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邱林  ;刘艳春 《河南中医》2014,(9):1827-182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χ2=4.75,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FAC、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结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效果。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结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结果:两组治疗后下肢肌张力均有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86.67%、对照组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功能状况FMA评分治疗后均有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都均有效,但董氏奇穴结合常规取穴针刺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对平衡针刺法的疗效作出正确评价。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平衡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痉挛拮抗肌侧取穴治疗。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2种方法改善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出疗效评价。结果: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后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Ashworth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都能较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状态(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间FM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单侧针灸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阴、阳经治疗中风后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阳经穴位针刺组,阴经穴位针刺组。采用Ashworth改变评价临床疗效,及FMA运动功能评定、(ADL)Barthel指数记分评价两组方法对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结果:阳经组穴位针刺能改善中风后患者的高肌张力状态,阴经组穴位针刺未见明显疗效。结论:阳经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的上肢高肌张力状态明显优于阴经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0例。火针组以火针点刺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等穴,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每日治疗1次,每2d治疗1次,共治疗30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下肢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减轻,肢体运动功能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火针组上肢肌张力低于常规针刺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P0.01),两组下肢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火针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而常规针刺组为65.0%(26/40),火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和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尤其是改善上肢肌张力和肢体运动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6.
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症状的疗效。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取双针并刺患侧肢体拮抗4穴、拮抗5穴,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即取患侧肢体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对照组为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症状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十二透刺法联合火针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十二透刺联合火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采用简化的Fugl-Meyer偏瘫肢体功能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十二透刺法联合火针法较常规针刺法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增高状态,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督脉为主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意义.方法:针刺督脉为主配合关节局部取穴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29例,与传统取穴方法治疗的29例作疗效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Ashoworth张力评分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张力评分评定差异有显著性(P<0.05);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督脉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较传统的针刺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电针结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现代康复疗法治疗中风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现代康复疗法,治疗组另加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上、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上肢肌张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下肢肌张力记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Fugl-M eyer运动功能记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结论电针结合现代物理训练疗法,可明显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较单纯物理康复疗法为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 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7 例,对照组采取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脂、康复治疗等现代医学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2 组均以2 周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后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 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平衡功能[Berg 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5.68%,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肌张力分级情况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肌张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MA、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肌张力和神经缺损严重程度,提升下肢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分别联合火针与电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82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火针组与电针组各41例,火针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火针疗法,电针组采用康复训练加电针疗法,连续治疗8周,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痉挛分级,并根据痉挛分级情况判定疗效,同时评价患者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MAS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火针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97.56%,电针组为92.68%,但两组MAS分级、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FMA评分中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火针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 两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火针组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电针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与电针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对改善患者肌张力、运动功能及综合功能均有积极意义,但火针疗法在促进患者运动功能、躯体功能恢复上效果优于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1):38-40
目的 :观察针刺改善脑卒中后手指拘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手指拘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肌张力评定、手运动障碍运动功能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状态Ashworth分级评定,运动协调能力、感觉功能及Lindmark总分及Bathel指数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手运动协调能力、Lindmark总分、Bathel指数分级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P0.05)。结论:脑卒中后手指拘挛患者接受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改善痉挛状态,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推拿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及推拿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推拿及针灸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评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D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CNDS评分、Fugl-Meyer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复查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以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脑卒中患者,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傍次上肢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上肢偏瘫的临床疗效,探讨电针傍次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肢体瘫痪的作用机制。方法6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偏瘫的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傍刺上肢经筋结点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上肢常规经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评价两组上肢的肌力(MMT徒手肌力评定法)、关节活动度(ROM关节活动度评定法)、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ARAT上肢动作研究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量表)确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OM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ARAT评分均上升。治疗组较对照组ROM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ARAT评分改善更优(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肌力经MMT评定后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组疗效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6.67%(P<0.05)。结论电针傍刺经筋结点与常规针刺治疗都可以改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上肢瘫痪,但电针傍刺经筋结点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恢复早期患者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风恢复早期且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芒针透刺组、普通针刺组以及吞咽训练组各30例。吞咽训练组仅给予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普通针刺组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结合普通毫针常规针刺治疗,芒针透刺组给予芒针透刺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治疗。治疗从周一持续到周六,周日休息,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前后,90例患者均选择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简称WWST评分),吞咽透视检查评分(简称VFSS评分)和吞咽障碍评价指数评分(简称FIRS评分)来检验3组患者的吞咽状况进行疗效评定。结果90例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吞咽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P<0.05);且芒针透刺组的临床疗效较好,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和吞咽训练组(P<0.01)。结论在吞咽功能训练同时联合芒针透刺及吞咽训练联合普通针刺都要比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恢复早期吞咽障碍更有效,芒针透刺比普通针刺治疗吞咽障碍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张智敏  周剑 《新中医》2021,53(2):118-121
目的:观察醒脑平衡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醒脑平衡针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下肢肌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评分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伸腕、屈腕、屈髋、屈膝肌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伸腕、屈腕、屈髋、屈膝肌力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BS、FMA、FIM及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BBS、FMA、FIM及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平衡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四肢肌力恢复,改善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结合“丘墟透照海”刺法治疗偏瘫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脑外伤、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运动疗法结合“丘墟透照海”刺法,对照组仅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运动疗法。比较在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肌张力,按粗大运动功能量袁(GMFM)中的D和E两项及步行速度评价步行能力。结果:MAS评分治疗后5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M评分治疗后5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行速度治疗后5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疗法结合“申脉透照海”刺法治疗偏瘫后足内翻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可以更好改善偏瘫后足内翻患者的肌张力、足内翻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均连续治疗4周,舌骨喉活动度(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情况;营养状况包括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健侧上臂中部肌围(AMC)、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空吞咽持续时间、吞咽5 mL水平持续时间水平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舌骨上移、舌骨前移评分、ALB、SWAL-QOL提高,SSA、空吞咽持续时间、吞咽5 mL水平持续时间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提高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改善舌骨喉活动度,缩短吞咽持续时间,提高机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对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行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42例行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等速肌力训练。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观察组变动幅度更大(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互动式头针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互动式头针与单纯头针、头针+认知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互动式头针组(218例,脱落18例)、单纯头针组(220例,脱落20例)和头针+认知训练组(222例,脱落22例).3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及运动康复训练,互动式头针组在认知训练的同时于顶中线,患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