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比较苍龟探穴法与常规针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40例枕神经痛病人,随机分为苍龟探穴组(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每组20例。取穴风池、率谷、颈2~3夹脊穴、外关、后溪。苍龟探穴组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风池穴,其余腧穴平补平泻法;常规针刺组各腧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两组病人的疗效。结果:苍龟探穴组愈显率为85%(17/20),优于常规针刺组的55%(11/2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苍龟探穴组VAS评分下降的幅度显著大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苍龟探穴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运用苍龟探穴手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苍龟探穴组30例,针刺组30例及水针组30例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三组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苍龟探穴组总有效率为100.0%;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6.7%;水针组组总有效率为83.3%。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运用苍龟探穴手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征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法及穴位注射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法针刺膝关节周围结筋点对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症状及膝关节功能的改善;观察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手法操作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根据经筋理论,运用不同针刺方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轻重程度评分、VAS疼痛测定量表评分、Lysholm和Gillquist膝关节评分标准分值。结果苍龟探穴法针刺膝关节周围结筋点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苍龟探穴针法对患者膝关节疼痛缓解效果、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结论苍龟探穴法针刺膝关节周围结筋点是膝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苍龟探穴法针刺极泉穴对脑卒中腕-手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苍龟探穴法针刺极泉穴对脑卒中腕-手功能的影响,将脑卒中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苍龟探穴法针刺极泉为主,对照组以常规针刺为主,两组治疗60天后,以简式Fug—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苍龟探穴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并与常规针刺手法治疗进行比较,分析其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较常规针刺治疗取穴少,疗效好,见效快.  相似文献   

6.
从苍龟探穴名称来源、古代医家对苍龟探穴法论述、现代医家对苍龟探穴法论述、现代临床应用、刺法注意事项等5方面入手探讨苍龟探穴古今针法,指出古今针灸学复式针刺手法种类繁多,"苍龟探穴"属"飞经走气"针法之一,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首见于徐凤《金针赋》,后世医家对其理论进行了完善和补充,现多将其用于治疗临床各种顽疾痛症。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进行综合述评。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资料库,检索近10年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进行综合分析。显示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比常规针刺显著,且治疗疾病病种多样。  相似文献   

8.
苍龟探穴是催发经气中具有代表性的复式手法,治疗顽疾疗效确切;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技术以干针"灭活"触发点为效用,治疗各种痛症和各科疑难杂症.尽管两者理论不同,但两者的针刺方法、刺激方式高度相似.临床中,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手法多用"苍龟探穴"之法治疗疾病.以此可见,"苍龟探穴"针法结合现代针法直接精准定位肌筋膜触发点,有利于提...  相似文献   

9.
针刺手法,名目繁多,各因其用。《内经》以降,医家论述颇丰,历代均有发挥。笔者拟就子午捣臼和苍龟探穴刺法,结合学习《金针赋》,略叙一点浅见。子午捣臼和苍龟探穴刺法是诸多针刺手法当中的两种复式运针手法,始见于距今500余载的针刺专著《金针赋》。赋中论子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法针刺联合补肾健骨汤辅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两组均予以西医常规综合疗法,观察组加用苍龟探穴法针刺联合补肾健骨汤内服。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IL-1β、MMP-3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苍龟探穴法针刺联合补肾健骨汤治疗KOA能改善临床症状与炎症反应,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针灸是中医治病调气的常用方式,其最终目的在于调气,“气至”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杨继国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出“三步调气法”,即针灸得气、以神驭气、点穴导气三步。针灸得气依靠针刺手法和控制灸量达到“气至”,强调“得气”,注重患者的“针感”和“灸感”;以神驭气是通过治神、调神引领经气到达病所,用于针灸得气失利之时;点穴导气即运用点按、揣揉、敲打穴位等方式调气,用于前两步均未实现“气至”时。附病案3则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2.
针灸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气血的运行,有理由相信针刺所有的穴位都有这样的功能.本文认为针灸的治疗效应在于针刺部分最为有效的穴位就可以成功治疗任何疾病.理论依据就是气,气分阴阳,分属五行.道生一,一生气,气生阴阳,阴阳生四季和五行,五行创造了人和万物.医生可以根据阴阳五行辨证,也可以根据气辨证.由于气比阴阳五行的层次高,因此在气的水平上选择穴位将优于阴阳辨证.作者把根据其进行辨证成为"气针刺"."气针刺"在4个层面上有不同的取穴策略:时间针刺,基本穴位,远道取穴和局部取穴或阿是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析针刺补泻效应的影响因素,阐述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和穴位特性对针刺补泻效应的不同影响。方法结合针刺补泻的研究进展,分别以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结果以补泻手法为切入点发现,补法可促进机体亢进,泻法则可抑制机体亢进,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之间可形成明确的正相关性;机体状态对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机体状态处于低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亢奋,而机体处于状态亢奋时,无论补泻均可使机体状态低下,补泻效应的产生在一定情况下依赖于机体状态的自我调衡;穴位特性对靶器官补泻效应的影响,体现于穴位自身的生理特性决定了穴位对靶器官的效应方向,同时穴位对靶器官的特定调控作用是其效应表达的重要基础之一。结论针刺补泻效应与补泻手法、机体状态及穴位特性三方面皆有关系,针灸时需把握患者机体状态,辨明病证虚实,熟悉腧穴特性,施以正确的补泻手法,才能将补泻效应发挥更佳。  相似文献   

14.
从天人相应理论看子午流注针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帆  裴媛 《光明中医》2016,(13):1875-1877
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纪年纪月纪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子午流注针法有三大理论基础,即《黄帝内经》中的天人相应理论、经脉气血流注以及针灸的候气逢时,而天人相应理论又贯穿于子午流注针法的始终。现以天人相应理论为出发点,围绕子午流注针法的三大理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探讨穴位形态,阐述搜气法的依据和必要性,结合多位临床医生及笔者体会,在导师的指导下,阐述搜气法的原则及其具体操作.笔者初步认为穴位是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不规则的复杂立体空间结构,搜气法是针刺得气的关键步骤,也是针刺补泻的前奏,在临床运用上作者从搜气守神、方向及搜气的注意事项总结出搜气四原则,为初学针刺操作者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涌泉穴穴位贴敷治疗哮病中肺肾气虚型与肺脾气虚型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三伏天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患者,根据中医理论分为肺脾气虚型组与肺肾气虚型两组,将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治后,肺肾气虚型组总有效率93.3%,肺脾气虚型总有效率73.3%,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涌泉穴穴位贴敷治疗哮病肺肾气虚型疗效优于肺脾气虚型。  相似文献   

17.
腧穴特异性对临床疗效起决定性作用,针刺手法(刺激量)促进腧穴特异性的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对针刺临床疗效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因时制宜"作为针灸治疗的关键原则之一,针灸临床中应充分理解"时"的内涵,把握四时、昼夜作用于人体而呈现出的生理、病理上的时间性规律,基于气血阴阳的变化规律及邪正盛衰的进退规律,抓住时机、适时干预。将腧穴的动态性规律与病机病位的变化规律相结合,精准取穴、施术、起针;将时间因素贯穿针灸临床诊疗的全过程,为临证分析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罗诗荣老中医学术特长与临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月伟 《中国针灸》2003,23(3):162-164
该文全面总结了全国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者。罗诗荣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五十余年的学术特长与临证经验。罗老临床诊疗重视督肾证治。善用“铺灸”疗法;针灸取穴,善用“五输”“原”穴;针灸治病,辨病辨经相得益彰;针刺施治。重视治神,得气,守气,临证治疗妙用温灸。  相似文献   

20.
针刺“审察卫气”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Zhuo LS 《中国针灸》2010,30(9):763-767
检索、摘录古代文献中关于卫气的功能、循行、分布、特性等内容,用以分析、体会《内经》中针刺"审察卫气"的理论,结果发现针刺"得气"与卫气有关,卫气运行动静有时,刺法则应动静结合。卫气的聚散和分布情况与针刺治疗的效能范围有关。卫气的循行受天地阳气变化的影响,四季不同,不宜以"按时取穴"的方法机械对待。卫气既可与脉并行,亦可"不循其道",因此"循经感传"的实验是否"循经"尚有待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