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络与美容     
中医学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的一种组织结构,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黄帝内经.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於脏腑.外络於肢节”。  相似文献   

2.
经筋疗法治疗经筋病前景广泛,概述如下。 1经筋病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内、关节,即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诸筋者,皆属于节。”经筋起着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及维持正常的体位姿势的作用。经筋病最早见于《灵枢·经筋》篇,可概括为:“其病当所过者肢痛及转筋”或“其病当所过者肢痛转筋”。  相似文献   

3.
刺井浅议     
袁军  李梅 《河北中医》2003,25(5):374-374
井穴是五输穴之一 ,位于人体四肢末端 ,是脏腑经脉之气所出之地 ,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兹就其临床所用略陈管见。1 井位四末 ,类同根结之“根” ,标本之“本”《灵枢·根结》记载 :足六经之根在四肢末端井穴。窦汉卿《标幽赋》则进一步指出 ,十二经脉的“四根” ,即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灵枢·卫气》论述十二经之标与本 ,也以“四肢为本”。从上可以看出 ,根者、本者其位在末 ,皆十二经脉之气始生始发之地 ,为经气之所出。根结、标本理论说明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 ,更强调四肢为经气的根与本。因此 ,在临床上针刺五输之井穴 ,功…  相似文献   

4.
统编的各种针灸学教材,在经络理论里都提出一个独立的“十二经别”系统概念,且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理论相并列,如早期的统编高等中医院校《经络学》教材就指出“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外围所连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1],到了新世纪“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则强调“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2].“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则指出:“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3].  相似文献   

5.
《灵枢·经脉》手太阳小肠经的终段分支“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其“斜络于颧”,在《灵枢·经脉》的文字叙述中未免有些唐突,因其无论是在经脉的互相御接上,还是与该篇文字的文体上看都似无相通之处。笔者认为“斜络于颧”系衍文旁出,其根据如下。1...  相似文献   

6.
一、经筋即经脉之筋,十二经筋即十二经脉之筋马莳说:“各经皆有筋”(见张志聪、马莳《黄帝内经灵枢合注》)。经筋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经络学说的内容之一。古人以十二经筋总括全身之筋,把人体的筋肉组织隶属于十二经脉。因此,十二经筋的名称,在人体的分布、循行与十二经脉基本上一致。但是,经筋没有十二经脉那样冠以脏腑之名,而直接称之  相似文献   

7.
叶庆莲 《河南中医》2007,27(3):14-16
十二经脉名称命定与中医阴阳理论关系十分密切,其中,“经”、“脉”及十二之数均受阴阳应象思维的启发,又由于经脉“阴阳之气,各有多少”,而分类命之为三阴经与三阳经。十二经脉依表里上下前后的对应定位命名,还体现了人体阴阳的整体协调与平衡。  相似文献   

8.
试论十二经脉流注动力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十二经脉流注动力及调控陈以国林锓武导师杨介宾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成都610075)经络理论,是中医整体观念的精髓,而其主体则是由于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建立起来的“如环无端,周而复如”的流注关系。但关于这种对机体生命运动其有极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帛书》与《黄帝内经》经脉理论的差异,从经脉数量、名称的演变来简述十二经脉理论的发展过程,并重点阐述了十二经脉名称的命名原则,旨在为经络学说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借此启发医学工作者对经络学说和《黄帝内经》经脉理论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子午流注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根据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盛衰的规律而按时取穴为针灸治疗所用,随着中医临床的不断发展,其理论思想也在不断扩大应用。笔者就子午流注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应用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1.
经络理论是学习针灸的基础,正确理解经络理论对针灸学术发展意义重大。现代经络研究成果仍与传统经络理论存在明显差距,结合《十二经脉理论临证指要》一书,本文从临床角度阐释十二经脉理论的构建和内涵,论述古代医家基于临床对十二经脉理论的认识和发挥,认为从临床角度解读经络理论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输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3.
《灵枢.经别》中有“足太阳之正”等十二正,十二正之别为十二经别。历代医家认为十二正即十二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笔者经反复研究,认为这种理解有悖于《灵枢》原义,故不揣自陋,简要论述如下。《灵枢.经别》中言“足阳明之正”与“足太阴之正”皆“上至髀”。可见,足阳明之正与足太阴之正为向心性循行,而足阳明经脉从头走足,故言“十二正即十二经脉”于理不通。同理,十二经别也为向心性循行,言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支脉也于理不通。营气行于脉中,沿十二经脉顺序循环流注,昼夜营五十周;卫气日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  相似文献   

14.
马坚  邓显惠 《中国针灸》1998,18(11):659-660
《灵枢.营气》篇载:“营气之道……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与太阴合……从脾注心中……合手太阳……合足太阳……注足少阴……注肾,从肾注心……循心主脉……合手少阳……从三焦注胆………注足少阳……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十二经脉流注模式,正是根据这一记述建立的,目的在于说明十二经脉在流注过程中的关系和联系次序。其模式要求简明合理。所谓简明,是将繁复的关联存主略次,表达得一目了然。所谓合理,即符合脏腑经脉阴阳概念的…  相似文献   

15.
贾润苗 《河南中医》2009,(5):419-419
《灵枢·经脉篇》日:“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篇》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以始,工之所以止也。”说明经脉是人体生命活动之通道,疾病活动之处方,具有决定死生之作用,其根本“不可不通”。  相似文献   

16.
十二经筋概述及其实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十二经筋概述经筋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经络学说的内容之一。《灵枢·海论》指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十二经脉纵横出入,运载气血,营行表里,沟通内外、上下、左右、脏腑之间  相似文献   

17.
外科病与经络的关系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人民医院(22430)朱鸿操经络学说是中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与阴阳、五行、卫气营血学说并行,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之中。《灵枢·经别》篇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灵枢·本脏》篇...  相似文献   

18.
正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理论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灵枢·卫气》曰:"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标幽赋》:"更究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均说明了经脉标本根结理论在疾病诊断及辨证取穴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脏腑经络系统作为一个有  相似文献   

19.
张卫华  李易侠 《陕西中医》1992,13(12):552-553
针对《灵枢·经脉》篇所载经脉循行路线中“其直者”与“其支者”的涵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分析,认为二者是同一概念,均是直行的主干经脉,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经脉正反双向运行理论思考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祝华英[1]道长关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正反双向运行理论,对《灵枢.经脉篇》给以全新理解,在新的经脉循行认识基础上对《伤寒论》六经属手足的问题、《伤寒论》为何首取太阳病等问题进行讨论,为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