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强直性脊柱炎58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为该病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整理已收集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58例,通过问诊、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获得相关数据,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结果分析我院收集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的各项相关数据表明,79%患者发病于骶髂关节,84%患者活动后症状减轻,90%患者有晨僵现象;X线检查出关节病变率为76%,而用CT扫描可发现X线为检出的早期病变;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发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RP阳性率为69%,ESR异常率为5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骶髂关节,多数患者有晨僵等临床症状;X线结合CT检查非常有必要,可以发现早期病变;由于强直性脊柱炎的炎性特征,应结合实验室炎症指标检测来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6):265-266
目的:探讨通痹汤合西药吲哚美辛肠溶片、布洛芬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5例,西药对照组35例,临床观察3个月后,进行疗效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控显率66.70%;对照组总有效率82.3%,控显率42.9%,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对改善临床症状,改善整体功能,降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A水平等方面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对20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发病形式、首发关节或部位、首发症状、脊柱及外周关节受累情况、全身症状、伴随病症等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发病形式多隐匿,首发关节多见于髋关节,首发症状多为疼痛,高发年龄段为15-30岁。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多以脊柱及下肢大关节为首发关节,以疼痛为主要就诊依据,脊柱及下肢大关节受累较多,全身症状及伴随病症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治疗活动期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短期疗效,并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对我院风湿门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36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联合应用二种改善病情药柳氮磺吡啶和甲氨蝶呤为实验组,柳氮磺吡啶0.5/d,1天3次;甲氨蝶呤10mg/周;另一组只用柳氮磺吡啶0.5/d,1天3次作为对照组;两组都应用扶他林25mg/d,1日3次,治疗12周后观察达到AS疗效评价标准(ASAS20)的患者比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间Bath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脊柱痛、晨僵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2周时达ASAS20比例实验组为89%,对照组83%。两组治疗后BASDAI指数、脊柱痛、晨僵及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有明显改善,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O.05),两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对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短期治疗,联合应用柳氮磺吡啶和甲氨蝶呤对比单用柳氮磺吡啶短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对病情相对较轻的女性患者,可首选柳氮磺吡啶,治疗效果欠佳时可加用甲氨蝶呤,注意联合用药可能出现副作用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肾痹汤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肾痹汤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服用肾痹汤;对照组40例,服消炎痛。并对治疗前后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显效率45.59%,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5.59%,两组无明显差异,在改善关节症状、体征及阻止骨质破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并 可明显改善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液流变学、前列腺素等实验室指标(P<0.05或P<0.01)。结论:肾痹汤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有很好疗效,其作用机理与抗感染、消除抗原,免疫调节,抑制炎症介质、抗炎镇痛,改善血流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强直性脊柱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关强直性脊柱炎(AS)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笔者现就有关此病的临床特征、诊断观点、检测方法及治疗手段等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C反应蛋白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及表达水平.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53例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39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组中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反应蛋白是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炎症指标.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与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相关的细胞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炎症的发生、血管增生及关节软骨破坏等病理过程,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可能更好的反映了参与疾病活动性的指标,可以有效的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活动期实验室指标辅助诊断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强脊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强脊汤对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消炎、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从湿、热、毒、瘀四方面确立治法 ,组成强脊汤。从临床症状、体征、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血液流变学等多方面观察对照研究 ,并设消炎痛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 .0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消炎痛对照组 (P<0 .0 5 )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红细胞沉降率、免疫球蛋白的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强脊汤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和体液免疫调节作用 ,对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具有高效、安全、疗效确切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分析血液学指标人类白细胞抗原 B27(HLA–B27)、红细胞沉降率(ESR)、C 反应蛋白(CRP)的
检测结果以及疾病活动度对辅助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研究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2015 年
12 月至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129 例确诊 AS 患者(AS 组)作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 HLA–B27、ESR、CRP 检测以
及疾病活动度评估;并随机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 52 例(健康组)作为对照。 结果:AS 组的 HLA–B27、
ESR、CRP 阳性率分别为 85.27 %、69.77 %、56.59 %,显著高于健康组的 3.85 %、9.62 %、0.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以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评分(ASDAS)将 AS 患者分成低疾病活动度组(66 例)、高疾病活动度组(63 例),
高疾病活动度组患者的总体评价、医生的总体评价、评估是否需要接受强化治疗的评分、Bath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
(BASDAI)评分均高于低疾病活动度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HLA–B27 指标可以用于临床辅助
诊断 AS,其联合 ESR、CRP 对分析 AS 患者的疾病活动、病情发展以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常见证型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将80例AS患者按照辨证分型分为3组,湿热痹阻证组40例,肾阴亏虚证组22例,肾阳亏虚证组18例,检测各组ESR、CRP水平。结果肾阴亏虚证组及肾阳亏虚证组ESR、CRP水平明显低于湿热痹阻证组(P<0.01)。结论湿热蕴毒、内蕴伏毒为AS活动期发生的根本原因,湿热毒邪痹阻经络、流注骨节是其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1.
女性强直性脊柱炎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比观察了男女强直性脊柱炎各38例,发现女性患者具有症状轻、病情发展慢、致残率低、髓关节受累轻而周围小关节受累重的特点。且其病变各部位的X线征象常为早期改变,骶髂关节炎多停留在关节间隙变窄阶段即停止发展,关节强直及竹节椎形成较男性少见。根据女性强直性脊柱炎X线异常出现较迟,许多病人症状、体征已十分典型,而X线检查骶骼关节尚无异常的特点,主张在其诊断上不应过分强调X线的骶髂关节炎改变,而应注重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以减少漏、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2.
对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病因病机做了探讨,认为病因主要为风寒湿邪为患,重在寒湿,兼之先天不足。肾虚督寒、寒湿痹阻、痰瘀互结是基本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方法:对明确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均采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柳氮磺吡啶肠溶片(SASP)和甲氨喋呤片(MTX)联合口服,抗炎、免疫调节为基础治疗,治疗纽风湿活动期加用中药汤剂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稳定期采用补肝肾、强筋骨,健脾祛湿,逐瘀化痰通督的方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63.3%,经检验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药熏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活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药熏蒸和常规的治疗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组50例AS患者,中药熏蒸加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组29例,其中男25例,女4例;平均年龄28.4岁;平均病程7.25±3.54年。单用SASP治疗组21例,男性2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1.1岁;平均病程5.15±1.16年。治疗前根据国际通用的毕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表[2]计算两组患者的病情活动指数和功能指数。同时测定炎性指标的改变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并进行药物安全性实验室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病情活动指数和功能指数(除不扶物站立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活动指数评分中,身体疲倦程度与关节僵硬程度之间存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除关节疼痛程度与关节僵硬时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熏蒸疗法对于改善患者身体的活动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延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8):3511-3513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调阅2000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风湿病科住院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病历,统计性别、年龄、职业、病程、家族史、诱因、症状、舌脉、体征及中医证候等,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证候、致病因素的分布情况及中医证候与年龄、性别、病程的关系。结果广西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湿热痹阻(32.30%)、邪郁化热(19.47%)、瘀血阻络(12.39%)、肾阴亏虚(11.06%)、痰瘀互结(8.41%)、寒湿痹阻(7.96%)、肝肾不足(6.64%)、肾阳亏虚(1.77%)。在各种致病因素中,湿、热、瘀所占比例较大;各年龄段及不同性别间的中医证候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各证候在病程上存在差异。结论广西地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候以湿热痹阻多见。湿、热、瘀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常见致病因素。各证候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分布无明显差异。在病程方面,痰瘀互结证病程最长,而虚证的病程普遍较长。 相似文献
16.
从肾、督脉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认为强直性脊柱炎(AS)的发病主要责之于肾、督脉。肾督亏虚、阳气不足为其本;后天外邪侵袭(风、寒、湿),饮食劳倦,情志不遂,气候环境等为其标。治疗宜温肾壮督,通络止痛,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补肾通督推拿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A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SASP)口服,治疗组在口服SASP基础上予以补肾通督推拿法治疗,7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为观察期,以静息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Bath计量指数、晨僵时间及外周关节肿胀作为观察指标。[结果]分别于治疗2个疗程和4个疗程时两组进行比较,在Bath计量指数(P=0.013 5;P=0.037 2)、VAS评分(P=0.037 7;P=0.016 0)、晨僵时间(P=0.000 1;P=0.000 1)的改善程度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疗程和4个疗程时的关节肿胀积分的改善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 8;P=0.310 4)。[结论]补肾通督推拿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明确,与口服SASP联合应用要明显优于单纯口服西药。 相似文献
18.
19.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广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0):890-89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对76例强直性脊柱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其X线平片及 CT片表现。结果:各中医证型的影像学特点有显著差异。结论:影像学检查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腰痹通胶囊配合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2),治疗组在口服中药腰痹通胶囊的基础上配合针刺大椎、身柱、腰阳关、华佗夹脊等穴位,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晨僵时间、扩胸试验、Schobers’氏试验、指地试验、血沉、枕墙距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腰痹通胶囊配合针刺能明显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