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糖尿病足作为长期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是另一个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足的重要原因。糖尿病足是截肢的主要原因,而引发糖尿病足截肢的重要原因是PAD,因此必须有效治疗PAD,避免肢端缺血坏死,减少截肢。介入治疗具有微创、高效的优点,可显著降低其对患者机体的刺激,对患者的机体创伤小,可反复操作,安全性高。目前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已经成为PAD合并糖尿病足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对介入的深入研究,其运用价值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eep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疗效.方法:采用Deep球囊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糖尿病足患者43例患肢51条(2005年10月~2009年3月).术后残余狭窄均小于或等于50%,对比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B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经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的成功率96%.其中3例患者开通未成功.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24±0.21)上升为0.69~1.16(平均0.88±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eep球囊PTA微创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血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0月该院收治的10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介入治疗,51例)和对照组(保守治疗,51例).统计两组临床疗效、近期通畅率、再闭率等.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ABI(0.86±0.05),跛行距离(283.2±30.5)m,患肢皮肤温度(32.9±1.5)℃,治疗有效率95.89%,6个月后通畅率87.67%,再闭率8.22%,长期随访截肢率1.37%,死亡率1.96%,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显著,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对54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患者患肢皮肤温度均明显升高,静息痛基本消失,缺血疼痛患肢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间歇性跛行消失,3例因肢端坏疽合并感染行截肢术,截肢平面均在小腿中下段以下,截肢后恢复出院,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其中优质的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完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保证正确体位,能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5.
张海龙 《中外医疗》2016,(32):46-48
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 的不同,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7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观察组(介入治疗)41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3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95.1%>82.9%,9.7%>2.9%),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患者的髂动脉、股动脉以及腘动脉及以下血管的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6.5%>85.2%,96.0%>82.6%,91.7%>76.1%),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显著,而高龄和疾病史等因素增加了治疗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予以控制,以促进患者的治疗和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治疗下肢ASO的针对性护理价值。方法 129例血管介入治疗下肢ASO病患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以此为基准补充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并发症情况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护理后VAS与VRS评分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理想(P<0.05);护理后精神状态、社会职能、睡眠质量以及身体质量等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较对照组理想(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症率与总满意度明显更理想(P<0.05)。结论 血管介入治疗下肢ASO病患针对性护理,不仅有利于缓解病患术后疼痛,提升生活质量与对护理满意度,还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率。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等大、中型动脉。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消失、肢体组织营养障碍、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疽。治疗目的是改善肢体缺血症状及挽救肢体,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手术和介入联合治疗,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韩星  吴杰  魏崴  纪伟  杨德新 《吉林医学》2010,31(28):4854-485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及治疗方法。方法:主诉下肢或足部麻木或疼痛、溃疡、坏疽的糖尿病患者中,经下肢动脉节段性测压(踝/肱指数ABI)或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有下肢动脉缺血表现者,进一步作磁共振血管显像(MRA)、螺旋CT血管显像(SCTA)或数控动脉造影检查(DSA)以明确诊断。结果:28例患者经ABI测定诊断为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BI在0.00~0.65范围,平均0.33。全组患者均作了SCTA,MRA或DSA检查,ABI无一例假阳性,最后确定28例中3例为主髂动脉段闭塞;6例为股腘动脉段闭塞;7例为股腘动脉伴腘动脉1~2分支闭塞;12例为膝以下动脉闭塞。28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别接受了不同的手术或(和)药物治疗。结论:节段性测压和彩超检查是初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方法,简易、价廉、无损伤性、患者易接受;SCTA,MRA或DSA可以准确诊断动脉闭塞的部位、程度和范围,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全面的依据。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闭塞症介入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临汾市人民医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80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降血压、血糖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 a,在此期间观察组中5例患者截肢,对照组17例截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11.
李斌  钟志雄  张奇峰 《河北医学》2013,19(3):365-367
目的:探讨介入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间患有下肢动脉闭塞症的38例患者,根据其病程和病变血管的具体情况,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分期观察患者术后血管通畅性及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38例患者介入治疗通畅率分别为:髂动脉血管96%,股动脉血管97%,腘动脉及以下血管96%;随访后发现术后下肢血管通畅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P﹤0.05);独立影响介入手术后复发的因素是糖尿病(OR=2.75,95%CI:1.43-3.88)和高血压(OR=1.96,95%CI:1.27-2.68)。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术后注意控制血糖与血压有助于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不断深入研究和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介入治疗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治疗,成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药物支架和长球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内膜下成形术以及多种新的技术和器械问世并应用,明显提高了长段闭塞性病变开通率。本文就对该疾病临床特征、临床检查方法、TASCⅡ分型、介入治疗技术以及治疗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细致的阐述,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保守治疗基础上采用介入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02~2012-03间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介入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组进行药物保守治疗,介入治疗组在药物保守治疗基础上,进行下肢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介入治疗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小于药物治疗组(P<0.05),随访两年,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 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配合药物常规治疗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音云 《疑难病杂志》2008,7(5):314-31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cclusion,ASO)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需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平均寿命不断延长,饮食习惯的改变,ASO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进行健康评估,设计健康教育路径,应用路径表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法。结果观察组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对疾病治疗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中心理的焦虑减轻,术后患者坚持服药的情况及血管远期通畅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路径有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患者对疾病治疗知识的掌握,减轻患者术中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自觉服药及血管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并分析腔内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接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56例患者,按照所选治疗手段的不同将其随机均分至采用腔内介入治疗的观察组与采用传统动脉旁路手术治疗的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13 d,手术时间为1~2 h,手术过后的ABI指数比对照组ABI指数数据表现优异,两组患者在ABI指数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成功率和在手术之后动脉通畅率比较上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取腔内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病痛,使患者的治疗情况得到好转,减少了患者下肢出现动脉闭塞的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10):951-953
目的通过应用奥马哈系统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介入治疗护理干预的评估,制定完整的临床护理管理体系,提升护理质量。方法 82例下肢ASO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专科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常规专科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应用奥马哈系统,并制定完整的护理管理体系;术后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下肢血管残余狭窄均<3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前Liker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疼痛、神经-肌肉-骨骼功能、皮肤温度减低、皮肤溃疡坏死、精神健康、营养、睡眠、个人自理、药物治疗及家庭照顾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2组患者排便及泌尿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马哈系统在下肢ASO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具有可操作性,可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5-7+13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取药物治疗,其中观察组同时联合介入治疗。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和胫动脉踝肱指数的变化情况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足背动脉和胫动脉治疗后的踝肱指数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足背动脉和胫动脉治疗后的踝肱指数分别为(0.95±0.22)、(0.99±0.17),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联合介入治疗后出现过敏反应1例、血小板减少1例、穿刺部位血肿5例、假性动脉瘤3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支架内急性闭塞1例,其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合计达4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治疗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改善临床症状,但存在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支架内急性闭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100 ml非离子造影剂(300 mgI/ml)以4 ml/s的速度经上肢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延迟25~30 s进行扫描.根据CTA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术后CTA随访观察.结果 12例患者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范围、程度.9例患者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3例单纯行PTA术,患者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8±0.13改善为0.87 ±0.11(P <0.05),术后随访1~21个月,共进行了15例次CTA复查,2例发现血管狭窄,再次行PTA治疗.结论 下肢动脉CTA具有准确性好、无创、快捷的特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复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其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结果使动脉壁增厚、僵硬、迂曲和 失去弹性,继发性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发生阻塞,使肢体出现相应的缺血症状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