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针耳针并用对胆囊运动功能调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在B超监测下,对80例胆囊炎患者的胆囊面积变化和运动功能进行了治疗性实验观察,并与药物对照。结果表明,实验组针刺后脂餐试验较针刺前胆囊平均缩小面积提高,二者相比,无论是试餐30分钟或60分钟,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后胆囊运动功能改善的例数也有显著性增加(P<0.01)。针刺后胆囊炎痊愈74例(92.5%),对照组痊愈9例(32.1%),两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针刺对胆囊运动功能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牛血清白蛋白和去甲肾上腺素损伤而造成血瘀证兔模型,并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观察其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兔比较,造型兔血浆中内皮素(ET)含量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明显增高(0.01),前列环素(PGI2)含量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活性明显降低(P<0.01)。血府逐瘀汤治疗后,造型兔血浆ET含量明显减少(P<0.01),PGI2含量显著增加(P<0.01),并恢复到正常水平;tPA活性明显升高(P<0.01),PAI活性明显降低(P<0.01)。上述结果提示血瘀证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紊乱,而血府逐瘀汤对其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观察8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水平及中药益气活血法治疗的影响。结果:血浆ET水平与健康人比较未见明显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比较亦未见显著差异(P>0.05)。用或不用硝酸盐类抗心绞痛药患者血浆NO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人水平(P<0.02~0.0l);经治疗获显效的患者血浆NO水平有所上升,接近健康人水平(P>0.05)。提示NO在UA中起着重要作用;硝酸盐类抗心绞痛药物至少部分地依赖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益气活血法的疗效机理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NO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针灸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心俞等穴治疗22例冠心病(CHD)患者,测定血浆内皮素(ET)、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CHD患者ET、LPO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而SOD、GSH-Px则低于正常人(P<0.01);针刺治疗后ET、LPO明显降低(P<0.01),而SOD、GSH-Px则有所提高(P<0.01)。结论针刺对CHD患者ET有调整作用,机制与改善冠脉血液循环,减轻LPO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改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陈越峰  钱红  李兰  茅敏  钱伟华  何兴权  白杨  张敏 《中国针灸》2000,20(11):691-693
高血压病Ⅱ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针刺组)及口服硝苯地平组(对照组)各35例。经两周治疗,针刺组有效率65.7%,对照组有效率85.7%,P〉0.05;两组均能明显降低血浆内皮素(ET)水平,P〈0.01,治疗后两组E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对血管紧张素Ⅱ(A-Ⅱ)水平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刺降压的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内分泌功能,拮抗E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择时针刺(辰时、戌时)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观察其对血浆TXB_2和6-酮-PTF_(1α)水平的影响,并与正常人组对照。结果表明,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浆TXB_2水平高于正常人(P<0.01),而6-酮-PGF_(1α)水平低于正常人(P<0.05)。辰时针刺后,血浆TXB_2水平显著下降(P<0.05),6-酮-PGF_(1α)水平略有上升(P>0.1)。戌时针刺后,两者变化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患者脑地形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针刺前后脑地形图变化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本法可以减少中风患者病理性高功率(θ及δ)波的出现,改善两侧脑电波的级差,从而提示脑细胞功能的恢复。针刺即刻即有疗效,持续治疗效果更佳(P<0.05,P<0.01)。这无疑对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从针刺对雌猕猴生殖内分泌的影响中探讨针刺的时效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李沛  黄攸玉 《中国针灸》1997,17(2):103-104
有关研究表明,针灸作用的时效性因不同器官系统对针灸刺激的反应速度不同而不同。本实验通过对雌猕猴实施针刺,观察其血浆中雌激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实施针刺刺激期间,雌猕猴血浆中雌二醇的含量有明显变化(P<0.001);而停止针刺刺激后,这种效应即告终止(P>0.05)。针刺对雌猕猴生殖内分泌产生的这种效应与时间的关系,对针灸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运用整体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针刺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大鼠RA模型和人RA疾病相似;针刺组和模型组相比,梭形趾数明显减低,四肢肢体肿胀明显减轻,全血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血小板聚集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P<0.01、P<0.00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无统计学差异;大鼠关节X片表现和病理切片表现两者区别不大。说明针刺治疗RA取效是通过解除或改善了血液高粘滞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抗炎镇痛等途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血瘀证与血浆α—颗粒膜蛋白和内皮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血瘀证与血小板活化和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放射免疫法,测定74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内皮素(ET)的浓度,并与20名健康者作对照比较。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GMP—140与ET的浓度明显增高(P<0.01,P<0.001);糖尿病血瘀证这两项指标的变化比无血瘀证者更为明显(P<0.01,P<0.001)。结论Ⅱ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强和内皮细胞功能受损。GMP—140和ET与糖尿病血瘀证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这两项指标增高对判断血瘀证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支气管哮喘患者T细胞亚群和IL—4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胡志光  尹钢林 《中国针灸》1999,19(2):111-112
对6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针刺大椎、定喘、风门、肺俞、足三里、三阴交、孔最等穴治疗,总有效率8197%,同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IL4和IgE。结果表明:针刺能使支气管哮喘患者过低的CD+8升高(P<001);增大的CD+4/CD+8比值减小(P<001);过高的IL4和IgE降低(P<001,P<0001),使上述指标趋向于正常。  相似文献   

12.
血瘀证患者血浆内皮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作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指标,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心血管疾病、肾脏病共162例,进行了ET测定。其中三组疾病中属血瘀证87例,非血瘀证75例。测定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心血管疾病组、肾脏病组其ET值分别为59.50±32.27pg/ml、56.96±29.21pg/ml和107.52±90.18pg/m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提示这些疾病皆存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并发现三组疾病中血瘀证患者的ET值,皆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P<0.001),提示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亦是血瘀证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刺调整旋转法实验性家兔5—羟色胺,胃泌素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张安莉  陈日新 《中国针灸》1997,17(5):299-302
以家兔血清及胃窦组织中5-羟色胺、胃泌素含量为指标,用旋转的方法建立家兔胃节律紊乱的模型,观察60只家兔分组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提示,经针刺后,血清5-羟色胺、胃泌素显著下降(P<0.01),胃窦组织中5-羟色胺、胃泌素显著上升(P<0.001),表明针刺调整胃节律紊乱的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增加5-羟色胺、胃泌素在胃窦组织中的贮存、减少在血清中的释放来实现的。"足三里"的调整效应优于"条口"穴。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脑——心卒中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傅立新  赵铭辉 《中国针灸》1997,17(5):261-263
本文将80例脑-心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法组、传统针法组各40例,观察针刺前后心功能状态,并设正常组50例进行比较。治疗前80例脑-心卒中患者心功能指标部分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心搏量及血管顺应性降低、心脏后负荷增高。针刺后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以"醒脑开窍"针法改善更为明显(P<0.01,P<0.05)。提示"醒脑开窍"针法对脑-心卒中患者异常心功能具有明显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从分子水平研究血管通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实验用日本种雄性鹌鹑给予高脂饲料12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后给予血管通30天,取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观察血管通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囚相关肽以及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形成过程中,其血浆内皮素升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血管通可降低模型的血浆内皮素(P<0.05)及降低总胆固醇(P<0.001)和甘油三酯(P<0.001),升高其降钙素基固相关肽(P<0.05)。上述结果提示:血管通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可能与其通过降低血浆内皮素和升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关。  相似文献   

16.
针刺对肥胖病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及血脂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52例肥胖病患者血浆皮质醇、醛固酮水平下降,血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升高,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表明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脂肪代谢障碍。针刺治疗后,患者体重减轻,上述各项指标也得到明显纠正。  相似文献   

17.
针刺改善小气道功能时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将63例经肺功能检测为小气道阻塞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针刺20分钟组、40分钟组、60分钟组,结果三组病人小气道功能均有改善,针刺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在多项检测指标中,针后40分钟、60分钟疗效优于20分钟(P<0.005),而40分钟与60分钟组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05)。提示针刺对小气道功能有调节作用,其疗效与针刺时间久暂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血管性头痛患者颅底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慧敏  李军 《中国针灸》1999,19(8):489-490
通过TCD诊断仪检测血管性头痛患者颅底脑血流变化,发现血管性头痛患者在发作期和间歇期均存在异常,经过针刺治疗后,4种不同的流速异常均有所改善,同时观察到针刺前后MCA、ICA、PCA、VA的变化均有显著意义(P<001,P<005),而ACA、BA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针刺对颅内血流具有正性调整作用,使脑血流趋向正常。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单胺类物质调整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观察40例冠心病患者针刺治疗前后血浆5-HT、5-HIAA、NE和DA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5-HT、5-HIAA、NE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0.01),针刺组针刺治疗后5-HT、5-HIAA、NE显著降低(P<0.01~0.05),DA针刺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提示针刺治疗具有对冠心病患者单胺类体液因素的调整作用,并能改善冠状动脉痉挛和闭塞。针刺可能具有保持动态平衡的机体自我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35例偏头痛患者,同时设立普通针刺法治疗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了治疗组部分患者(18例)治疗前后血液中5-羟色胺(5-HT)及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的变化情况。治疗结果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子午流注组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提示子午流注针法对偏头痛患者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