。自1963年1月至1965年7月,住院治疗167例。茲将治疗方法及結果总結如下: 一、临床分析 1、診断依据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体征为依据。(1)疼痛:右上腹部、心窝部陣发性頂撞样剧痛,疼痛間歇期如常人,或綿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