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自发性椎动脉-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年发生率在1~1.5/10万人口[1],80%发生在30~50岁人群,但其病死率可接近70%[2]。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兰陵县人民医院通过血管内介入共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40例,总结体会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连续纳入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共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9~73岁,平均年龄(52±6.8)岁;  相似文献   

2.
孙和顺  刘会生  周增超  刘铁艳 《河北医药》2010,32(16):2199-220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20例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全组20例患者狭窄病变42处,其中18例患者各2处病变,2例患者各3处病变。18例患者共植入血管内支架38枚;2例各2处狭窄病变患者支架植入未成功。血管平均狭窄率由治疗前82.6%降至治疗后8.4%。支架植入后12个月时复查头颈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法(CTA)或头颈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15例患者未见狭窄复发,后循环缺血症状改善,未见新发脑梗死;发生支架再狭窄3例(6枚支架),支架再狭窄率15.8%,其中2例患者有明显的后循环缺血症状和脑梗死。全组患者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椎-基底动脉多发狭窄的支架成形术可有效改善后循环的缺血状况,有较好的中短期疗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辅以有效护理的效果。方法对30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采取术前宣教、术中配合、术后严密观察及出院健康指导等系统化的综合护理。结果本组椎基底动脉狭窄成形术患者治疗护理期间,临床症状均得到良好控制,除1例患者术中放支架时,由于血管痉挛而受阻,其余均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随访1~12个月,患者均能按时服药和复诊。结论辅以系统化的综合护理,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成功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4.
周敏  高宝山  邓东风 《中国医药》2011,6(6):766-767
随着后循环缺血发病率的增加且发现脑卒中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为70%,而50%的梗死是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血栓疾病引起的,因此椎基底动脉狭窄伴硬化斑块的影像学研究对判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范围及严重程度以及斑块的成分有重要意义,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阻塞性颅外脑血管病,不仅可以引起上肢缺血的症状,若闭塞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可致同侧椎动脉血流逆流至锁骨下动脉远端供应患侧上肢,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即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笔者总结所在医院收治介入治疗的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间住院的13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患者,通过对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头CT或MRI检查的调查,对其病因、危险因素及性别、年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女性占优势,其中一半女性处在更年期阶段。85%患者具备了多种危险因素。经治疗65%患者在24h内缓解,97%患者72h缓解。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多因素发病,应针对病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狭窄可引起脑供血不足,严重者可形成脑梗塞,对于该病药物治疗疗效有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已经逐渐成为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B-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2例VB-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结果:16例患者有颅内-外动脉狭窄。结论:DSA检查有助于明确VB-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TCD检查椎基底动脉异常1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德国DWL生产的χ2经颅多谱勒超声仪,探察13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Vp)、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13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血流速度异常的患者约占88%,以阳性结果患者作为研究讨论的对象。结论:经颅多谱勒(TCD)简便,无创,价廉,重复性好等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其他脑血管病的检查,并且TCD检查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较好地反映所测血管的情况,可以动态观察病情进展及转归,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臧丽丽  张旋  王慧慧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8):108+111-108,111
颈部血管狭窄伴基底动脉瘤行介入治疗手术风险大,术后护理有一定难度。本科医护人员经过积极的术前准备,成功实行了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基底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分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住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通过临床表现、相关实验检查、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颈椎片及头CT或MRI检查的调查,对其病因、危险因素及性别、年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男性居多。78%的患者具备了多种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颈椎病是其主要病因,颈部血管彩超71%有异常改变。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复杂,应针对患者做相应检查,避免遗漏小脑或脑干梗死及锁骨下动脉盗血,明确病因,及时治疗,避免后循环梗死发生。  相似文献   

13.
么士珍 《中国医药》2006,1(5):299-300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经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且自发病高峰起12h内来就诊并同意溶栓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均采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其中7例采用溶栓加球囊扩张,1例支架置入。结果16例患者中,血管完全再通6例,部分再通7例,未通3例。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结论经动脉内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崔静稳 《河北医药》2013,(24):3751-3753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rbrobasilardolichoectasia。VBD),是一种后循环血管的变异性疾病。目前处于研究阶段,它的变异主要是指椎动脉和(或)基底动脉扩张、延长、扭曲或成角,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形成血栓或出血。VBD的发生率极低,低于人口的0.05%,但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因此,应对其加强识别,做到早期诊断极为重要。现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住院的20例脑卒中患者,经影像学确诊为VBD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或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危险信号,但它又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它的发病基础复杂,指某一区域脑组织因供血不足而发生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钟至几小时,最多在24h内基本恢复。头部CT或头部MRI检查常获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6.
10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TC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或VBI)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也是后循环脑梗死发作的危险信号,但它又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脑血管病。它的发病基础复杂,  相似文献   

17.
张大猷  杨德功 《江苏医药》1992,18(9):482-48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200例,71%为中老年人。临床症状复杂,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TCD 与诱发电位异常者分别为97%与89%。脑血管循环障碍、脑动脉硬化及颈椎退行性病变是发病基础,而劳累、感染、腹泻与脱水是发病诱因。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辅以对症处理,本组近期缓解高达76%。本病易复发,再治疗仍有效。  相似文献   

18.
张涛  张燕 《中国当代医药》2008,15(23):102-102
目的:探讨以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初诊收治的128例病人临床转归规律.方法:分析128例病人的病史、体征、CT及MRI的表现.结果:全部病例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平均年龄≥58岁,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CT有35例显示大脑半球腔隙梗死,5例脑于梗死,行MR1检查者中23例示脑干梗死.67%在24 h内缓解.97%在72 h缓解.结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病急,经扩血管等治疗缓解快,发作持续1 h以上者常伴脑干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基底动脉狭窄的常见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住院有后循环缺血症状并行脑血管造影的患者64例.根据脑血管造影结果将资料分为基底动脉狭窄组(39例)和非狭窄组(25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其常见临床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t=3.61,P=0.0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t=2.571,P=0.013)及椎动脉狭窄(x2=8.34,P=0.004)都是基底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指标未达统计学差异;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年龄(OR=1.17,P=0.007)、血清Hcy水平升高(OR=1.47,P=0.040)及椎动脉狭窄(OR=5.45,P=0.01)是影响基底动脉狭窄的主要危险因素,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椎动脉狭窄及血清Hcy水平升高是影响基底动脉狭窄的主要临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海燕  沈光莉  李滨 《河北医药》2013,(22):3422-3423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 VBD)是指不同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的管腔异常扩张、延长、移位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后循环的缺血、梗死,脑出血、脑积水、三叉神经痛等[1]。该病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血管变异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漏诊及误诊,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6例V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