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测伴C5/C6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孔形态及三维空间下的各相关径值,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492例伴C5/C6椎间孔狭窄,在上海长征医院于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正侧位X线、颈椎CT、颈椎磁共振等检查,数字骨科系统重建后观测椎间孔形态并测量最佳投射角度下的纵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横截面积、椎间隙高度等径值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病例组与正常成人组C5/C6椎间孔之间、病例组病变椎间孔与对侧椎间孔以及病例组中男女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C5/C6椎间孔形态因骨赘增生等,以纺锤形、不规则形为主,病例组C5/C6椎间孔横径均值、纵径、横截面积、椎间隙平均高度分别为(5.81±1.40)mm、(10.45±1.70)mm、(50.02±15.46)mm2、(4.99±0.89)mm,均比正常成人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C5/C6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孔的形态发生改变,导致椎间孔的横径均值及横截面积值均明显减小;椎间孔的横径在诊断颈椎间孔狭窄方面敏感性及特异性高;术中减压时应更加注重椎间孔横径的有效扩大,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直接观测颈椎间孔及孔内颈神经根的解剖关系,分析导致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解剖学因素.方法 选择福尔马林防腐国人成尸颈部标本15例共30侧.对颈椎间孔及其内走行的颈神经根进行观察,并分别测量颈椎间孔长度,颈椎间孔及其内颈神经根的前后径及上下径,并对所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与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内走行的解剖学因素.结果 颈神经根可在颈椎间孔内造成嵌压,C7与C4~C6、C3与C4~C5椎间孔前后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C3与C4、C6与C7外,颈神经根横截面积与相应颈椎间孔的横截面积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C3、C4横截面积比值最小.结论 C3、C4发生嵌压的概率较低;最容易发生颈神经根嵌压的椎间孔为C5~C7椎间孔,最常见发生部位为椎间孔内口处.  相似文献   

3.
颈神经及相关结构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量不同节段颈神经的组成、走行及相应椎间空的特点,以提高颈椎病微创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15例(共30侧)国人成年颈椎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对颈神经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测.结果 颈椎间孔长度在0.54~0.65 cm,且从上到下,椎间孔长度逐渐增加;C4、C5、C6椎间孔的上下径及前后径测值较小,C3、C7测值较大,而椎间孔内神经根的径线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神经根与脊髓在水平面上向前的前倾角各节段变化不大,在15°~19°,而与冠状面上向下的下倾角从C3到C7逐渐变小;颈神经后根根丝间存在着广泛的吻合支.结论 椎间孔入口关节突内侧0.6 cm的范围内最狭窄,切除此范围的关节突关节,既达到了对神经根减压的效果,又保留了脊柱的稳定性;颈神经存在广泛的吻合支,颈椎病的表现和神经定位不能完全相对应;C4、C5、C6椎间孔的上下径及前后径较小,而其神经根的径线较大,C4、C5、C6神经根最易受压.  相似文献   

4.
胸腰段椎间孔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测胸腰段椎间孔的形态结构特征 ,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 2 4具正常成年男性尸体脊柱胸腰段椎间孔 (T1~L5)的前后径、上下径及椎间孔长度进行了观测。结果 :前后径 :T1~T4依次增大 ,T5~T8无明显变化 ,T9~T12 依次增大 ,L1~L5依次变小 ;上下径 :T1~L4依次增大 ,L5略小于L4,T1~L5均明显大于其前后径 (P <0 .0 1) ;椎间孔长度 :T1~T4依次明显变小 ,T5~T8无明显变化 ,T9~T12 依次增大 ,L1~L5依次增大 ;脊神经根位于椎间孔上半部 ,椎间孔与脊神经根之间的间隙上下径较大 ,前后径较小。结论 :胸段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根的机率低于腰段 ,椎间孔下半部狭窄不压迫脊神经根 ,椎间孔狭窄自上下方向压迫脊神经根的机率低于前后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88例成人寰椎作了观察。所观测的项目包括:(1)寰椎的矢径与横径;(2)寰椎椎孔的矢径与横径;(3)寰椎横突孔的形态、数目及大小;(4)寰椎椎动脉沟的宽度和深度;(5)寰椎椎动脉沟间距;(6)寰椎后桥与外侧桥的出现率等。 结合临床对这寰椎有关部分与颈椎病及颈椎疾患在诊治上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特点及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8月收治3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总结神经根型颈椎病图像表现特征,并分析其椎间孔狭窄特点。结果 C5-C6节段椎间孔狭窄发生率最高,椎间孔狭窄发生率最低为C3-C4节段;1个节段发生椎间孔狭窄比例最高,且在30-50岁人群中,1个节段和2个节段发生椎间孔狭窄最为常见,而60岁以上人群3个节段发生椎间孔狭窄机率较高(P0.05)。MSCT检查38例神经根性颈椎病患者诊断符合率和椎间孔狭窄检出率分别为94.74%和97.56%,与手术病理学检查比较无差异(P0.05)。MSCT中神经根型颈椎病可表现为前缘和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且均呈不规则致密影,其中椎体后缘增生骨赘主要可呈现不同程度的正中椎管矢状径狭窄;颈椎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椎体后方局限性软组织密度影;黄韧带肥厚其椎管后方椎板内缘可见明显高密度影。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可合并椎管狭窄,以椎体后缘致密影为其主要表现。存在许氏结节形成椎体4个,横突孔变窄椎体2个以及含有空气征椎体1个。结论 C5-C6节段椎间孔狭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C4-C5节段,椎间孔狭窄发生率最低为C3-C4节段。年龄越大患者其椎间孔狭窄机率和范围更大。MSCT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和椎间孔狭窄检出率,更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测伴C5/C6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孔形态及三维空间下的各相关径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492例伴C5/C6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颈椎CT、颈椎MRI等检查。选择来院体检的191名健康成人作为正常成人组。通过CT三维重建图像和X线片观测C5/C6椎间孔形态并测量最佳投射角度下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纵径、横截面积、椎间隙高度等径值,分析病例组与正常成人组之间、病例组观察侧(狭窄或严重狭窄一侧)椎间孔与对侧椎间孔之间及病例组男女患者之间各径值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C5/C6椎间孔形态因骨赘增生等,以纺锤形、不规则形为主。病例组观察侧椎间孔横径均值、纵径、横截面积、椎间隙平均高度分别为(5.81±1.40)mm、(10.45±1.70)mm、(50.02±15.46...  相似文献   

8.
利用120具中国成人的干燥椎骨,经过形态观察、测量和统计处理,报告了腰脊柱各平面椎孔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影响椎管和神经根管诸因素的数据资料。讨论了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从腰1~腰5(以下腰、骶简称为L、S)椎孔形状有从椭圆形演变为三叶草形的倾向,因而易导致下腰段侧隐窝或神经根管的狭窄。L_1~L_3椎孔正中矢状径(简称中矢径),逐渐变小,L_3~L_5又略增大,其大小可能与先天或发育因素有关;L_1~L_5椎孔的侧矢径越来越小,其大小还与年龄和脊柱退变有关。中矢径狭窄主要累及中央椎管内的马尾,侧矢径狭窄则主要累及侧隐窝或神经根管内参与坐骨神经组成的L_6和S_1脊神经根。从形态上可将腰椎管狭窄分为中央型、外侧型和混合型。  相似文献   

9.
曾令斌  王宸 《现代医学》2013,(6):367-372
目的:探讨单侧入路潜式减压手术方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方法: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0例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例资料,均测量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CT各项指标,包括L3/4、L4/5间隙潜式减压侧椎管面积、硬膜囊的横截面积、椎管矢状径、潜式减压侧的侧隐窝矢径、侧隐窝角度、椎间孔上下径、椎间孔矢状径及椎间孔面积;同时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手术前后各项CT测量结果及ODI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指标测量显示,术后L3/4间隙椎管面积(潜式减压侧)及硬膜囊面积平均扩大率分别为129%和66.5%,L4/5间隙椎管面积及硬膜囊面积平均扩大率分别为115%和51.3%,可见术后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与术前对比均有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L3/4间隙侧隐窝矢状径平均增加2.40 mm,侧隐窝角度平均增加14.5°;L4/5间隙侧隐窝矢状径平均增加2.48 mm,侧隐窝角度平均增加13.9°;术后L3/4间隙椎间孔矢状径平均增加2.44 mm,椎间孔面积平均加大了60.12 mm2;术后L4/5间隙椎间孔矢状径平均增加1.75 mm,椎间孔面积平均加大了58.91 mm2。结果显示侧隐窝矢状径、侧隐窝角度、椎间孔矢状径及椎间孔面积较术前均有相应增加,P<0.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椎间孔上下径测量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ODI评分有明显改变,较术前平均降低了43%,临床腰腿痛症状缓解明显,行走能力得到改善。结论:单侧入路潜式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可行,术后复查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长腰椎椎弓根对椎间孔孔径的影响。方法剥离10具成人腰骶椎标本(L1~S1)的软组织后,将椎弓根从椎体后缘锯断,利用垫片延长椎弓根。螺旋CT分别对原始腰椎和延长椎弓根的腰椎标本进行扫描,CT重建图像并测量标本椎间孔孔径,包括原始腰椎各节段椎间孔孔径,椎弓根延长2、4、6mm后的椎间孔孔径。结果随着椎弓根的逐渐延长,椎间孔的前后径也逐渐增加。对原始腰椎和延长椎弓根的腰椎标本椎间孔孔径进行比较,在L1~L5节段椎体,椎弓根延长2、4、6mm时分别测得的椎间孔孔径与原始腰椎椎间孔的孔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延长椎弓根可以明显增加椎间孔孔径,为临床进行腰椎椎间孔减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颈椎X射线侧位片上,分析椎板矢状径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DCS)病例中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符合标准的颈椎X线片401张.以Pavlov-Torg指数小于或等于0.75为诊断标准,将此401张颈椎X线片分为非DCS组和DCS组.测量C3~C6节段关节突关节后缘至棘突椎板线的距离(简称椎板矢状径),比较两组间椎板矢状径的差异,随后使用相同方法分别比较不同性别病例的椎板矢状径差异.结果 C3~C6节段非DCS组椎板矢状径分别为(5.23±0.93)、(5.55±0.94)、(5.64±0.97)和(5.12±0.84)mm,DCS组分别为(3.87士1.11)、(3.66±1.00)、(3.77±0.92)和(2.99士0.72)mm,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性别之间椎板矢状径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S患者C3~C6节段椎板矢状径较正常人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矢状位多平面重组(MPR)对腰椎间孔狭窄(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证实的LFS矢状位MPR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LFS共32个椎间孔狭窄,均见椎间孔上下径及前后径减小,椎间孔变形,神经根周脂肪间隙狭小或消失,其内神经根受压情况与手术所见基本相符。结论:MSCT矢状位MPR对LFS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调查140例成人寰椎标本,后弓长度为前弓2.6倍。横突孔多数呈卵园形,孔径左右基本等大。椎孔的齿突后矢状径平均值为18.44mm。占最大矢状径63.55%。横突后孔或沟的出现率46.39%,后结节与椎动脉沟距离,上缘短于后缘。寰椎后椎动脉管的出现率10.71%。  相似文献   

14.
用2‰游标卡尺对114具L1~L5段椎骨标本进行测量,包括椎孔上缘矢径及下缘矢径的距离和相互关系。结果:腰椎孔下缘矢径明显大于上缘矢径(P<0.01),腰椎孔下缘矢径明显大于腰椎孔中矢径。为腰椎管狭窄的临床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颈椎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量了重庆地区成年人干燥颈椎100套(男性58套、女性42套)椎体上面的最大横径和矢径,椎孔的横径和矢径,C_3~7侧隐窝的横径和矢径,且观察了侧隐窝的出现率。同时还测量了82套(男性44套、女性38套)C_3~7颈椎椎间管的长度和宽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矢状位多平面重组(MPR)对腰椎间孔狭窄(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证实的LFS矢状位MPR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LFS共32个椎间孔狭窄,均见椎间孔上下径及前后径减小,椎间孔变形,神经根周脂肪间隙狭小或消失,其内神经根受压情况与手术所见基本相符.结论MSCT矢状位MPR对LFS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矢状位多平面重组(MPR)对腰椎间孔狭窄(Lumbar foraminal stenosis,LF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证实的LFS矢状位MPR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LFS共32个椎间孔狭窄,均见椎间孔上下径及前后径减小,椎间孔变形,神经根周脂肪间隙狭小或消失,其内神经根受压情况与手术所见基本相符。结论:MSCT矢状位MPR对LFS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CT影像中钩突面积(UPA)对患者颈椎椎间孔狭窄(CNFS)患者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8例CNFS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16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接受了多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检查。比较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的UPA和C6钩突各参数,并ROC曲线分析UPA各切点对颈神经孔狭窄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两组中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患者的U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男、女患者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的U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6钩突左钩突高、右钩突高、钩突基底长、左椎间孔短径、右椎间孔短径、左钩突倾角、右钩突倾角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突面积的最佳切割点为21.15mm~2,敏感度为91.8%,特异度为93.4%AUC为0.97。结论 UPA是评估CNFS的敏感指标,其增大与CNFS风险增加相关,可作为UPA临床评估CNFS的影像学标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前后X线平片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采用颈椎侧位X片测定治疗前后椎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结果:治疗前男女患者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分别为0.74∶1.00和0.73∶1.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男女患者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分别为0.85∶1.00和0.87∶1.00,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管矢状径较治疗前变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体矢状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的比值较治疗前增大,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C3、C4、C5、C6节段椎管矢状径治疗后长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C3、C4、C5、C6节段治疗前椎管矢状径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椎管矢状径长于女性。结论:退行性颈椎狭窄行椎板切除术前后的X线平片变化能够评价手术的疗效,并且简单方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34副干燥骨骼的第3到第7颈椎,先作性别鉴定、序数确定,遂分别测定其椎体前、中、后高,上、中、下矢状径,上、中、下横径,椎孔矢状径和横径,以及棘突上缘倾角。结果显示第4、5椎孔的矢状径最狭窄,并结合临床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