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传统概念只是一种推理工具 经络学说的重点内容是“经络”概念的形成和作用的表达。围绕经络的形成似已达成共识,即经络的形成是古人通过独特的医疗实践、结合部分解剖知识等创建的,但这不等于说经络就是一个实体。经络应当是客观加主观的产物,所谓客观就是古人模糊的解剖学知识,而所谓主观就是古人对人体内在相互关系的认识,二者结合才形成了古人的经络观。具体地说,经络应当是在实体(血管、神经、肌腱等)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仿血管、神经、肌腱等功能的一种功能通道,同中医学的“脏腑”概念一样,既类似现代解剖器官和组织,又不完全等…  相似文献   

2.
经络实质的探讨直接关系到中医针灸基础理论和临床的及针刺麻醉作用机理的研究,对发展中医针灸学术有重大意义;因而,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研究课题。自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导“针响”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各学科领域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观测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经络实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关于经络实质的“神经说”神经体液说”“生物电伤说”“控制论说”等十八种假说。近年又提出“第三平衡系统  相似文献   

3.
关于针刺镇痛、循经感传以及针灸条件反射与免疫调节的关系 ,有进一步论述的必要 ,故不揣浅陋 ,述之于此。针刺镇痛与免疫关于针刺镇痛的机理是当今针灸研究的热点之一 ,过去的研究主要是在神经说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疼痛的最终形成当然和神经乃至大脑有密切的关系 ,然而疼痛闸门的开启又怎么能用神经的功能解释呢 ?笔者认为 ,从疼痛的起始机制上说 ,是免疫 (炎症反应是人体典型的抗损伤过程 ,因此炎症也应该属于免疫范畴 )充当了启闭疼痛闸门神秘之手的角色。例如现在公认的疼痛介质前列腺素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分泌的 ,缓激肽是…  相似文献   

4.
经络生物学起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燕明 《中国针灸》1994,14(6):35-38
本文以经络系统的起源及其原型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简要研讨,初步发现经络系统与现存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体内的子午干神经系关系密切。原始型子午干神经系为一完整神经系统并具有8条纵走的神经干,与经络系统的特征十分相似。我们认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份可能是原始子干神经系的保,经络现象在某种程虎上祖现象。此观点可解释各种经络现象。  相似文献   

5.
郑利岩 《中国针灸》2003,23(4):222-224
目的: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正确认识经络实质。方法:以《灵枢》中有关经络论述为指导,综合我国学者多年来经络研究的成果,归纳、总结了构成经络实质三大要素,即经络组织结构、经络作用通路及经络效应表现的相关资料。结论:提出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带状结构;络脉是小血管,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机能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6.
传统针刺的作用机制调实补虚也就是中医的五行权衡,主要是痛觉神经敏感性的调节。通过五行权衡促进阴阳自和。经络突触电传导的条件是由两侧神经的敏感性决定的。针刺提高了穴位处的神经敏感性,满足了传导条件。  相似文献   

7.
试析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传变与针灸作用及经络现象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林真 《中国针灸》1996,16(1):43-45
试析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传变与针灸作用及经络现象的关系林真(北京积水潭医院,100035)六十年代末期,大量的针麻手术和针刺镇痛病例使我对针刺镇痛的效果印象颇深,但对其机理并不甚明了。只是根据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神经说,认为可能与针感传入神经中枢后对痛觉或...  相似文献   

8.
经脉与结缔组织相关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朝霞  郑利岩 《上海针灸杂志》2003,22(3):45-48,F003
目的 综述经脉与结缔组织相关性研究概况。方法 通过经脉与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管,肥大细胞及钙离子的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经脉的组织结构与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管,肥大细胞及钙离子的活动之间关系密切,尤其是结缔组织与其他几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结论 经脉不单纯是结缔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管,肥大细胞其中的一种结构,而是一个分布等的肌肉和骨膜之间由血管,神经,淋巴管等结构组成的立体结构,在这一立体结构中,结缔组织广泛地分布其间。  相似文献   

9.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呈线状,反复分支并相互联络,整体上构成网状结构。经络系统的网状结构把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运行气啦、调理阴阳,达到沟通机体上下内外的整体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则主要是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分子等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细胞分子水平对机体的整体功能进行调控。本文从生物学基础与作用通路等角度将经络系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比较,对针灸经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结合阐述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经络学说与针灸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要回顾针灸经络研究的历史并结合其研究现状,提出针灸主要通过神经、体液及心理三条途径发挥调整作用;介绍中医学(包括针灸学)理论的一些特点,即蕴涵整体理念、重视时间因素和强调环境条件,以及这些原则的现实指导意义。最后,就针灸经络的发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正> 以往我们曾在胃大部切除术病人术前、术中记录了病人指(趾)血管容积脉搏波幅的变化.在动物实验中记录了电刺激内脏大神经时腹肌肌电反应,证明了这两项生理指标对探讨內脏疼痛反应的规律和评定临床腹部手术的针麻效果上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利用胃牵拉反应的动物模型记录了腹肌  相似文献   

12.
<正> 我们曾在猫上观察到针刺“人中”、“足三里”等穴并引起加压反应时,伴有后胺,小肠、肾及脾等区域血管阻力的明显增高,骨骼肌和皮肤容量血管明显收缩,并伴有瞬膜,瞳孔,膀胱及小肠等植物性效应器官的反射反应。本实验旨在观察,针刺引起加压反应时,心脏血流动力学是否也发生变化。为了阐明针刺加压反应的本质,本实验仍与阻断颈总动脉血流及刺激隐神经引起的加压反应的效应相比较。  相似文献   

13.
<正> 通过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我们阐述了切口旁(双)针镇痛效应是来源于电针对外周神经的局部作用,兄弟单位观察到高频电针可压抑与痛觉有关的Aδ与C波,并提出了同神经电针镇痛机制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在大白鼠皮下组织和骨骼肌等部位在阻力血管旁发现主要是由非特异胆碱酯酶反应的胆碱酯酶阳性神经及其终末分枝——各种形式的游离神经末梢以后,我们就把这一结果用来探讨与针刺传入的关系,由于临床针麻手术也常常把针刺入组织中,特别是切口旁针完全是在皮下组织中。我们首先实验了针剌相当于穴位的皮下组织,在动物提高痛阈生理指标的基础上,探讨与针刺镇痛有关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相似文献   

15.
痛阈与穴位处皮肤内胆碱酯酶阳性神经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穴位处痛阈的高低与该处皮肤组织内神经成份的数量及种类究竟有无关系?穴位皮肤局部神经成份及数量与该处电针诱导后对提高全身痛阈有无关系?假若穴位局部应用交感神经化学切断剂后对穴位处痛阈有无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材料和方法本实验共选用21只雄性大白鼠。 (一)选用雄性大白鼠6只,用WQ-PE型痛阈测量仪于安静、稳压的情况下,每次按序测量相当于“足三里”、“环跳”、“涌泉”、“劳宫”、“承浆”和“人中”等六个  相似文献   

16.
<正> 皮质醇系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激素之一,它受下丘脑-垂体的控制,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起重要的作用。有报导指出,利血平可耗竭去甲肾上腺素(NE)神经递质,从而解除对腺垂体的抑制作用,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导致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亦有人证实,针刺可使皮质醇分泌增加,同时多数的报导也指出针刺使脑内NE含量减少。因而推想,在利血平化的基础上给予针刺,应该比单独使某一种时所引起的效果大一些。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别测定针刺和利血平对血浆  相似文献   

17.
<正> 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针刺内关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为阐明这种效应的机制,研究针刺信息的作用途径,一些作者对针刺“内关”的传入神经通路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我们曾观察过电针猫“内关”区的脊髓背根诱发电位节段分布范围,分析了内关传入途径与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的关系,认为内关传入途径与正中神经关系最密切。本文以猫颈-胸导联叠加的ST段电位值变化为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指标,以正中神经复合动作电位为神经纤维类别兴奋的指标,分析电针“内关”效应的传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医认为针刺具有通调气血,疏通经络,和谐脏腑,扶正祛邪的作用。在古典医籍中,有很多关于针刺心包经经穴治疗心脏疾患的论述。近年来,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针刺“内关”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确实具有较好的疗效;电针动物“内关”对急性缺血心肌能呈现出加速其恢复过程的作用。电针“内关”产生疗效的作用机制,是针灸原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交感神经对心肌功能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电针“内关”可以兴奋穴区土相应躯体神经,  相似文献   

19.
<正> 在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人们发现针刺效应与针刺后交感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有的工作表明,针刺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受到相对抑制;也有人报道钎刺对交感神经活动有兴奋作用。己经知道,中枢肾上腺素能机能与外周交感神经活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中枢肾上  相似文献   

20.
<正> 国内许多资料认为神经系统是针感反应的物质基础,也有认为针感的产生与血管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用儿茶酚胺荧光和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皮下组织中小血管周旁大量神经分布,对它们做了定性和相互关系的研究,曾提出过用这些方法所反映出的神经和经络实质,针刺原理的关系。国内外都有资料强调针刺针麻效应都产生于穴位深部组织,多在肢体肌肉内。因此观察骨骼肌,关节囊等深部组织神经分布就很必要,我们特别重视了与血管有关的神经。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