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士的宁背景下电针诱导的大鼠传导性脊髓场电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循经感传的实质。方法 采用计算机叠加技术,观察了皮下注射士的宁后电针解溪穴,对大鼠脊髓场电位(SFP)的影响。结果 士的宁背景下电针解溪穴,可在大鼠脊髓诱导出跨节段传递的传导性SFP,其传成分以P2、N2波为主,氨基甲酸乙酯可使士的宁背景下的传导性P2、N2波消失,SFP又恢复到用药前水平,说明此传导性SFP与士的宁的作用有关。结论 推测士的宁背景下电针诱发的该传导性电位很可能就是形成循经感传的经气活动的客观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林文注  徐明海 《针刺研究》1997,22(4):287-291
应用CB-HRP逆行跨神经节追踪法观察家兔胃经解溪、足三里、伏兔、水道、承满、乳根、屋翳、颊车和膀胱经合阳、风门、天柱等穴区传入神经在脊髓胶状质等部位和低位脑干的分布节段和区域定位。结果表明,脊髓脑干胶状质内可能存在一条与体表胃经相对应的贯穿脊髓全长直达三叉神经脊束核等的神经网络链。胃经与膀胱经的穴区传入神经在脊髓胶状质可能形成既有不同占位区,又有部分重叠的相对特异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近35年来,我国经络研究的最大进展之一是证实了循经感传现象的存在[1]。我们以往的工作表明,穴区内多种神经结构如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环层小体、肌梭、血管壁神经均参与作为感传基础的穴位针感的形成[2];外周神经粗细纤维的单独或协同活动均与循经感传的形成有密切关系[3]。本工作进一步观察足阳明胃经穴位传入纤维在脊髓和低位延髓的定位投射,以期为阐明循经感传的脊髓脑干机制打下基础。实验共用2~2.5kg的家兔16只。在1g/kg体重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下向分布在解溪或足三里穴区的神经注入30%HRP或CB-HRP8~24μl,3~4天…  相似文献   

4.
士的宁背景下电针对大鼠脊髓Fos样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皮下注射甘氨酸受体抗剂士的宁后电针解溪穴,对大鼠脊髓背角Fos样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士的宁作用的背景下电针解溪穴诱发的Fos样蛋白在脊髓的L5、T12和C8各节段均有表达,其标记最密集的区域主要在背角的Ⅱ、Ⅲ层,Ⅳ层亦有少量分布。提示在一定条件下,针感信息可能沿脊髓进行跨节段传递,其中背角Ⅱ、Ⅲ层的中间神经元可能是其传递的结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5.
足底反射区疗法机理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及脊髓丘脑束,锥体束与丘脑,脑干等结构密切相关,探讨了足部感觉,运动中枢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区可能对相邻的边缘系统存在着某种兴奋冲动扩散机制,而足部的脊髓丘脑束,锥体束兴奋冲动的传导也可能影响丘脑,脑干,因而产生调节内脏活动的作用。本文还提出了利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PET)对足底反射区疗法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以往的工作证明电针“足三里”穴的信息在中枢神经内是循躯体感觉通路而传递的;恶心、呕吐反射的传入冲动主要由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传至延髓的孤束核下段—连合核,然后上行至脑桥上部的结合臂旁核。电针“足三里”穴可以在连合核和  相似文献   

7.
内关、公孙协同作用的神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CB-HRP神经示踪法对内关,公孙配伍机理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进行探讨。结果:内关、公孙配伍运用,其针刺信息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形成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同时通过两穴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突触联系,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最近结题的国家“九五”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提出:经络学说反映的是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间特定联系的规律,“经穴·脏腑相关现象”正是体表与内脏之间内外联系的表现形式。而“感传现象”可能是一定条件下体表间远距离联系的表现。 课题首席科学家邓良月教授介绍,“九五”经络研究的总体思路是揭示经络学说所表达的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之间特定联系的功能结构基础。课题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对循经感传现象机理的研究,阐明了外周神经、骨骼肌的链状结构、脊髓运动神经元柱和大脑皮层等是产生循经感传的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机械痛阈的影响和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的抑制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制备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型神经病理痛(SNI)模型后,电针"环跳"委中"穴30 min,每日1次,共7 d。观察电针对SNI模型大鼠机械痛阈和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传递LTP的干预作用。结果:造模1 d后,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机械痛阈较假手术组显著降低,至造模第7天,仍维持较低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治疗后,电针组大鼠机械痛阈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假手术组不能诱导出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传递LTP,其诱导前、诱导后、诱导2 h后的C-纤维诱发场电位变化率与基础平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诱导前、诱导后、诱导2 h后的C-纤维诱发场电位变化率较基础平均值均显著升高(P<0.01);电针组治疗7 d后的诱导前、诱导后、诱导2 h后的C-纤维诱发场电位变化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电针对造模后第15天的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传递LTP仍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电针可显著改善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的疼痛,抑制因脊髓背角神经元中枢敏化现象引起的突触传递异常而致的脊髓背角神经元LTP,并能阻断已发生且持续维持的脊髓背角LTP。  相似文献   

10.
内关,公孙配伍相关性的神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内关、公孙配伍机理及两穴配伍应用能调节胃等内脏功能,从神经解剖学角度进行探讨。方法 运用CB-HRP神经示踪法。结果 两穴配伍应用可使相应的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阳性标记细胞,在数量上增多和节段性分布扩大;阳性运动神经元树突皆向第Ⅶ、Ⅵ、Ⅴ层特异性延伸;能使在孤束核、腹腔神经节和背根神经节的阳性标记细胞明显减少。结论 提示内关、公孙配伍应用,其针刺信息在脊髓内经中间内、外侧核的神经元纤维感传至相应脊髓节段,再分别通过与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形成突触联系,形成两穴配伍在脊髓层次的协同增效关系。同时通过两穴在脊髓内相应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纤维产生突触联系,实现对胃等内脏传入信息在脊髓和孤束核水平的调节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时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15故园盘状引导电极集中安放在依外与第一体觉区相应的部位。结果表明,针刺侠溪穴(GB43)或光明穴(GB37)时大多数感传显著者下肢代表区和面部代表区同时显示了诱发电位C4-CS成份的强反应区,而位于两者之间的上肢代表区则无明显的反应。如在F肢的风市部位将感传阻滞,使之不能上达面部,则面部的在应I<消失在同样刺激条件下,无感传者仅在下…  相似文献   

12.
循经感传的脊髓脑干神经网络假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经感传是古人描述经络路线,创立经络学说的主要临床依据。不少工作证明,这种感传现象的发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密切相关。例如,刺激外周神经向心端和断肢残端可出现双向感传;感传可从感觉正常区进入腰麻区并在该区内循行;入静诱导、不完全性截瘫、某些脑部疾患可明显提高循经感传的出现率。因此有人认为,循经感传的本质是兴奋在大脑皮层S、S区、丘脑腹后内、外侧核的定向扩散。但无论是大脑皮层的S、S区或丘脑的腹后侧核,其下肢、躯干和头面部的代表区都被上肢的代表区分隔,难以解释足三阳经的感传现象[1]。鉴于脊髓和低位脑干仍保持…  相似文献   

13.
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对探讨中医经络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针刺体穴(井穴、原穴、督脉穴、背俞穴等)以及手针、耳针等出现了循经感传现象。但是至今尚未有针刺眼穴产生循经感传的报导。本人在眼针临床中,发现三例针刺眼穴产生循经感传的病人,进行了重点测试观察,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4.
辣根过氧化物酶追踪“足三里”穴的脊髓投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敏生  余安胜 《中国针灸》1999,19(9):551-553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CT HRP)追踪足三里穴的脊髓投射方法 ,观察了足三里穴和对比区的神经在脊髓神经节的不同数标记的神经细胞 ,证实了足三里穴与非穴位的HRP追踪发现在脊髓节段上基本相同 ,但在节段的标记数目上却有明显的不同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或P <0 0 5)。证明穴位区的神经传导功能比非穴位区强 ,针刺时可能在脊髓的相应节段产生不同功能表现 ,在穴区与非穴区局部存在着不同的神经构筑。  相似文献   

15.
莫启忠  宫斌 《针刺研究》1994,19(1):33-36
用受体放射性配体结合分析法测定了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脑不同分区组织及脾脏中的5-HT和M受体的Rt值,并以不针刺和针刺太冲穴大鼠为对照。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穴产生明显镇痛效果时,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脊髓、脾脏中5-HT和M受体Rt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5-HT受体Rt值在脑干和延脑中明显降低,丘脑则无明显变化;M受体的Rt值在脑干和延脑中无明显变化,而丘脑则显著降低。此结果与针刺“太冲”穴时有明显不同,证实了不同经络上穴位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循经感传形成过程中脊髓兴奋性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皮下注射甘氨酸受体拮抗剂士的宁后对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影响并与电针比较。结果:士的宁和电针均可在大鼠脊髓诱发中等量的c—fos表达,但在部位上有差异。结论:脊髓兴奋性的改变在循经感传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①本文介绍了针刺运动疗法,讨论了运动对针刺止痛作用的临床研究。运动的速度,运动的方向、运动的角度和运动的幅度主要决定于针感的强度。针刺时运动话动可提高治愈率,实验组与对照组之疗效在统计学上有显著的差异(P<0.01)。针刺后紧跟着的运动活动是使疼痛获得持久缓解的决定因素。②本文讨论了运动控制感觉输入的实验研究工作,近来研究证明运动输出和感觉输入之间在皮层水平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可抑制伤害性刺激诱发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晚成分比早成分受影响更明显,提示随意运动和感觉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于传入系统的非特异部分。③运动系统和感觉系统不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对感觉的控制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针刺运动疗法已成功的运用于临床。④除了运动止痛所特有的作用之外,运动止痛和针刺止痛之间可能有相似的止痛机制。主动运动的运动输出控制伤害性传入是运动止痛的一个特征,运动传入激活中枢疼痛抑制系统发放下行冲动,加强下行抑制是运动止痛的另一个特征。⑤针刺运动疗法包括相互联系的两阶段,第一阶段针刺提高痛阀或耐痛阈,产生疼痛的暂时缓解,为运动患部提供了条件,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紧跟着的主动或被动运动是使疼痛获得持久缓解的决定因素。前者作用的部位主要在脊髓,后者作用的部位主要在脊髓上位中枢,脊髓上位中枢发放下行抑制冲动在底节、丘脑、脑干网状結构和脊髓水平控制伤害性传入,使伤害性刺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的异常活动模式恢复到正常的活动模式,从而产生疼痛的持久缓解。  相似文献   

18.
燕平  朱忠春  郭慧颖  林文注 《针刺研究》2004,29(1):21-23,30
目的 :探讨建立“气至病所”的病理模型 ,为研究经络实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甘氨酸抑制剂士的宁 ,提高脊髓兴奋功能 ,观察针刺发生的传导性脊髓场电位与病灶兴奋的传入冲动在脊髓内的重叠情况。结果 :实验组在刺激心脏前仅能从L4和L6 记录到SEP ,而刺激心脏后SEP还可在T3和少数C7记录到。皮下注射士的宁后 ,SEP能够从每例动物的C7中记录到 ,并且随着传导性SEP到达C7,动物的心电图也随之改善。对照组针刺“足三里”后可在L4和C6 记录到SEP ,皮下注射士的宁后 ,SEP也可在T3记录到。结论 :士的宁背景下的传导性SEP可做为“气至病所”的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19.
神经系统在针刺镇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针刺部位传入的神经冲动,和从疼痛部位传入的神经冲动,在各级中枢神经系统内,通过某些整合作用,使疼痛性冲动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因而产生镇痛效果。由于脑干网状结构在各种感觉的调整和整合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现将本文实验结果略述如下: 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刺激脑干网状结构可使大部分家兔<5/7>的痛阈有所升高,但也有一小部分<2/7>的痛阈下降。经过统计学处理,痛阈的变化没有显著意义,这与刺激中脑网状结构能明显提高痛阈的报导不完全一致。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实验条件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施灸赫依三穴对PCPA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脑干组织中5-HT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只正常雄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安定组、顶会穴组、赫依穴组和黑白际穴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腹腔注射PCPA混悬液(1 mL/100 g),连续注射2 d制造大鼠失眠模型。成功造模后进行干预:正常组常规喂养;模型组每天抓取固定1次,常规喂养;安定组灌胃安定(地西泮)注射液(0.92mg/kg),1次/d,连续灌胃7 d;顶会穴组施灸顶会穴、赫依穴组施灸赫依穴、黑白际穴组施灸黑白际穴,每日施灸1次,每次5 min,连续施灸7 d。通过转棒平衡实验观察对比各组大鼠棒上停留时间,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LC-MS/MS)检测大鼠脑干5-HT的含量。结果 1)转棒平衡实验:模型组大鼠在转棒上维持时间缩短,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与模型组比较,安定组、赫依穴组、顶会穴组、黑白际穴组大鼠在转棒上维持的时间大于模型组(P 0.05)。2)大鼠脑干中5-HT的含量:模型组大鼠脑干中5-HT的含量显著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安定组、赫依穴组、顶会穴组大鼠脑干中5-HT含量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 0.05),黑白际穴组脑干5-H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施灸赫依穴和顶会穴可通过提高脑干组织5-HT的含量,从而使大脑兴奋性降低,起到改善睡眠作用。施灸黑白际穴对大鼠脑干中5-HT含量无影响,其原因可能与不同穴位所分布的5-HT含量与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