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观察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接受偏瘫肢体运动训练中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解溪穴、胫穴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肌力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患足的恢复阶段、踝背屈角度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胫前肌肌力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患足的恢复阶段、踝背屈角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胫前肌肌力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患足的恢复、踝背屈角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电针治疗对肝肾亏虚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80例肝肾亏虚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接受中药足浴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选取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患侧足下垂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踝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定及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和评价电针悬钟穴、丘墟穴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足背屈角度、足内翻角度、MAS分级、Holden步行功能、BB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以悬钟穴、丘墟穴为主穴电针治疗能够改善肝肾亏虚足下垂患者垂患者脑卒中后的中医证候,减小足下垂角度,显著改善足背屈功能,同时可减小足内翻,促进足外翻,并降低下肢肌张力,提升下肢的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2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醒脑开窍针法。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 W后分别进行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改良Ashworth(MAS)分级法进行肌痉挛程度评定、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结果:治疗6 W后,2组患者在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步行能力上均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的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经筋刺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3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筋刺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殚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技术治疗,治疗组予经筋刺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结果:治疗组踝关节主动及被动背屈、外展活动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FMA评定法中踝关节运动、跟腱反射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筋刺法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点按丘墟穴及踝关节抗阻训练对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84例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头针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丘墟穴穴位点按及踝关节抗阻训练,共治疗4周,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ADL)评分评价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丘墟穴穴位点按及踝关节抗阻训练能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潘氏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100例,共92例完成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接受潘氏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在入组后及30天疗程治疗后,采用被动踝关节活动度(背屈和外翻)及改良Athworth量表(MA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和外翻)、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和外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潘氏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踝关节被动活动度(背屈及外翻)以及患侧下肢肌痉挛情况;且潘氏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患侧下肢痉挛情况较常规康复训练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伴有足下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将常规训练中的踝关节训练更换为下肢镜像疗法训练,其余治疗均相同,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胫前肌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主动活动度(AROM)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FMA-LE、MAS、ARO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存在足下垂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疗法较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其足下垂、缓解踝关节肌痉挛、提高踝背屈主动活动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对老年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规康复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康复治疗,两组治疗时间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速、步频、患侧肢体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踝关节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力矩峰值、主动踝背屈时胫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等指标,采用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变化,同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矢状面关节活动度、力矩峰值及胫前肌iEMG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步速、步频、患侧步长等步行空间相关参数及患侧单支撑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等步行时间相关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最大主动背屈角度及下肢FulgMeyer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太冲、丘墟穴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踝背屈功能,进而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东梅 《中医杂志》2012,53(8):676-677,707
目的 观察针刺解溪穴配合Bobath法治疗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患儿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Bobath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解溪穴.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关节角度测量仪测量两组患儿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左右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解溪穴配合Bobath法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尖足患儿的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中心就诊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9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而联合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加用针刺特定穴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胫前肌及腓肠肌表面肌电值(i MEG)及两肌肉在踝背屈状态下的协同收缩率(CR),比较治疗前后患肢H反射中Hmax/Mmax;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肢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并对胫前肌肌力进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价,选用Ashworth量表对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FAC)及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在FMA、胫前肌肌力、FAC和踝关节活动度上较常规组更高,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则明显较常规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在Hmax/Mmax、腓肠肌i MEG及CR上较常规组下降更低,胫前肌i MEG则明显较常规组上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上取穴主用阳明经穴位,辅以针刺拮抗肌穴位的方法,能够从多途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畸形,且效果良好,值进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陕西中医》2016,(8):1072-1073
目的:分析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在脑卒中早期足下垂内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早期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治疗,治疗组接受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坐位踝关节背曲度、仰卧位踝关节背曲度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WG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足下垂内翻治疗中针刺足三阴经为主配合远端取穴联合低频脉冲电疗可显著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卒中患者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初—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卒中患者足下垂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两组均给予患者常规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患者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患者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患者足下垂采用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作为临床上康复训练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Bobath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拮抗肌运动点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踝关节自主外翻最大关节活动度和表面肌电测试RMS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足外翻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RMS值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足外翻关节活动度及表面肌电RM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运动点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脑卒中足内翻的有效方法 ,能改善患者踝关节的痉挛度及活动度,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软瘫期不同穴位电针对预防脑卒中后足下垂、足内翻的影响。方法: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足三里-解溪组和电针阳陵泉-解溪组各21例,均治疗30天。观察胫前肌肌力、踝关节背屈活动度、足内翻角度的变化。结果:胫前肌肌力在两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踝关节背屈活动度在两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足内翻角度在两组内治疗前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软瘫期给予电针刺激足三里-解溪针组或阳陵泉-解溪针组配合现代康复疗法均可有效提高胫前肌肌力和踝关节背屈活动度,能有效防止足下垂,且软瘫期电针阳陵泉-解溪针组配合现代康复疗法更能有效防止足内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加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针刺飞扬、解溪、丘墟穴,功能训练配合弹性绷带矫形,对照组单纯针刺。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P<0.01)。结论:针刺、功能锻炼及弹性绷带矫形等方法综合治疗,可以针对性的使足背屈、外翻肌群兴奋,提高肌力、肌张力,明显提高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踝三针治疗中风足下垂的效果.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60例中风后足下垂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其踝关节背屈和6分钟步行距离,采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验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27例,有效率90.00%;对照组30例中出现踝背屈8例,有效率26.67%,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踝背屈恢复率、踝背屈度数及6 min步行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踝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足下垂,可尽早恢复踝关节背屈,改善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艾灸涌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电针结合灸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以6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踝背屈角度进行踝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灸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悬钟治疗卒中偏瘫弛缓性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加电针足三里、悬钟穴,对照组仅给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检测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胫前肌表面肌电信号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悬钟结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卒中偏瘫弛缓性足下垂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两组均接受偏瘫肢体运动训练中的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接受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患者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最大积分肌电值(i EMG)、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i EMG值、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44%、80.33%,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丘墟透照海、昆仑透太溪结合康复训练能明显的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胫前肌、腓肠肌外侧头i EMG值、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康复训练结合普通针刺治疗,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