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疑难病杂志》2019,(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致外周血管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及疗效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9例外周血管感染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超声图像特征,主要包括动脉瘤所在位置、瘤体大小、破口宽度、附壁血栓情况。结果 9例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分别位于股动脉、胫前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肌间动脉、尺动脉、腮腺动脉、锁骨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瘤体上下径(54.86±21.25)mm,前后径(40.71±15.47)mm,破口宽度(2.47±0.94)mm,附壁血栓2例。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3例,其中1例同时行人工血管替换术;介入治疗5例,其中行弹簧圈封堵2例,单纯支架置入2例,弹簧圈封堵同时行支架置入1例;保守治疗1例。术后血管血流通畅,未见血栓形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感染性假性动脉瘤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3.
张晓春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5,22(2):187-187
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症,常累及心脏瓣膜,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最多见,三尖瓣和肺动脉瓣较少见,并可同时累及多个瓣膜.近年来,超声检查已成为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脓性心包积液发生率不多见 ,这方面文献报道极少见。本文报告 1例由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脓性心包积液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1 病例介绍男患 ,17岁。该患 2周前出现心前区不适、咳嗽、发热(体温不详 ) ,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结核性心包炎 ,并做心包穿刺 ,未能抽出液体 ,近 3d上述症状加重 ,并出现呼吸困难 ,下肢浮肿。查体 :T39.2℃ ,P10 0次 /min ,R2 4次 /min ,17.3/8.0 0kPa(130 /6 0mmhg) ,皮肤无黄染 ,颈静脉轻度怒张 ,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 ,心前区可闻及心包摩擦音 ,心率 10 0次 /min ,节律规整 ,肝在右锁骨中线… 相似文献
5.
6.
7.
8.
9.
<正>作者近5年来在心脏超声检查中发现有瓣膜赘生物最后经临床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15例,现将超声表现和临床表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16~60岁,平均42岁。其中有先天性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各1例,急性风湿热2例,慢性风湿性瓣膜病6例,无器质性心脏病5例。全部病例发病前均有长短不等的发热史(1周~6个月)。临床听诊均有明显的心脏杂音。血培养阳性3例,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各1例。发病前有手术史2例,其中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各1例。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5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进行常规探测,注重观察瓣膜形态,赘生物大小、数目及瓣膜返流严重程度。结果表明:(1)感染性心内膜炎50%(29/58)合并有风心病、先心病等心脏疾患的基础。而50%可发生于正常心脏。约10%(6/58)出现动脉栓塞。(2)55例显示明显赘生物,大小0.3cm×0.3cm至1.5cm×1.4cm不等,附于瓣膜、心壁及血管内膜。可发生在一处,也可多处同时发生,其中以主动脉瓣为最多(29/58),二尖瓣次之(26/58),三尖瓣、肺动脉瓣较少(4/58和2/58)。(3)58例瓣膜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90%(55/58)以上的病人有中度以上关闭不全,可单瓣膜甚至多瓣膜返流并存。(4)治疗后复查:4例经治疗后赘生物消失,但关闭不全仍然存在。1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脾、脑栓塞。4例进行摘除赘生物、换瓣治疗。结论: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观察赘生物形成、判断瓣膜损害程度,确诊本病具有简便、准确、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5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治的5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行心脏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8.5岁,术前血培养58例,阳性27例(44.1%),其中链球菌15例,葡萄球菌7例,其它细菌5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内膜赘生物或瓣膜穿孔48例,其中累及二尖瓣17例,主动脉瓣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同时受累11例,三尖瓣7例,肺动脉瓣2例。合并原发心脏疾病40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2例,瓣膜病28例。对58例患者全程采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治疗。择期手术44例,急症手术14例。手术中清除所有感染灶,同期矫治心内畸形1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31例,三尖瓣成形术10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随访48例(89%,48/58),随访4-80个月,无心内膜炎复发,心功能恢复至Ⅰ级40例,Ⅱ级16例,Ⅲ级2例。结论:早期诊断,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果断采取急诊或亚急诊手术,联合内科治疗和外科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心动图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疑似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4例,比较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以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EE )对感染性心内膜相关并发症以及赘生物的检出情况,比较TTE与TEE诊断患者心内膜受累各种病理变化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结果:TTE 检出赘生物31例(48.44%)、TEE检出赘生物49例(76.56%),两种检测方式对赘生物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TTE检出平均赘生物的大小显著低于TEE检出赘生物的大小( P<0.05);在瓣周脓肿、瓣周漏、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并发症检出方面,两种检测方式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若以TEE检测作为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则TTE检出敏感性为63.27%、TTE检出特异性为86.67%。结论:超声心动图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诊断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TEE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检出更为敏感,但是TTE对也能够提供较为肯定的证据,目前仍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诊断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74接受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46例,其中合并心脏畸形31例。术前血培养阳性27例(58.70%),超声心动图提示有赘生物、瓣膜穿孔或腱索断裂40例。所有病例全程采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择期手术15例,急诊手术31例。外科手术清除感染病灶,同期纠治心脏畸形。结果手术后死亡1例(2.17%)。随访45例(97.82%),随访时间5-48mo,心功能均恢复Ⅰ-Ⅱ级,未发现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病例。结论对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病人应想到IE的可能,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IE的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适时手术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手术前后护理,进而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方法总结在该院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的患者,针对其手术前后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对比术前术后患者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经过对其护理之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手术患者的健康状况也有明显的好转。结论经过对儿童患者的手术前后的护理,患者健康得到明显好转,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与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病原菌、治疗效果等,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促进患者康复。方法:选取6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且对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效果及生存质量等进行观察与相关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表现多样、而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最为常见,病原菌为草绿色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且本次治疗死亡率为3.33%。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应综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及早做出判断,从而早期给予合理治疗,方能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治疗的方法。方法选取该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3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的阳性率为57.7%,主要的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以及草绿色链球菌;其基础病因中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以及无基础性心脏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4.9%、30.2%以及16.7%;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其次是贫血和脏器栓塞。患者住院期间有14例患者死亡,死亡的原因主要是脑血管意外和心力衰竭。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致病菌以及基础病因都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且早期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的致死率较高,应该尽早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培养阳性病例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8月住院的符合Duke标准且培养阳性的15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7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0.85岁,101例(64.3%)存在各种基础心脏病,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44例(28.0%)〕,风湿性心脏病15例(9.6%)。临床表现以贫血(147例,93.6%)、发热(137例,87.3%)、心脏杂音(120例,76.4%)为主。12例(7.6%)经胸壁心脏超声(TTE)未发现赘生物而经食管心脏超声(TEE)发现赘生物。链球菌感染76例(48.4%)居首位(其中草绿色链球菌70例),其次为葡萄球菌感染33例(21.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8例,11.5%)。所有患者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85例(54.1%)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72例进行了换瓣手术。27例患者痊愈出院,88例患者显效,38例患者无效,4例患者死亡。其中手术组疗效优于非手术组(P<0.05)。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点包括发病年龄较往年增大,基础疾病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发热仍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草绿色链球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外科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