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属于严重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和相邻椎节的退变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脊髓或血管及相关组织,并引起与之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轻者头、颈、肩臂麻痛,重者可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颈椎病大致属于中医"痹证"、"痉证"、"头痛"、"眩晕"、"项强"等病理范畴[1]。目前国内外对其治  相似文献   

2.
通过重新审视膝骨关节退变特点,结合传统中医"肝主筋""脾主肌肉""肝脾相关"理论,提出膝骨性关节炎从肝脾论治,并详细阐释柔肝健脾的治疗原则,以期为膝骨关节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颈型颈椎病属于颈椎病分型中的一种,临床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僵硬、酸胀疼痛、颈部或颈肩部或肩胛骨附近有压痛点,颈部活动受限等。中医将颈型颈椎病辨为"项痹",经络辨证在太阳、脏腑辨证在肝肾,证型大多是风寒湿痹证,治疗以祛风散寒为主。现代研究认为颈型颈椎病的发生跟颈椎周围肌群有很大关系,且《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五脏生成》中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运用"脾主肌肉"理论来指导治疗颈型颈椎病在临床上有一定成效。研究从理论分析以及临床应用两方面对此进行阐述,以便为临床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何有效治疗颈椎病仍是值得探索的问题。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气主升,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的功能失调与颈椎病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本文从颈椎病与脾的关系角度对颈椎病论治进行探讨,发挥中医治疗的优势,以期为颈椎病的诊疗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等功能。脾主运化、主升清,脾升胃降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点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便秘"、"腹泄"和"腹痛"等范畴,其发病原因与肝脾密切相关。文章分别从肝、脾入手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医多从肾论治膝骨关节炎,我们通过重新审视膝骨关节炎退变过程中的病变特点以及脏腑病机特点,结合传统中医"肾主骨"、"肝主筋"、"脾主肌肉"、"肾肝脾相关"理论,提出从肾肝脾相关理论膝骨关节炎论治,并详细阐释补肾柔肝健脾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原发性骨质疏松与颈椎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070岁绝经1年以上女性患者80例,按照中医临床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检测患者骨密度、PTH、CT等指标,测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探求原发性骨质疏松与颈椎病关联;结果:根据骨密度以及临床病史,分为骨量减少型15例,骨质疏松型36例,严重骨质疏松型29例,中医辨证分型,气滞血瘀24例,脾肾阳虚23例,肝肾亏虚33例,气滞血瘀型骨赘积分为2.17±0.18,椎间盘高度为11.34±0.56,脾肾阳虚型骨赘积分为3.24±0.38,椎间盘高度为10.77±0.29,两者均存在统计学差异,脾肾阳虚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颈椎退变明显严重于气滞血瘀型,而肝肾阴虚骨赘积分为2.34±0.13,椎间盘高度为11.25±0.61,与气滞血瘀型骨质疏松患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与颈椎病存在相关性,通过预防骨质疏松可以减缓颈椎退变,减少颈椎病。  相似文献   

8.
推拿配合太乙针灸治疗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彪 《新中医》1994,26(4):32-33
推拿配合太乙针灸治疗颈椎病黄彪主题词骨疾病/针灸疗法,颈椎,刺法,按摩疗法颈椎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西医认为与颈脊柱惟间关节退变关系密切。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不适、眩晕、头痛或偏头痛、失眠、高血压、上肢疼痛或麻木等症状。近年来笔...  相似文献   

9.
颈椎病又名颈椎综合征,属于中医"痹症"、"项痹"、"眩晕"等范畴,由风湿、痰瘀痹阻项络或肝肾阴虚致经络失养,以及外伤、劳损瘀血所致。笔者辨证分为风湿阻络(颈型),瘀血阻络(椎动脉型),肝阳上亢(交  相似文献   

10.
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亏虚,主要致病因素为痰饮、血瘀及六淫,治疗以补益气血、健脾祛湿、养肝滋肾为法。采用自拟芪归理筋汤随证加减治疗因"虚"所致的颈椎病,临床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型规范与证候分布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对今后进行更加深入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理论研究及中医药诊疗临床提供实践依据与临床参考。方法:通过德尔菲法制定"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四诊资料采集问卷"。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脊髓型颈椎病的证候分布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证素进行聚类,明确其证型特点。结果:通过文献研究,共得出脊髓型颈椎病相关证素17条,分别是肝、脾、肾、心、筋骨、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风、寒、湿、痰、阴虚、阳虚、精亏;相关证候340条。筛选后选择相关性较高的87条建立了"脊髓型颈椎病中医四诊资料采集问卷"。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到脊髓型颈椎病证候分布规律18条;通过聚类分析得出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型可分为心脾两虚,肾阳亏虚及经脉闭阻三大类。结论:脊髓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型总体上可分为心脾两虚,肾阳亏虚及经脉闭阻三大类。  相似文献   

12.
颈椎病,亦称"颈椎综合症"或"颈肩综合征",是常见病、多发病,多因颈椎周围软组织劳损、变性,颈椎椎间盘退变,颈椎增生,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神经根、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总称,属于祖国医学"痹症"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曾于1984年提出了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认为线粒体与中医的脾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后通过对16例脾胃气虚、16例肝胃不和型胃脘痛患者及3例正常人胃黏膜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脾胃气虚胃脘痛患者壁细胞线粒体数目、主细胞单位面积内酶原颗粒计数较正常组、肝胃不和组明显减少;壁细胞及浆细胞均可见线粒体肿胀,膜缺损,嵴断裂、基质变淡等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认为中医脾主运化不仅仅是指食物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在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把线粒体作为"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较确切地解释中医脾主运化,而且能与中医的脾主肌肉、四肢,主统血,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的论点相联系,并有助于解释脾与五脏相关的学说。  相似文献   

14.
颈椎病其症状近假于中医的"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等.中医书籍也有所谓"骨错缝、筋出槽"等描述.早在两千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对痹证就做过如下描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祖国医学将颈、肩、臂痛等症基本视为痹证,在病因学上通常认为是外伤,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等所致:头晕、目眩、耳鸣则与痰浊、肝风、虚损有关.中医不仅仅将颈椎病着眼于颈、肩、背、臂等局部,而且还有机地联系脏腑、经络、气血等整体,进行辨证论治:将肝、脾、肾等内脏的功能与筋骨、肌肉、关节功能有机结合,注重两者这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作用,并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痹、经络受阻、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痰湿困阻及外伤等型.笔者根据此病的发病原理,采用中医辨证论治68例,收到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是因椎间盘、骨、关节及韧带退行性改变或因劳损、感受风寒湿邪(包括咽喉部感染)诱发加重退变,导致肌肉、韧带、神经、脊髓、血管遭受刺激或损害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症.自1948年Brain[1]提出"颈椎病"这一名称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颈椎病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就颈椎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近10年文献中颈型颈椎病中医证型规律和内服方药功效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近10年中药内服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文献,整理、归纳和分析颈型颈椎病的中医证型规律和内服方药功效规律。结果 将218篇有效文献中的证型分类,相似的证型归为一类,经过统计归类,文献中共总结出6类证型及相应治则。结论 颈型颈椎病总体上属于本虚标实证。机体卫外功能下降,肝脾肾功能失调是本,风寒湿邪外袭、痰湿内蕴、瘀血痹阻为标。运用中药治疗颈型颈椎病,应做到扶正与驱邪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为一种退行性骨关节病.而近几年临床发现证实,发病的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颈椎退变性疾患.针灸具有刺通经络,舒筋活血,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活络止痛的功效;推拿有舒筋通络,运行气血,理筋整复的作用.中医针灸、推拿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治疗颈椎病,效果显著.MR采用不同的序列,不同的扫描方向可以获得病变最佳的显示效果,还可以发现椎间盘变性的程度,还能准确、全面地显示脊髓形态和受压情况.因此,MR可以为颈椎病的疗效评估提供一定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8.
正卫生管理是通过对个人或集体健康的进行整体性监测、阐明、评测,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1]。总体来说,就是对个人或集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引起颈椎病的影响因素很多,虽然是骨关节病,但关节退变却是多种系统性因素和局部性因素的共同作用。针对颈椎病的这一发病特点,"防"比"治"更重要。笔者采用颈椎病中医健康管理模式与电针治疗颈椎病患者,取得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给出黏膜的中医五藏、五体定位。方法:以正常人体黏膜的分布及功能为研究资料,黏膜的功能归属为依据,建立黏膜与中医五藏、五体的联系,实现黏膜的中医五藏、五体定位。结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屏障作用和免疫效应与中医“皮”的防御功能相似; 消化道黏膜吸收营养物质、分泌消化液辅助消化功能属于中医脾藏主运化功能范畴; 输尿管黏膜和膀胱黏膜防止尿液渗漏、倒流的作用属于中医肾藏主水功能范畴; 女性子宫内膜和输卵管黏膜辅助排卵、营养卵子的作用属于中医肾藏主生殖功能范畴; 黏膜中的嗅觉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产生特殊感觉信号的作用属于中医肝藏主疏泄功能范畴。结论:黏膜同时归属于中医的脾藏、肾藏、肝藏和皮,因此黏膜出现病变时,应从这4个方面进行病位辨识。  相似文献   

20.
"知肝传脾""治肝实脾"乃中医临床治疗肝病的经典思路,肝脾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脾气健旺,使肝有所藏".现代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受到脾脏功能的调控同时,通过肠—肝轴影响肝脏.临床治疗上也把调理脾功能作为一种主要的治法,疗效显著.故文章基于对中医肝脾理论的认识,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进行探讨,初步认为脾脏的"主运化"和"主卫"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