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与易损斑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基本上都是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直接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病变过程中,直到最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伴随着内皮细胞的损伤。按照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病理过程一般分为脂质条纹、粥样斑块和纤维斑块期(图1)。  相似文献   

2.
动脉血栓形成及其标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血栓形成大多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基础上发生的。粥样斑块破裂,内皮下的胶原纤维与血液中的成分相接触,凝血过程被启动,最终形成血栓,造成组织缺氧性损伤直至坏死。动脉血栓是各类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核心环节。整个血栓形成大致经过以下3个过程(图1)。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内窥镜通过对冠脉内腔的直视,对于粥样斑块,血栓及支等诊断可靠,根据血栓的颜色可间接推定其与病因间的关系。目前已广泛用于冠脉成形术疗效评价等方面,对于再狭窄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常可导致脑部供血异常,是引起缺血性脑病的重要原因,颈动脉闭塞、粥样斑块或血栓的脱落则可引起脑梗死.约68%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1].  相似文献   

5.
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现代观点认为,脑梗死的发生与粥样斑块的活跃状态密切相关,而与斑块体积大小的关系不大。斑块的不稳定性或脆性决定于斑块内的脂质核心、巨噬细胞及斑块纤维帽。  相似文献   

6.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主要原因,粥样斑块发生破裂,并且在此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是ACS的主要病理基础。目前将那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和(或)迅速进展的粥样斑块称为易损斑块(VP)。及时识别或检出冠脉易损斑块并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对于临床有效预防ACS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近年有关易损斑块的药物干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 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13例均无冠心病史),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27例)。冠心病诊断依据心电图,运动-静息^99mTc-MIBI心肌显像(SPEC)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结果 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未见狭窄及粥样斑块,其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组80%(38/47)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颈动脉内膜厚度/腔内径〉0.1,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IC)/颈总动脉血流速(CC)〉0.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心绞痛组与心肌梗死组上述指标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可能是诊断冠心病的一个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础,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到炎症、血栓、内皮功能和血管生成[1,2].采用外周血测定炎症因子有助于阐明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并可能具有诊断和治疗价值.但外周取血只能反映全身炎症因子水平,而不能反映冠脉内或心脏局部水平.冠脉粥样斑块局部取样和(或)冠状窦(comnary sinus,CS)取血测定相关病理生理学指标可以避免稀释效果,从而提高其评价局部心脏内部环境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重点介绍冠脉粥样斑块局部取样和(或)CS取血测定冠脉循环中炎症、止血、内皮功能和血管生成的指标(生化标记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研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断面成像模式,它将新发展的光学技术与超灵敏探测合为一体,加上现代计算机图像处理,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断层成像诊断技术。易损斑块是指所有易于发生血栓的斑块和十分可能迅速进展成为罪犯斑块的种种斑块。但现有的筛查和诊断的方法不足以在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生之前将易损斑块识别出来。此外,动脉粥样斑块从稳定变为易损的过程涉及炎症、免疫、代谢、凝血等多个环节,单纯显示动脉管腔或斑块形态的诊断技术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OCT技术在识别动脉粥样斑块成分、鉴别易损斑块和指导介入治疗过程等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并得到广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消瘀片消退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消瘀片对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作用。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8w加主动脉内膜剥脱术帛成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通过血管腔内超声技术、光镜和电镜,检查口服消瘀片16w后兔腹主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长变化。结果 血管腔内超声检查显示,粥样硬化组管壁呈弥漫性增厚,腔内有环形或半月状粥样斑块低回声区,用消瘀片治疗后,管壁增厚不明显,仅可见散在或短弧形粥样斑块回声区,粥样斑块厚度和斑块面积与粥样硬化组相比明  相似文献   

11.
普罗布考是一类作用独特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高胆固醇饮食建立高脂兔模型,观察其对主动脉斑块形成和血栓调节蛋白(TM)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内窥镜通过对冠脉内腔的直视,对于粥样斑块、血栓及夹层等诊断可靠。根据血栓的颜色可间接推定其与病因间的关系。目前已广泛用于冠脉成形术疗效评价等方面,对于再狭窄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该文研究目的是研究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左心室肥厚(LVH)与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有什么关系。共收入116名连续来诊病人[79名男性,平均年龄(62.0±12.4)岁],既往有脑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病史,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I,VH,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观察胸主动脉斑块。大约一半(43.1%)病人主动脉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90.0%的主动脉有斑块病人有LVH。无斑块病人仅30.3%有LVH。LVH病人比无LVH病人发生胸主动脉斑块危险增加18.23倍(95%CI为5.68~58.54,P〈0.0001)。如把年龄加入该数学模式,危险比增加到26.36(95%CI为7.14~97.30,P〈0.0001)。结论: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出LVH伴有主动脉斑块属于脑中风高危病人。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由于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受侵蚀或破裂继发血栓引起。不稳定斑块的特征包括巨大的脂核、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的增多以及较薄的纤维帽。对此进行干预可望达到稳定斑块的目的,从而给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防治带来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动脉硬化的最常见疾病。病变表现为在动脉内壁形成富含脂质胆固醇的粥样斑块。血管壁斑块使血管通道变窄,部分阻塞血流。在脂质蓄积部位有钙沉着,形成痂样组织,导致动脉壁变硬。当血液流经这种粗糙动脉壁易诱发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可部分或完全阻断动脉血流。虽然这种病变可以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大、中动脉,但最常见于心脏、大脑、肾脏和下肢的动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超声高精细血流联合弹性成像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除外心源性病人及手术、血管内治疗的脑卒中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二维超声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形态、表面是否有溃疡、纤维帽是否连续、斑块内部脂质核心回声、斑块基底部线样回声连续性;超声高精细血流联合弹性成像技术用于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数量、走行、分布等检验。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对比两种检查方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统计不同斑块类型及性质实施超声高精细血流检查时的应变值及应变率;同时比较不同斑块性质弹性评分百分比。结果 二维超声图像可见,斑块位于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后壁,形态欠规则,纤维帽不连续,表面未见溃疡,基底部回声不明显,内部未见明显脂质回声。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观察颈动脉斑块的图像,斑块的结构欠规则、表面不连续、内部为低回声、可见明显新生微血管。超声高精细血流成像技术与二维超声图像比较,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易损斑块及稳定斑块实施超声高精细血流联合弹性...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发完全或不完全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ACS 是复杂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其病理生理学变化以冠脉斑块裂隙、糜烂和(或)破裂为基础,使斑块内高度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于血流中, 引起血小板在受损斑块表面黏附、活化和聚集,形成不同类型的血栓.  相似文献   

18.
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策略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特性是决定其稳定的主要因素,不稳定斑块块破裂及继发血栓形成,冠脉血管闭塞,是引起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性猝死在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与防治血栓和再血管化相比,稳定斑块具有更大的临床价值。降脂药物、抗氧化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肯定的稳定斑块作用。促进斑块基质合成,阻止降解,抑制斑块内炎症,阻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合成和活化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19.
栓塞性脑卒中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主动脉弓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经食道超声(TEE)用于检测这类病人时证实主动脉内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但TEE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方法,而且并非所有的主动脉病变均能诊断,如升主动脉远端和主动脉弓近端的斑块有漏诊发生方法20例卒中病...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诊处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洪 《实用老年医学》2006,20(3):151-15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的病理机制是动脉粥样斑块纤维帽的靡溃或破裂后,血小板聚积在破溃斑块的表面,黏附的血小板填充在斑块破裂处并产生聚积。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相互结合产生的纤维蛋白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临床上可表现出不同程度冠状动脉堵塞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