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在内耳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钥孔血蓝蛋白激发已全身致敏的26只大鼠内耳,诱发其内耳免疫反应,然后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内耳的ICAM1的表达。结果内耳激发后6小时,螺旋轴静脉及其回流小静脉即有ICAM1表达,12小时内淋巴囊及其囊周区出现ICAM1表达,在24~48小时内耳各部位ICAM1表达达最高峰。72小时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到内耳的各个部位。随后ICAM1表达逐渐减弱,28天完全消失。结论内耳免疫反应时,ICAM1在炎性细胞从循环系统进入内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控ICAM1表达的细胞因子也可能还来自内淋巴囊以外的其他细胞。  相似文献   

2.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内耳免疫反应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细胞间占附分子-1在内耳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钥孔戚血蓝蛋白激发已全身致敏的26只大鼠内耳,诱发其内耳免疫反应,然后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内耳扔ICAM-1的表达。结果 内耳激发后6小时,螺旋轴静脉及其回流小静脉即有ICAM-1表达,12小时内淋巴囊及其下周区出现ICAM-1的表达,以24-48小时内各部位ICAM-1表达达最高峰。  相似文献   

3.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间粘附分子 1 (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 ,ICAM 1 )为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ICAM 1的发现还是近十几年的事 ,因其在抗肿瘤免疫中具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目前研究较为热门。现就ICAM 1的结构和两种存在形式及其在抗肿瘤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综述如下。1 ICAM 1的结构与两种存在形式ICAM 1是一种分子量为 90 0 0 0的细胞膜表面糖蛋白 ,其分子结构由 5个细胞外免疫球蛋白样的区域 ,一个单独的跨膜区和一个短的伸到细胞浆内的尾部组成。其N端的两个功能区可与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相似文献   

4.
内耳免疫反应中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耳免疫反应过程是否引起细胞凋亡以及Fas和FasL、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方法选用雌性白色豚鼠1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以钥孔蛾血蓝蛋白全身免疫后,实验组以相同抗原进行内耳免疫,对照组内耳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在内耳免疫7d后处死动物,取内耳免疫侧耳蜗做石蜡切片。通过电镜和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内耳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检测内耳Fas和FasL以及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术后7d内耳外毛细胞、血管纹细胞及螺旋神经节细胞都出现了凋亡细胞的特征性改变,而对照组未发现具有上述特征的细胞。实验组内耳Corti器毛细胞,血管纹的缘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存在TUNEL染色阳性细胞,TUNEL染色阳性细胞具有凋亡细胞的典型形态学特征,对照组内耳的任何结构中都没发现TUNEL染色阳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组Corti器、螺旋神经节细胞、血管纹和螺旋韧带Fas和FasL蛋白表达阳性,而对照组只有螺旋神经节细胞和血管纹有较弱的Fas蛋白表达,FasL蛋白表达阴性。实验组Corti器、螺旋神经节细胞、侧壁Bcl-2蛋白表达阴性,对照组的Corti器、侧壁和螺旋神经节细胞Bcl-2蛋白表达阳性。实验组Corti器、侧壁和螺旋神经节细胞Bax蛋白表达阳性,对照组只有螺旋神经节细胞Bax蛋白表达弱阳性,Corti器、侧壁表达阴性。结论内耳免疫反应可诱导细胞凋亡发生,Fas-FasL是此过程的信号转导途径之一,Bcl-2和Bax蛋白在其中起了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耳胆固醇肉芽肿 ( MECG)常并存于各种慢性中耳疾病中 ,尤其常与胆脂瘤型中耳炎及骨疡型中耳炎共存。其病因通常认为与含气腔通气受阻、腔内出血及引流障碍等因素有关。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形成是否与炎症因素有关 ,其作用机制如何 ,均尚不清楚。细胞间粘附分子 - 1 (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ICAM- 1 )在许多炎症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本文检测 ICAM- 1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中的表达与分布 ,借以探讨其在中耳胆固醇肉芽肿发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选择近 3年来我科行中耳乳突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是否及通过何种途径参与内耳的免疫应答,分析中耳炎免疫引发的内耳免疫对内耳功能的影响。方法将Hoechst33342标记的DCs分别经由脑脊液,颈外静脉及颈部皮下注入豚鼠体内,并在无菌条件下于右耳经鼓膜注射1×108L-1的金葡菌液100μL,左耳作正常对照,造急性中耳炎豚鼠模型。3天后基底膜切片及铺片若单明-鬼笔环肽(Phalloidin)染色,荧光显微镜(Olympus)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三种途径注入的DCs均可以在中耳炎豚鼠的中耳粘膜发现。在豚鼠内耳前庭阶、鼓阶内可以发现大量的免疫细胞渗入,同时可见DC位于内耳,数目很少,分布于基底膜、血管纹、螺旋神经节及壶腹嵴。三组动物对照耳仅皮下注射组有一例在耳蜗发现DCs渗入。器官切片除脑脊液组在脑中发现DC外,其余均未见DCs渗入。结论 DCs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参与中耳炎所致的内耳免疫反应。作为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免疫反应的启动者,DCs在内耳诱导强烈的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可能对内耳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可逆的严重损伤,DCs功能紊乱可能为自身免疫性内耳疾病的原因之一。提示抑制过度免疫反应能够有效保护内耳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内耳免疫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凋亡是否与Caspase3信号转导有关。方法:选用雌性白色豚鼠4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9只,对照组16只,以钥孔虫戚血蓝蛋白(KLH)全身免疫后,实验组以相同抗原进行内耳免疫,对照组内耳注射等量的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PBS),分别在内耳免疫术后1、3、5、7d和14d后处死动物,于免疫前及处死前行双侧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取内耳免疫侧耳蜗做石蜡切片。通过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内耳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内耳Caspase3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豚鼠内耳免疫前、后反应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照组给药前、后比较反应阈无明显变化。实验组豚鼠内耳均存在TUNEL染色阳性细胞,并且TUNEL染色阳性细胞具有凋亡细胞的典型形态学特征,而对照组仅在支持细胞、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发现极少数TUNEL染色阳性细胞。Caspas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内耳从内耳免疫后5d开始出现阳性表达,而对照组表达阴性。结论:内耳免疫反应可以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内耳免疫反应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中有Caspase3的激活。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属于Ⅰ型超敏反应,肥大细胞是其发病的主要启动细胞之一。有学者认为肥大细胞的迁移、聚集、定位很可能受到整合素α4β1及其配体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的影响。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AR患者鼻黏膜中整合素α4β1及其配体VCAM-1的表达及其与肥大细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豚鼠内耳Na,K-ATP酶α亚基异构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研究豚鼠内耳组织中Na,K-ATP酶α亚基三种异构体αl、α2、α3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用小鼠抗大鼠Na,K-ATP酶α亚基异构体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豚鼠耳蜗、半规管、椭圆囊及球囊组织中Na,K—ATP酶α亚基三种异构体的表达模式。结果 αl亚基异构体广泛分布于内耳组织的各个部位,特别是上皮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中,α2和α3亚基异构体则主要分布于螺旋神经节细胞、Corti器及血管纹。结论 Na,K—ATP酶亚基异构体在内耳不同部位的表达差异表明不同的内耳细胞转运Na^ 和K^ 的能力不同,它们共同作用参与保持内耳内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内耳免疫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凋亡活性与FasL表达相关性。方法16只雌性白色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只。所有动物均先以钥孔虫戚血蓝蛋白全身免疫。然后,实验组再以相同抗原进行单侧内耳局部免疫,对照组则于单侧内耳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生理盐水。3天后处死动物,取内耳免疫侧(或对照注射侧)耳蜗制备石蜡切片,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内耳细胞凋亡活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内耳FasL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动物内耳Cord器毛细胞、血管纹的缘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细胞中存在阳性着色的凋亡细胞,对照组豚鼠内耳则否。实验组动物内耳Corti、蜗管侧壁、螺旋神经节细胞FasL表达阳性。对照组则为阴性。结论 内耳免疫反应可诱导局部细胞凋亡活性增高,FasL在此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小鼠内耳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Evi-1基因的动态表达特征及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探索EVI-1基因在小鼠内耳发育中作用。方法选用胚胎第9.5天(E9.5)到胚胎期18.5天(E18.5)的C57BL/6胎鼠,E9.5-E15.5取胚胎头,E15.5后取内耳,之后进行冰冻切片及免疫荧光染色,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小鼠内耳发育过程中EVI-1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在E9.5天时尚未在听泡及其周围组织观察到EVI-1基因的表达,当胚胎发育到E10.5天时,EVI-1开始在感觉上皮周围弱表达,其局限表达于听泡周围的间充质;E11.5时期Evi-1的表达增强但也局限于内耳周围的间充质;E12.5时期时感觉上皮中开始出现Evi-1的表达,但随后即消失,仅在这一时期的感觉上皮中一过性表达,E13.5后,Evi-1表达逐渐减弱至消失。结论 Evi-1基因在小鼠内耳发育时期的表达具有明显时限性以及区域性,可能与内耳感觉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鼻息肉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VCAM- 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 ,以了解三者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关系 ,探讨粘附分子与 TNF-α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以 ICAM- 1、VCAM- 1及 TNF-α的单克隆抗体对 4 2例鼻息肉组织 (鼻息肉组 )和 16例鼻甲粘膜 (对照组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ICAM- 1、VCAM- 1及 TNF-α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ICAM- 1、VCAM- 1与 TNF-α的表达呈正相关 (r1 =0 .5 2 ,p1 <0 .0 1;r2 =0 .6 8,p2 <0 .0 1)。鼻息肉中两种细胞粘附分子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一致。结论 :1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而 TNF-α通过上调鼻息肉组织内皮细胞ICAM- 1及 VCAM- 1的表达 ,从而促进嗜酸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 ,穿内皮迁移、聚集于组织局部 ,引起鼻息肉形成。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细胞间粘附分子—1升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6):469-471,I030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内耳免疫反应时细胞凋亡以及Bcl 2和Bax的表达情况,探讨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发病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30只(皮下注射Ⅱ型胶原与弗式佐剂),佐剂组15只(皮下注射弗式佐剂),对照组15只(予等量生理盐水),免疫后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测,扫描电镜形态学观察,DNA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及免疫组化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DPOAE幅值下降(P<0.05),部分毛细胞纤毛排列紊乱、簇状缺失, Corti器、血管纹和螺旋神经节可见TUNEL阳性染色, 且Bax/ Bcl-2表达比值上调,而对照组和佐剂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内耳免疫反应可诱导细胞凋亡发生, Bcl 2和Bax蛋白在其中起了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黏附分子整合素β1、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3例LSCC标本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18例声带息肉中整合素β1、ILK的表达情况.结果:LSCC中整合素β1和ILK蛋白质及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和声带息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CC中整合素β1和ILK蛋白质和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T<,3>~T<,4>期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T<,1>~T<,2>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与病理分级相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整合素β1和ILK在T<,3>~T<,4>期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它们可能与喉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下咽鳞状细胞癌中整合素β1(Integrinβ1)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下咽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50例下咽鳞状细胞癌及20例癌旁黏膜组织中的Integrinβ1表达水平,应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免疫组化图像的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结果 Integrinβ1蛋白在下咽鳞状细胞癌及癌旁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00%和35.0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MOD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grinβ1的表达与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是否伴淋巴转移相关(P〈0.05);Integrinβ1与年龄、性别、吸烟史和原发部位的下咽鳞癌组别间的表达无关(P〉0.05)。结论 Integrinβ1在下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介导了癌组织黏附和浸润,检测Integrinβ1可能对评估下咽鳞癌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特点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喉鳞状细胞癌(LSCC)中血管生成素-1,2(Ang-1,2)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评估Ang-1,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LSCC中的联合表达对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用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SCC标本61例、癌旁组织30例及正常喉黏膜组织15例中Ang-1,2及VEGF的表达和MVD,并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ng-1,2在LSCC细胞、正常喉黏膜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VEGF只表达于LSCC组织中;LSCC组织与癌旁组织及正常喉黏膜组织相比,Ang-1,2表达显著增加(均P<0.05)。对于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表明,Ang-1,2在高、中低分化LSCC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ng-2表达与临床分期、MVD有显著的相关性(均P<0.05),而Ang-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MVD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0.05)。在所有联合表达状态中Ang-2和VEGF同时为阳性的肿瘤组织MVD均值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任何状态(P<0.05)。结论:Ang-1,2在LSCC中的表达可能在肿瘤进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与肿瘤血管的形成关系密切。其中Ang-2与VEGF共同作用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整合素α6、β4在人喉癌细胞Hep 2和AMC HN 8中的表达及其对肿瘤细胞体外黏附性状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ep 2和AMC HN 8人喉癌细胞株整合素α6、β4的表达 ;采用整合素亚基α6、β4特异性单抗对喉癌细胞进行黏附抑制试验与快速体外浸润实验。结果 :Hep 2和AMC HN 8细胞株均表达较高的整合素α6、β4 ,其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 (4 5 .73± 2 .31) %、(2 5 .76± 6 .6 3) %和 (4 5 .5 2± 15 .5 2 ) %、(84 .5 0± 16 .5 4) %。α6特异性单抗对Hep 2细胞株有明显黏附抑制作用 (P <0 .0 5 ) ,β4特异性单抗则无明显黏附抑制作用 (P>0 .0 5 ) ,抗α6加抗β4黏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P <0 .0 1) ;抗α6或抗 β4对AMC HN 8细胞株均有明显黏附抑制作用 (均P <0 .0 5 ) ,抗α6加抗 β4其抑制作用更明显 (P <0 .0 1)。结论 :整合素α6、β4在喉癌细胞的黏附和浸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利用α6、β4特异性单抗封闭喉癌细胞表面的α6、β4后可抑制肿瘤细胞的黏附与浸润。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分析血管细胞黏附因子 1(vas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VCAM 1)与Eotaxin在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SD健康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致敏组和生理盐水(sodium chloride,SC) 组。以卵清蛋白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VCAM 1、Eotaxin的表达。结果 OVA 致敏组可见鼻黏膜高度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SC组病理学未见异常表现;OVA 致敏组与SC组比较,VCAM 1和Eotaxin表达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OVA 致敏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VCAM 1表达强度与Eotaxin呈正相关(r=0.886,P<0.01)。结论Eotaxin及VCAM 1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且二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