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癫痫的形成与大脑神经元之间异常突触联系和病理性神经环路的建立而导致的兴奋性增强有关,这些异常突触联系和病理性神经环路也是突触可塑性的表现。通过癫痫点燃动物模型、癫痫状态和癫痫形成机制的研究表明,长时程增强(LTP)、NF-kB基因调控蛋白、苔藓纤维出芽(MFS)、神经肽Y(NPY)、NCAM以及谷氨酸受体NMDA型和KA型等,均参与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过程,在癫痫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Gephyrin是中枢神经系统(CNS)抑制性突触后蛋白网络的核心骨架蛋白,具有参与抑制性突触形成、稳定抑制性突触受体、调节突触可塑性等作用。Gephyrin翻译后修饰对Gephyrin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调节作用。Gephyrin结构和功能异常与癫痫、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癫痫形成和发展与神经损害密切相关。癫痫发作的启动因子是神经损伤,而癫痫发作又进一步加重神经损伤,导致恶性循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1ialCeHline-derived neurotrophie factor,GDNF)具有促进受损神经元存活、调节突触可塑性、刺激轴突生长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虽然癫痫损伤本身可启动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保护机制而促进内源性GD-NF的释放,但是GDNF的释放可能存在持续时间短及分泌量不足的情况,因此,提高内源性GDNF的表达和分泌,都将成为治疗各种癫痫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是癫痫最常见的共患精神障碍,提示癫痫与抑郁障碍可能存在很多共同的发病机制,如神经递质、神经肽及其受体、神经胶质细胞、免疫介质、神经信号转导通路、突触可塑性与神经再生等。  相似文献   

5.
海马苔藓纤维出芽(mossy fiber sprouting,MFS)是指齿状回颗粒细胞轴突异常出芽,与内分子层颗粒细胞形成突触。它由海马神经元丢失及癫痫发作的兴奋毒性导致,牵涉导向分子、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递质等多种分子,可增高癫痫发作的敏感性,被认为与癫痫反复自发性发作(spontaneous recurrent seizures,SR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认知功能康复与神经可塑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神经细胞之间有广泛神经纤维联系,各个脑功能区之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联络.左右大脑半球间可以通过胼胝体进行信息交流,皮质和皮质下神经结构,以及脑干、小脑间有复杂的环路,这些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脑)可塑性的物质形态学基础。CNS可塑性与神经细胞再生、突触可塑、神经网络重塑、脑功能重组和功能区转移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突触可塑性是大脑可塑性的重要组成,也是脑卒中后功能恢复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而沉默突触作为没有传递功能的突触,存在于大脑的各个时期和各个部位,其与功能性突触的转化是突触可塑性的重要表现,对进一步研究脑卒中后功能恢复的机制以及其他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献综述表明,沉默突触存在于大脑的任何阶段(发育期、成年期或老年期),且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沉默突触的形成、激活和消除机制对于研究和干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致残的慢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引起的。了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对于开发慢性疼痛新的有效治疗策略至关重要。Tiam1是一种Rac1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在海马发育过程中通过诱导细胞骨架重构促进树突和突触的生长。该研究使用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动物模型,发现Tiam1通过促进细胞骨架重构和突触NMDAR稳定性来协调脊髓背角的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这些作用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开始、过渡和维持至关重要。此外,针对脊髓Tiam1的反义寡核苷酸能持续缓解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敏感性。该研究表明Tiam1协调突触功能和结构可塑性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理生理学的基础。干预Tiam1介导的突触可塑性异常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有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9.
既往观念认为神经生长因子类物质具有促神经生长和修复作用,在脑外伤和脑卒中等疾病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近年的研究表明神经生长因子类物质参与调控神经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存活;对神经递质有选择性调控作用,在异常神经发生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生长因子调控轴突、树突生长,诱导神经纤维定向生长,参与癫痫疾病异常神经环路形成从而影响神经细胞兴奋性,具有诱导癫痫反复发作,促癫痫形成的作用。神经生长因子类物质可能是调控癫痫形成和进展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癫痫微环境神经干细胞能否被诱导分化为异常放电的“癫痫神经元”?癫痫微环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无镁”细胞外液,二是与癫痫细胞共培养。其中前者比后者的致癫痫作用强。 目的:模型模拟体内癫痫微环境,将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和正常海马神经元以及“癫痫神经元”体外共培养,观察干细胞的分化发育情况。 设计:重复测量观察。 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材料:实验于2005—08/2007—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病原学教研室及药理学教研室完成,选用150只新生Wistar大鼠,雌雄不拘,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兔抗鼠突触素抗体购自美国LabVision公司。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的血清型2型腺相关病毒购自北京本元正阳公司。Axopatch 200B放大器为美国Axon公司产品。5111A示波器为美国Tektronix公司产品。 方法:①分离大鼠海马神经元,采用“无镁”外液处理神经元建立“癫痫神经元”模型。常规方法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分别与正常海马神经元、“癫痫神经元”共培养14d。②应用膜片钳记录与两种神经元共培养后细胞突触后电位;利用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千细胞突触素抗体染色情况;将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放入“无镁”外液,应用膜片钳记录其突触后电位。 主要观察指标:①海马神经干细胞与两种神经元共培养14d后突触后电位、突触素抗体染色结果。②分化后神经元在“无镁”外液中突触后电位及“癫痫样放电”情况。 结果:①神经干细胞与正常海马神经元共培养后,膜片钳记录到60%(6/10)神经干细胞14次,5min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癫痫神经元”共培养后记录到12次,5min兴奋性突触后电位。②神经干细胞分别与正常海马神经元及“癫痫神经元”共培养后,免疫荧光检测均显示80%(12/15)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干细胞突触素抗体染色阳性。③60%(9/15)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在“无镁”外液中出现14次,5min时程约10s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未记录到“癫痫样放电”。 结论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与“癫痫神经元”体外共培养后可形成功能性突触,未转变成“癫痫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脑立体定位仪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将120只大鼠随机分成BMSCs移植组、模型组,每组各60只;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血肿周围神经组织超微结构及神经突触的变化并应用Simple-PCI图像分析系统,选定测量参数计算突触数量,突触界面曲率,突触后致密区宽度及突触间隙;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血肿周围神经组织中神经突触相关蛋白Shank1、Nestin的表达;利用Berderson评分标准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价。结果透射电镜观察,BMSCs移植组脑出血灶周围可见大量新生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突触数量为16.27±2.14,神经突触界面曲率为1.57±0.04,突触后致密区为68.32±10.54,突触间隙为14.65±1.58,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SCs移植组及模型组Shank1表达分别为:75.82±10.65、14.33±1.1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SCs移植组及模型组Nestin阳性细胞表达分别为:68.87±7.46、12.64±0.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SCs移植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可促进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组织修复,增强神经可塑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NS)主要是由高度分化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等构成,其神经元的数量、神经突起的分布、神经环路的构成及功能均较恒定.外伤、疾病等因素导致的中枢神经组织损伤、缺失,均产生明显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进一步明确神经修复及功能代偿机制、有效提高神经组织的可塑性、减少或消除损伤后的功能障碍或获得最大程度的代偿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神经生物学的研究发现,损伤后的中枢神经组织一般通过增强残存神经元效能、释放备用通路、神经纤维再生、突触重建、环路修复等方式完成修复与功能代偿.  相似文献   

13.
激素不仅是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也是神经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调控因素,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神经生长发育、突触可塑性等方面。突触可塑性普遍存在于包括脊髓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是学习与记忆的机制之一。本文着重对相关激素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星形胶质细胞是脑内数量占比最高的细胞,其可通过终足包绕神经元的胞体、轴突和树突形成三突触结构。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星形胶质细胞对突触的形成、成熟、维持以及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有重要作用。突触可塑性是认知和学习记忆的基础。阐明星形胶质细胞对突触可塑性的调节机制,可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大脑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本文将对星形胶质细胞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对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为特征的慢性疼痛,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疗效不佳。外周异位冲动长期持续兴奋所触发的神经元活动可特异性地持续改变突触的结构和功能,这种神经活动依赖的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称之为长时程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病理性疼痛产生和维持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本文对近年来突触可塑性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类具有刺激细胞生长分裂活性的多肽类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细胞生长因子不仅调控机体生长发育等正常生理功能,还在神经损伤等病理过程中调节神经康复及神经可塑性,具体表现为促进神经元存活;促进神经再生,调节突触可塑性;促进细胞分化与血管再生,调节微环境;促进神经纤维髓鞘形成,改善神经传导。本文旨在探讨细胞生长因子在神经康复与神经可塑性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以期提供细胞生长因子在康复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在临床神经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癫痫微环境神经干细胞能否被诱导分化为异常放电的"癫痫神经元"?癫痫微环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无镁"细胞外液,二是与癫痫细胞共培养.其中前者比后者的致癫痫作用强.目的:模型模拟体内癫痫微环境,将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和正常海马神经元以及"癫痫神经元"体外共培养,观察干细胞的分化发育情况.设计:重复测量观察.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材料:实验于2005-08/2007-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病原学教研室及药理学教研室完成,选用150只新生Wistar大鼠,雌雄不拘,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兔抗鼠突触素抗体购自美国LabVision公司.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基因的血清型2型腺相关病毒购自北京本元正阳公司.Axopatch 200B放大器为美国Axon公司产品.5111A示波器为美国Tektronix公司产品.方法:①分离大鼠海马神经元,采用"无镁"外液处理神经元建立"癫痫神经元"模型.常规方法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分别与正常海马神经元、"癫痫神经元"共培养14 d.②应用膜片钳记录与两种神经元共培养后细胞突触后电位:利用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干细胞突触素抗体染色情况:将神经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放入"无镁"外液,应用膜片钳记录其突触后电位.主要观察指标:①海马神经干细胞与两种神经元共培养14 d后突触后电位、突触素抗体染色结果.②分化后神经元在.无镁"外液中突触后电位及"癫痫样放电"情况.结果:①神经干细胞与正常海马神经元共培养后,膜片钳记录到60%(6/10)神经干细胞14次/5min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瘴痫神经元"共培养后记录到12次/5 min兴奋性突触后电位.②神经干细胞分别与正常海马神经元及"癫痫神经元"共培养后,免疫荧光检测均显示80%(12/15)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干细胞突触索抗体染色阳性.③60%(9/15)干细胞分化的神经元在"无镁"外液中出现14次/5 min时程约10 s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未记录到"癫痫样放电".结论: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与"癫痫神经元"体外共培养后可形成功能性突触,未转变成"癫痫神经元".  相似文献   

18.
卒中后脑的可塑性及功能重组的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脑的可塑性(plasticity)是指神经的修饰能力,这种修饰能力是短期功能改变和长期结构改变的连续统一体。病灶周围突触的长时程增强,存活的神经元纤维组织发芽,在卒中后数周内形成新的突触。一侧大脑半球卒中的患者,功能重组改变了初级感觉和运动皮质在大脑半球间的对称性。有学者利用健侧大脑半球作对照.对患侧大脑半球及与之相关的功能恢复进行了运动功能重组的评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受体(AMPA受体)是一种谷氨酸受体,由4个对Ca2+具有不同通透性亚单位组成。其表达或结构的变化可引起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与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的幅度和频率增加,提高痫性发作的易感性。亚基GluR2表达下降使AMPA受体对Ca2+的通透性增加,可能与兴奋性神经毒性,以及促进癫痫在海马内的转播有关。本文就AMPA受体与癫痫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长链非编码RNA(10ngnob—codingRNA,lncRNA)是一类长度为200nt至100kb、缺乏显著开放阅读框(oar)的非编码RNA(ncRNA)。据估计,人类基因组大约含有7000~23000条lncRNA。研究证实,lncRNA与生物进化、胚胎发育、物质代谢以及肿瘤发生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中,lncRNA参与了神经元分化、脑发育、突触可塑性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因此,对中枢神经系统中lncRNA功能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丰富我们对脑发育、功能和疾病的认识,同时也可为某些治疗药物的设计与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