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收缩重构(contractile remodeling),即房颤诱发的心房收缩功能障碍,包括心房整体收缩功能的减弱和心房肌细胞的收缩特性的改变,是房颤时心房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关于房颤时心房组织收缩蛋白构成变化及其在房颤发病机制中的意义的研究较少,本文比较伴有或不伴有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心房组织肌球蛋白重链不同亚基αMHC、βMHC mRNA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在房颤收缩重构中的可能意义。  相似文献   

2.
电与结构重构在心房纤颤合并心力衰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房纤颤(房颤)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常合并存在导致心房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称之为心房重构。由于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的影响,房颤可能是慢性心衰的结果,也可能是心衰的原因。我们回顾2者所致心房重构的实验和临床资料,对其相互关系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41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房颤29例,窦性心律12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用V—G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P〈0.05)。房颤患者均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2个月后,维持窦性心律20例,转为房颤9例;房颤复发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房颤持续时间和左房内径均明显大于维持窦性心律患者(P〈0.05)。提示心房纤维化程度可能是影响风心病房颤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R)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方法 33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测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AT2-R)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窦性心律患者、阵发性房颤及慢性房颤患者之间的心房组织AT1-R手AT2-R的mRNA水平差别均无显著性(P均>0.05);AT1-R和AT2-R在各组患者心房组织中主要表达在心房肌细胞;与窦性心律患者相比,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AT1-R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P<0.01),而AT2-R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P<0.05)。结论 心房在房颤时AT1-R表达下调而AT2-R表达上调,提示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了房颤的心房结构重构。  相似文献   

5.
房颤的外科治疗[McCombJMetal.BrHeartJ,1994,71(6):501(英文)]外科治疗房颤的最初目的是切断房室传导通路而限制心室的反应能力。曾经使用的房室结离断术(atrioventricularnodeabla-tion)最常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 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连接蛋白40(connexin40,Cx40)和连接蛋白43(Cx43)基因转录的变化,方法:39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以GAPDH为内参照,测量Cx40和Cx43的mRNA表达量。结果:阵发性房颤组和慢性房颤组心房组织Cx40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组(分别为P<0.05,P<0.01),而慢性房颤组心房组织Cx40的mRNA水平又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窦性心律组,阵发性房颤组和慢性房颤组之间心房组织Cx43的mRNA水平无明显差异(均为P>0.05),结论:心房Cx40基因转录上调是促进房颤发生和持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房颤发生与发展的特点,探讨心房肌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在房颤心房重构中的意义。 方法 统计分析瓣膜置换手术25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资料分为窦性心律组(10例)和房颤心律组(15例);术中取右心房组织,行Masson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评价心房纤维化情况;运用TUNEL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两组细胞凋亡差异;用RT-qPCR检测两组样本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结果 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患者LADd和RADd显著增大(均P < 0.01),LVEF显著降低(P < 0.01)、CVF显著增大(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 < 0.05)、TP53,BAX,Slug-SNAI2基因表达率显著增高(P < 0.05),而BCL-2,BPM4的表达显著降低(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ADd、RADd、心房细胞凋亡率和CVF之间存在相关性。 结论 心房细胞的凋亡在心房重构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与心肌细胞死亡后纤维组织代替性修复有关,调控心房肌细胞凋亡有望改善心房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取10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窦性心律(窦律)患者,10例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右心耳组织,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以GAPDH为内参照,测定心房肌钙调蛋白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窦律组相比,房颤患者细胞膜L型Ca^2 通道α1c亚基及肌浆网钙泵的mRNA表达减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磷酸受钠蛋白、钙释放通道和细胞膜Na^ -Ca^2 交换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细胞内钙超载机制参与了房颤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其发生与维持的机制一直是实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发现,包括房颤在内的快速心房激动可导致心房的电重构与心肌表面离子通道的重构,房颤与两个重要因素有关:基质与触发因素,而且心房的解剖结构也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0.
Neuberger  HR  Mewis  C  van  Veldhuisen  DJ  陈蜀岚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2):333-334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疾病中日渐突出的两大问题,估计在一般人群中所占比例〉1%,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房颤和心衰常常并存且相互促进,在轻、中度心衰患者中,房颤发生率10%~15%,在重度心衰时,房颤随时可能发生。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都将增加房颤的风险,将导致房颤患者的心脏前负荷增加、心房扩张、心房传导失常、加速心房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波的频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15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人房颤波的主要心房频率(MAF)及对应的主要心房周期(MACL),以研究MAF的动态变化。采样获取心电信号后,平滑处理并去除QRS-T复合波,构成连续的房颤波信号,作1024点的加窗快速傅立叶变换(FFT)获得房颤波功率谱。每移动32点作房颤波信号的512点加窗FFT获得动态谱。计算4~12Hz带内的三个MAF及对应的MACL、总功率(Pf),以及4~12Hz主要带功率(Pm)、0~20Hz带功率(P20)、0~30Hz带功率(P30)和≥4Hz带的功率(P4)。结果显示:①房颤波的主要功率集中在20Hz以内(92.41±3.47%)。②4~12Hz带内有一个谱分布,取显著的三个频峰,第一频峰即主导心房频率(DAF),其对应的周期为主导心房周期(DACL)。本组DACL为166±28ms。③Pm占Pf的37.41±13.22%,此带结构复杂,变化程度大。④动态谱分析表明房颤波主要频率在时间上是不稳定的。⑤>30Hz的高频带功率仅占Pf的3.72±1.02%,其带内未见有意义的结构存在。DACL代表了某一时段内房颤波信号的主导心房周期,可用于估计心房功能不应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内皮素-1(ET-1)及其受体(ET—A和ET—B)mRNA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的表达,探讨房颤患者心房电重构的分子机制。方法25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分为3组,其中窦性心律组10例,持续性房颤组10例,阵发性房颤5例,于手术中获取右心耳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方法检测ET-1前体(Pro—ET-1)、ET—A、ET—B的mRNA表达。结果(1)与窦性心律组相比,Pro-ET-1的mRNA水平在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心房组织中均明显增加(P〈0.05),持续性房颤组较阵发性房颤组亦明显增加(P〈0.05)。(2)与窦性心律组相比,ET—A和ET—B的mRNA水平在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心房组织中明显降低(P〈0.05),持续性房颤组较阵发性房颤组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房颤患者心房组织中内皮系统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影响心房重构的分子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3.
应用信号平均技术记录心房图检测正常人122例及有心房纤颤(房颤)史伴有或不伴有左上房大以及左房大无房颤史的病人共51例。结果表明:左房大小及滤波前P波振幅对有、无房颤发生无关,而X、Y、Z三导联滤波后P波时限及滤波后与滤波前的综合P波时限差延长;200 ̄500Hz频段频谱所占面积增大,在有、无房颤发生中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房纤颤的病因、临床特点、左房内径和抗凝治疗的状况。方法对我院1998~2004年共200例老年人心房纤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房颤患者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分别占10.0%、17.5%、72.5%。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50.5%),其次是冠心病(25.0%)、老年性瓣膜病(10.0%),永久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相比有较大的左房内径(P〈001)和较低的左室射血分数(P〈001)。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30.0%,华法令应用率为6.0%。结论老年房颤的常见原因是高血压。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应得到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查观测心房电生理改变与房颤(AF)发生和持续的关系,探讨心房电重构与房颤的内在联系。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4只(雌雄不拘,体重10.0~12.5k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A组)和起搏组(B组)。右侧开胸将电极置于右心房,以400次/min的频率快速起搏右心房(A组只手术不起搏),分别于实验开始及起搏6h后对每只犬进行电生理检查,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起搏开始及起搏后测定burst刺激诱发房颤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结果A组在整个时间内AERP无变化,B组心房快速起搏后,AERP明显缩短。A、B两组起搏前房颤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起搏前、后房颤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无变化,B组心房快速起搏后房颤的频率增多,持续时间延长。结论快速心房起搏可以引起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即心房电重构。心房电重构造成的心房有效不应期等电生理变化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是心房电重构与房颤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紊乱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甚清楚。目前证实,心房肌的电生理重构和结构重构是房颤发生、发展的基础。最近发现,心房肌在房颤状态下的重构是适应性的逆向分化。转录激活因子ETS样蛋白1(ETS-1ike1,ELK-1)作为ETS家族(命名缘于禽类白血病病毒基因E26)成员之一,在细胞分化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推测,转录激活因子ELK-1参与调控房颤心房肌的分子和结构重构。本实验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了转录激活因子ELK-1在房颤心房肌的表达改变,以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盐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组织盐皮质激素受体(MR)mRNA和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入选进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5例,其中窦性心律者(窦律组)12例,永久性房颤者(房颤组)13例(房颤时间≥6个月)。上述患者均于术前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留取有关资料,于手术时取左、右心房侧壁组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blot分别测定MRmRNA及其蛋白在心房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R在心房肌细胞中的分布。结果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左房内径显著扩大(P〈0.01);心房肌组织MR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或0.05),但在左、右心房之间无论是在窦律或房颤时MRmRNA及其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明,MR主要分布在心房肌细胞胞质中,且在房颤时其染色密度明显增加。结论房颤时心房肌组织MR表达增加,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将可能对房颤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研究心房纤维化在房颤维持和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心外科手术病人53例,其中窦性心律者26例,房颤患者27例(房颤少于10年患者为房颤Ⅰ组,房颤超过10年患者为房颤Ⅱ组).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手术中取右心房组织,Masson染色测定胶原容积分数(CVF),分别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的方法测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血管转化酶(ACE)mRNA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蛋白的表达量,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 同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组心房扩大、CVF增高;房颤Ⅰ组心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2的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E mRNA升高,AngⅡ升高;房颤Ⅱ组心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2的mRNA有下降的趋势,未达统计学意义,ACE mRNA、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房颤患者的心房纤维化早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研究表明,心房间质纤维化是心房颤动(房颤)易于维持和复发的重要基础。房颤后心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l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其抑制因子(T1MPs)的比例失衡是心肌间质纤维化重要发生机制。研究表明房颤后心房肌MMP-2、MMP-9表达和活性均增加。已证实急性心肌梗死10min后MMP-13表达升高,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房颤时心房肌MMP-13表达的变化,仍不清楚。本文通过观察急性房颤后兔心房肌MMP-13和其特异性抑制剂TIMP-3表达的变化,研究MMP-13在房颤后心房基质纤维化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无心房颤动(房颤)病史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在双腔起搏器植入后房颤负荷的变化,探讨心房起搏比例对老年患者起搏器植入后房颤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01例,进行常规随访(3.9±1.8)年,纳入最后统计的共283例患者。随访时读取起搏器内存储信息,记录心房早搏(房早)次数、最长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负荷;同时获取心房、心室起搏占总心搏的比例。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将心房起搏比例>66%(66%为心房起搏比例中位数)设为高心房起搏比例组(141例),心房起搏比例≤66%设为低心房起搏比例组(142例)。结果 与低心房起搏比例组相比,高心房起搏比例组患者房颤负荷(最长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负荷中位数)更低(P<0.05);且房早数量要少于低心房起搏比例组(P<0.05);但心室起搏比例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起搏器植入后的房颤易患人群,高心房起搏比例可减少房颤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