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胃经腧穴与结缔组织结构和钙元素富集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沈雪勇  承焕生 《中国针灸》1998,18(10):595-597
在 3具尸体上观察了胃经颈以下腧穴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形状学关系。结果 ,观察的 37穴中 ,2 2穴与筋膜相关 ,8穴与骨膜相关 ,6穴与血管神经鞘膜相关 ,1穴与关节囊相关。在 7例小腿标本的下巨虚穴处的骨间膜上的PIXE扫描结果显示其有钙元素富集现象。结果提示 ,经络和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密切相关 ,结缔组织可能具有传输能量和信息的功能 ,在经络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手太阴肺经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为探讨经络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在3具成人尸体上(男2,女1)留针于穴位局部后再解剖观察了手太阴肺经全部穴位与相关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并在1例成年男性活体肺经穴位上施针后,进行了X线,CT观察。结果,11个肺经穴位中,与骨膜相关者9个,与神经鞘膜和动脉壁相关者各1个,X线CT观察验证了尸体解剖观察结果。此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经络与结缔组织结构的关系和经络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胆经小腿7寸以下穴区地部血管分布与钙元素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进一步探讨穴位钙的作用,采用(1)在小腿骨间膜的墨汁灌注标本及组织切片上,观测了胆经的外丘、光明、阳辅、悬钟等穴区的血管分布特点;(2)用PIXE技术测得小腿骨间膜胆经沿线的钙产额。结果:(1)97%的穴区血管位于骨间膜的前表面及浅层;(2)穴区血管密度显著在经非穴区;(3) 平钙峰值平均为其相邻基数值的6.39倍。结论:(1)定区血管密度显著大于在经非穴区钙富集,位置较浅。(3)穴位钙与穴位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左右胆经穴位对慢性胆囊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左侧胆经穴位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右侧胆经穴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0.0%,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右侧胆经穴位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优于针刺左侧胆经穴位。  相似文献   

5.
胆经与眼暗适应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择眼与胆经的关系,作经脉——脏腑相关性研究。观察针刺胆经下肢的光明穴、躯干的带脉穴、颈部的风池穴对暗适应性的影响。与不针刺和针刺胆经旁开的非穴位点作对照。结果表明,针刺胆经诸穴使暗适应能力提高的程度高于针刺非经穴组和不针刺组。说明胆经与眼的功能调节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穴位的实验研究与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关于穴位的假说。笔者综述了近年来穴位的实验研究与最新进展,从穴位的结缔组织结构、信号传导和理化特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足少阳胆经穴对脊髓损伤(SCI)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0例S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20例采用电针足少阳胆经穴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2组均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8周。2组治疗前后比较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及骨钙素(BG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ⅠCP)、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骨密度值有上升趋势,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GP、ALP、PⅠCP均升高(P0.05),对照组BGP、ALP、PⅠCP均高于治疗组(P0.05)。2组治疗前后25-(OH)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少阳胆经穴可改善SCI患者骨代谢,但疗效没有低频脉冲电磁场确切。  相似文献   

8.
9.
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导致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最终进展为慢性肾衰竭(CRF),而间质纤维化(RIF)几乎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ESRD)的共同表现和主要病理基础.此外,肾间质纤维化在早期是可逆的,所以肾脏病学界把肾间质纤维化发展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作为本世纪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颈肌改变与颈椎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人类对颈椎病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体来说,人们对颈椎病的关注正在从单一重视骨性改变向骨性改变和软组织改变并重转变,尤其在近三十年颈肌改变与颈椎病关系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颈肌改变与颈椎病相关的观点为针灸学从经筋论治颈椎病提供了客观  相似文献   

11.
穴位药效与血药浓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目的研究穴位药效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动物不同途径注射药物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磷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血药浓度,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K+、Na+浓度,分析穴位药效与血药浓度的关系。结果小鼠不同途径注射等量胰岛素5min后的降糖效应,内关组与静注组效应相仿(P>0.05),足三里组明显低于内关及静注组(P<0.01)。此时,内关与足三里组血清内125I-胰岛素的放射活性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均明显低于静注组(P<0.01)。小鼠内关注射硫酸阿托品,发生惊厥的潜伏期与静脉注射无显著差异(P>0.05),但内关组惊厥时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静注组(P<0.01)。大鼠不同途径注射等量速尿后,在0~0.5h间,三阴交组与静注组排K+、Na+、利尿效应相当(P>0.05),显著大于内关、肌注给药(P<0.01),但三阴交组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静注组(P<0.01),三阴交组与内关组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穴位注射等量同一药物,血药浓度无差异,但药效不同,选穴适当效果显著,穴位药效具有穴位相对特异性、高效性和速效性,穴位药效与血药浓度不相关,并非药物自穴位迅速大量吸收的缘故。  相似文献   

12.
用于针刺穴位研究的结缔组织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先前研究发现,穴区功能与穴区结缔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本文旨在建立基于穴区原位组织上的膜片钳研究方法。方法:急性分离出SD大鼠"后三里"穴皮下结缔组织,并安置在含有孵育液的浴槽内。组织片内肥大细胞可用甲苯胺蓝或中性红进行标记。在膜片钳实验中,通过记录电极对组织片内原位肥大细胞施加-30、-60和-90 cmH2O的负压刺激,并记录细胞上机械激活性全细胞电流。结果:制备的皮下结缔组织片标本经甲苯胺蓝或中性红染色显示,肥大细胞散在分布于组织片中的基质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也能通过染色清晰可见。膜片钳记录表明穴区组织片肥大细胞的全细胞电流随着机械负压的施加而增大。结论:大鼠穴区皮下结缔组织片原位肥大细胞全细胞电流能被机械刺激激活。结合显微技术和电生理技术,大鼠"后三里"穴区皮下结缔组织片可以做为研究针刺效应外周机制的一种模型,并提示穴位肥大细胞可能参与针刺过程中机械信号的转导。该模型也可为今后进一步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穴位中细胞、胶原纤维、蛋白多糖等各成分的特性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结缔组织疾病中医辩证分型与抗ENA抗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196例结缔组织病患者中医辩证分为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气滞、邪阻肢节等五型,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的抗ENA抗体,经统计学处理,五证型之间抗体产生的类别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各证型间的检验分析结果:肝肾阴虚与血瘀气滞型间有显著差异,热毒炽盛与肝肾阴虚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结缔组织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抗ENA抗体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196例结缔组织病患者中医辨证分为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气滞、邪阻肢节等五型,并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的抗ENA抗体,经统计学处理,五证型之间抗体产生的类别有非常显著的差别(P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和血管、神经等组织退变劳累损伤产生功能性改变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诉并有视物旋转的颈椎病。近年来医者使用针灸、推拿、牵引或针药结合等方法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疗效不一,经临床研究实践证明,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黄景贤 《国医论坛》1998,13(1):16-18
1经络与穴位的关系是“线”与“点”的关系一般来说,穴位都各归属于某一经脉,而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脏腑,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和针灸疗效的机理。这就是传统中医有关经络与穴位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现代主要从循经感传现象去研究经络与穴位的关系,其前提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经络实质的存在,且经络与穴位密切相关。但是这些前提是否存在,至少在目前是值得怀疑的,理由是:第一,关于经络实质的实验研究至今没有突破性进展。经过生物物理学和经络实验生理学的研究,经络的实质仍未能被揭示,目前已发展…  相似文献   

17.
穴位针刺和药物注射是目前临床中广泛应用的治疗手段。但由此而引起穴位周围重要结构损伤的病例也逐渐增多。针刺时应掌握好针刺的方向、深度及手法,不应盲目追求得气感、触电感。  相似文献   

18.
穴位埋线治疗颈性视力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性视力障碍又称颈性视力异常,是由于颈椎疾患所致的颈交感神经受刺激(或受压)引起的一系列眼部症状,而眼科检查又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的一类综合病症[1].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易被忽视而误诊.笔者自1996年以来,运用穴位埋线对5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同时随机设手法对照组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穴位组织结构与针刺作用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经络气血聚集之处,并出入于体表的部位。《千金翼》卷28提到“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运入抽病也”。表明穴位与经络的关系甚为密切。《灵枢》指出:“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腧就是穴位,表明穴位的来源之一是以痛为腧。此后历代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